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霧重慶

從10月10日茅盾夫婦隨董必武「專車」從延安出發,經西安、寶雞到重慶,1500公里的路程,車隊整整走了一個半月。11月下旬,茅盾他們到達重慶。

此時的山城重慶,已經成為國民黨的陪都,許多國民黨的達官貴人、鴻賈鉅賈、文人騷客,都雲集重慶,許多國民黨中央機關,及在抗戰中新冒出來的機關,也都遍布重慶這彈丸之地。起伏的山巒,奔騰的長江,一副不堪重負的情狀。冬天的重慶,時常大霧瀰漫,把偌大的城市裝進這朦朧之中。

茅盾他們在一片濃濃的白霧中,走進了重慶八路軍辦事處。這個辦事處在重慶郊外一個紅色的小山上,當地人稱它為紅岩。第二天,周恩來和鄧穎超到辦事處來看望茅盾夫婦。周恩來向茅盾介紹了當前的形勢和重慶的情況,同時又對茅盾說:「這次發電報給中央請你來,主要是讓你擔任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常務委員,讓你穿件『官方』外衣,便於工作。」說到這裡,停了一下,又說:「不過你也不必擔心,委員會的實際工作自有別人在做不會麻煩你的。你還是發揮你作家的作用,用筆來戰鬥。聽說生活書店打算把《文藝陣地》遷到重慶出版,想請你繼續擔任主編,你可以考慮,大概徐伯聽會找你談的。」

茅盾點點頭,說,「好的,我會按照周副主席的要求努力去做好的。」

「編刊物,擴大進步影響,團結和教育群眾,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壓迫愈嚴重,我們愈加要針鋒相對地鬥爭,同時也愈加要講究鬥爭藝術,有一些情況,徐冰同志會向你介紹的。」周恩來笑了笑,又認真地交代著。

送走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倆,茅盾回到房內,回想起剛才周副主席的話,覺得來重慶的擔子還不輕呢。向來對中共充分信賴的茅盾,此時此際,腦際出現和涌動的,是如何做好在重慶的工作,如何做有效的鬥爭。

過了一會兒,徐冰來告訴茅盾,住房已經找好,就在沈鈞儒住的地方,「不過,沈先生不宜直接從這裡換到那裡,我已經安排好,沈先生可以先到生活書店住幾天,過渡一下,然後再換過去。」徐冰未了對茅盾說。

茅盾點點頭,客氣道:「給周副主席和您添麻煩了。」徐冰連連擺手,「哪裡,哪裡。」

在紅岩八路軍辦事處住了兩天以後,第三天,茅盾夫婦換到了位於重慶市中心的生活書店門市部樓上的一個小房間里。

剛安頓好,老朋友鄒韜奮、徐伯聽便來看望茅盾夫婦。多年不見,在重慶這個地方相見,自然十分欣喜,鄒韜奮向茅盾打聽杜重遠在新疆的處境,也向茅盾打聽張仲實在延安的情況。杜、張都是鄒韜奮的老朋友。茅盾向他們講述了新疆的狀況,也講了杜重遠的處境。大家都十分氣憤。茅盾也向韜奮了解生活書店的狀況,鄒韜奮大嘆苦經,講了國民黨在重慶實行的政治高壓政策和扼殺文化的政策,同時,也講到《文藝陣地》,鄒韜奮希望茅盾來重慶後,能為生活書店助一臂之力,茅盾聽後一笑,正想回答,徐伯聽又介面道:「我們想把《文藝陣地》從上海搬到重慶出版,請你繼續擔任主編。」

「適夷一直在編,編得蠻好,何必要我再來插手!」茅盾推辭道。

徐伯聽說,「沈先生離開兩年多,有些情況你不了解,《文藝陣地》在上海是不能公開發行的,後來國民黨借口它未經圖書雜誌審查會審查,在內地不讓發行了。

這件事已經拖了半年多了。我們打算在重慶取一張審查證,把刊物遷來;重慶文化人集中,也需要一個大型文學刊物。原來想讓樓適夷到重慶來,現在你來到了重慶,《文藝陣地》由你來繼續主編,也就順理順章了。「」既然如此,那就掛個頭銜。

不過,現在我還有其他事情,你們能不能把適夷從上海召來,仍舊當我的幫手,負責實際的編輯工作?另外,可以組建一個編委會,大家可以商量工作。「茅盾知道此事生活書店和中央有所接觸、安排,也就允承下來。鄒韜奮和徐伯聽一聽,都認為這樣也可以,便答應了茅盾的要求,同意把適夷召來。

晚上,得知茅盾已到重慶的朋友郭沫若、田漢等人,都來到生活書店樓上來看望茅盾夫婦,因為茅盾剛從兩個「熱點」地區出來,朋友們便向茅盾打聽新疆、延安的一些朋友的情況,茅盾一一向大家介紹延安、新疆的一些經歷。田漢還邀請茅盾出席在11月2日召開的一個座談會,說「沈先生藉此可以和在渝的新朋友見面。」

