第一卷 解說

翻譯家 大森望

本書相當於作家‧伊藤計畫的第一篇長篇。原型是二〇〇六年時,以《虐殺器官》為名,參加第七回小松左京賞,並進到最後決選階段的作品。雖然並未獲選為首獎(詳情後述),但作者在二〇〇七年將之大幅增修,以〈早川書房SF系列 J文集〉的單行本付梓上市,並隨即在科幻界獲得諸多讀者的好評。《SF Magazine》二〇〇七年八月號有一篇《虐殺器官》的專文介紹,科幻文學翻譯家山岸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摘錄如下:

「……作者嚴肅地正視了九一一以後的時代。但是,這不只是一部單純把『恐怖攻擊頻傳』與『監控化社會』投影到近未來的作品。故事有一半以上的情節,是在內戰頻仍(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以外)的各個國家發生的。作者在故事的背後,以寬闊的視野,從地理、人類史的角度進行深度思辯。如果這本書被翻譯為英文,布魯斯‧斯特林【注1: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一定會很樂意撰文推薦。此外,他用『外送披薩』的不變性為關鍵字來描繪美國的實像,此一手法也近似尼爾‧史蒂芬森【注2: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也是世界三大科幻文學獎雨果獎得主】的風格。」

從上述引用的評論可知,《虐殺器官》從一開始就被評價為世界科幻最頂尖的作品。山岸真評論本作品:「本書無疑是擁有世界水準的傑作」。而後來《虐殺器官》在「BEST SF 2007(由科幻作家、評論家、翻譯家進行票選的年度科幻文學獎)」的國內篇獲得第1名,也在日本SF大賞、星雲獎中名列首獎的候選作品,這些殊榮都證實了山岸真所言不虛。此外,本作品還在〈月刊PLAYBOY〉舉辦的第一屆PLAYBOY推理小說獲得首獎,足見它也被世人評為非常高水準的推理小說。二〇〇九年七月《SF書之雜誌》舉辦了不分日本國內外的「書之雜誌票選歷年百大SF小說」活動。本書名列第16名,同時也是排名最高的二十一世紀作品。另外,二〇一〇年二月出版的《愛讀SF!2010年版》,舉辦了「2000年代最佳SF票選」,《虐殺器官》打敗了飛浩隆的《Grand‧Vace 廢園的天使Ⅰ》與沖方丁的《殼中少女》,在國內篇獲得了第1名。由此可知,《虐殺器官》堪稱是最能代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日本科幻小說。

故事發生於一個近未來(應該是二〇二〇年左右)的舞台。世界的「反恐作戰」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而塞拉耶佛也被回教基本教義份子手工打造的核彈所炸毀,從此消失在世界上。各先進國家對人民進行徹底的監視,表面上看起來,人民也藉由犧牲部分自由換來了安全,然而,許多開發中的國家卻開始頻繁出現內戰與民族紛爭。

主角名叫克拉維斯‧薛帕德,身分是美國情報部隊特種搜尋群i分遣隊的上尉,專門從事暗殺任務。他在書中以第一人稱的「我」來敘述。主角所屬的部隊有各種高科技裝備,並接受了心理操作,因而成為一群優秀的殺戮機器,潛入各動亂地區執行任務。書中的美國政府發現,世界上有多處毫無來由地發生屠殺事件,而每個事件的背後似乎都有個謎樣的美國人──約翰‧保羅。於是,「我」為了尋找約翰‧保羅的蹤跡,因此趕赴悲慘的屠殺現場……

若把本書比喻為,在押井守執導《機動警察Patlabor 2》的未來世界中,上演著科波拉執導《現代啟示錄》的情節,我想是雖不中亦不遠矣。伊藤計畫大量吸收了包含小說、電影及動畫等各種媒體作品的精華,例如布魯斯‧斯特林的《Islands i》、《Holy Fire(聖火)》,威廉‧吉布森《神經喚術士》,格雷格‧伊根的《Distress》,姜峰楠的《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小島秀夫製作的遊戲《Snatcher》、〈潛龍諜影〉系列,黑澤清執導的《CURE》、乃至於蒙提‧派森、電玩遊戲《純愛手札》(的主題曲),最後創造出這篇日本從未有過的新型科幻長篇小說。

本作品的類型屬於國際軍事謀略懸疑小說。在一開始,作者用屍體堆積成山的戰場以及逼真的細節描述,緊緊抓住了讀者的目光(我一開始看到《虐殺器官》時,首先聯想到的是盧卡斯‧謝帕德的魔幻寫實主義作品──《Life During Wartime(戰時生活)》。該書描寫的也是近未來的戰爭,不過,據說作者在完成《虐殺器官》之前並未看過該書)。而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我」為了執行任務而接受感情麻痹處理,因此一直用著平淡的語氣說話。這種與戰爭場景格格不入的文體,似乎是作者從一開始就特意安排的。線上科幻雜誌《Anima SoIaris》曾用電子郵件對他進行訪問(.sf-fantasy.agazierview/071101.shtml),而作者是這麼回答的。

「我一開始就設定為:『這是以第一人稱來描述戰爭的作品,立基於主角接受了一種尚未成熟,而且也不可能成熟的科技處理。』我的概念是,主角因為某種技術,使得他在面對血淋淋的真實戰場時,成熟的特質猶遭到壓抑,並且用著較為天真、稚嫩的口吻,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述故事。

我不是伊根,但我也認為,人類利用科技切斷身體的一些資訊,可能就會創造出(對我們而言)很特別的人格。而我也推測,這種最新技術的研究,應該會被運用在軍事領域中。」【注3:吉瑞德‧伊根(Gerard Egan)當代著名心理諮詢專家教授。】

作者對於角色、世界的設定都是有憑有據,而且非常講究,因此賦予本書一種難以遁逃的緊張感。作者並未明白提及自己的參考文獻,但我想他為了寫這本書,應該收集了很多資料才對。例如丹尼爾‧C‧丹尼特的《sciousness EpIained(解剖意識)》、《Freedom Evolves(自由的進化)》,史迪芬‧平克的《語言本能》、《心智探奇》、《The BIank SIate: The Modem Denial of Human Nature(白板:對人類本性的現代否定)》,麥可‧S‧葛詹尼加的《倫理的腦》,馬丁‧戴利及馬戈‧威爾遜的《Homicide(謀殺)》……當然,也有在網路上收集到的資料,(一邊排除「神話性、象似性的未來」)最後建構出一個可能的未來世界。

不過,科幻作家伊藤計畫最大的特徵,就是深刻描繪目前人類與世界面臨的問題。在上述的訪談中,作者認為科幻小說是「唯一能掌握社會與科技動態的小說類型」。他還說:「我想,我恐怕以後都會被地上或是「現在、這裡」所束縛吧。……我現在只會思考與目前人類有關的事物。」

伊藤計畫的部落格的忠實讀者──佐藤亞紀在本書出版後,曾在網路日記(tamanoir.air-nifty./jours/2007/07)中寫到有關《虐殺器官》的感想。

「……我讀過後,感受到的是它的細膩度。當然,題材正如書名與封面所言,非常令人讚賞,但我還是要強調,內容的細膩絕對超乎讀者的想像。針對主題的細膩描寫與書中粗野的情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中間省略)《虐殺器官》不是一部單純描寫近未來的科幻作品,也不只是一本新奇的軍事行動小說,書中正視並嚴肅討論目前世界上確實發生的事實──因此這本小說所描繪的,是目前世界上發生的種種問題。」

科幻小說最擅長的,是假託近未來之名,描繪現在的問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日本鮮少有科幻小說可以表現得既有技巧又能兼具細膩。作者在《虐殺器官》的世界中,冷靜地分析了現今世界上的各種問題,例如恐怖攻擊、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民間軍事承包業者、環境破壞、貧困等。此外,他的書還擁有「非常高段的思維,以及互為表裡的反擊攻勢」(佐佐木敦)。本書的核心構想──howdunit(犯罪手段)是一個科幻式的點子,但是意料之外的whydunit(犯罪動機)以及其直接造成的影響,讓人看完後留下一股沉重的餘韻。結果,本書除了吸引到一些推理小說的愛好者外,也成了一部日本罕見的標準的國際軍事謀略懸疑小說,因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事實上,不只佐藤亞紀,許多當代的跨領域作家,例如佐藤哲也、宮部美幸、伊坂幸太郎,都給予極高的評價。伊藤計畫藉由此書,躍升為2000年代的代表作家。

當然,本書為日本的科幻文學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櫻坂洋曾寫道:「身為作家的我,心中一直有一個想描繪的世界觀。而《虐殺器官》寫出了我心中的世界觀。對於這位同世代作家,我雖然多抱著嫉妒、焦慮,與其他的情感,但還是完完全全被他征服,願意向他表示我最大的歡迎。」(SF Magsine 二〇〇九年七月號),我想,檯面上那些科幻作家應該也都擁有相同的心情。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