在生活書店樓上住了3天以後,茅盾夫婦又搬到棗子嵐埡良庄。這是一棟坐落在小山坡上的小樓,茅盾夫婦搬進去之前,已有3戶人家住著,一戶是房東,一戶是沈鈞儒,還有一戶是王炳南和他的德國夫人。在這個住處安頓好後,茅盾即打算把這兩年來的見聞寫出來,不料,忙亂的應酬,竟未能完整地寫下去。後來茅盾回憶當時生活時說:「重慶的生活節奏遠比延安急速,單單各種社交活動——官方的、半官方的、非官方的,以及私人的集會和會晤,便應接不暇,我常常像『華威先生』那樣寫個不停,一天下來,精疲力竭。不過,這些活動多數還是重要的,或者有政治意義,我不得不去的。」

茅盾這裡說的,是實話。

搬到棗子嵐埡良庄的第二天,茅盾和夫人孔德沚就去天官府街七號參加《戲劇春秋》雜誌社舉行的座談會,在那裡,見到了許多新老朋友,除田漢外,還有陽翰笙、老舍、陳望道、洪深、鄭伯奇、杜國庫、安娥、姚蓬子、胡風等。在會上,茅盾介紹了延安開展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的情況。緊接著,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長張治中約見茅盾,和茅盾拉家常,對茅盾母親的去世表示哀悼,並說,「先慈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是舊中國的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使茅盾大為感動,在拉家常中,茅盾感到這位國民黨大員「是個有頭腦、有識見之人。」

12月4日晚上,陶行知、范長江、吳滿真、楊衛玉、沈鈞儒及其三公子,沈蕭文、沈志遠及夫人崔雲玉,閻寶航、泮朗等杜重遠的一些東北同鄉和好友,在一個叫「新陪都」的地方吃「小館子」,歡迎茅盾夫婦和李公朴。在席間,茅盾回答了杜重遠的這些朋友的提問,向大家介紹了杜重遠在新疆的一些情況,事後有人評論茅盾當時的姿態:「他的態度的平易、誠懇,與談話中表現出來的忠實,不假修飾,不取任何小小俏皮,始終平和、坦白、熱情,與家人手足一般情致的流露。」

之後,茅盾和鄒韜奮、沈鈞儒一起,為營救杜重遠而奔波,親自到周恩來同志公館,向中共請示辦法,根據周副主席的指示,茅盾親自起草給盛世才的電文,以沈鈞儒、鄒韜奮、郭沫若、沈志遠、沈雁冰等人名義發出去,委婉而又嚴正地表明態度,並要求引渡杜重遠,結果仍遭盛世才的拒絕。

後來,茅盾又參加一個記者招待會,專門和外國進步記者座談,介紹了杜重遠被捕、趙丹他們被捕的一些背景。

茅盾還經常參加文化工作委員會,全國文藝家抗敵協會或中蘇文化協會組織的各種集會、講演。因此,繁忙的社交活動,原先打算寫見聞的計畫,只開個頭,寫了《旅途見聞》、《風景談》之後,就擱淺了。而在繁忙之中,茅盾還要操心《文藝陣地》,徐伯聽告訴茅盾,樓適夷不能來重慶了,但「審查證」已拿來。於是,茅盾又把編委會拉起來,聘了7個人,有葉以群、沙汀、宋之的、章泯、曹靖華、歐陽山等。具體由葉以群負責《文藝陣地》的復刊。葉以群是茅盾在重慶時與周恩來聯繫的一個聯絡員。

黨有什麼指示,有什麼活動,需要茅盾了解或參加,就由以群來向茅盾傳達。

茅盾和葉以群的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1948年底,兩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經過緊張的準備,茅盾和葉以群一起把《文藝陣地》6卷1期編就,並於1941年1月10日出版了。復刊的《文藝陣地》,內容豐富、特點鮮明,作者陣容也十分強大,有沙汀的小說《老煙的故事》,有艾青的長詩《瑪蒂夫人像》,張天翼的論文《論〈阿Q正傳〉》以及曹靖華、戈寶權的譯文,茅盾自己則在復刊的《文藝陣地》上發表了《風景談》,謳歌陝北根據地人民的動人情景。茅盾這篇散文,筆意洒脫流暢,感情洋溢,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佳作。所以當時董必武碰到茅盾,笑著對茅盾說,「你這篇《風景談》寫得很好!那些審查官低能得很,你談風景,他們就沒有辦法了。」

此後,茅盾接著又針對重慶一股所謂「航空姿態」的濁流,寫了一些雜文,如《「時代錯誤」》,《我的一九四一年》、《談「中國人真有辦法」

之類》。不料,正在此時,傳來「皖南事變」的消息,情況又急劇變化。1月7日,皖南茂林地區,遵命北移的新四軍及軍部9000餘人,突遭70000國民黨軍的包圍襲擊,軍長葉挺被俘,大部壯烈犧牲。慘劇發生10天以後,沈鈞儒跑到茅盾房間里,關上門,氣喘吁吁地說:「剛剛得到消息,國共兩黨在皖南地區發生衝突,顧祝同把新四軍一萬人包圍並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