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夾縫中的努力

正當茅盾和鄭振鐸策劃創辦的《文學》首戰告捷後不久,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宣傳部召集出版商和雜誌主編開會,提出今後不準出版和發表「反動」

書刊和文章。書籍雜誌和原稿要預先審查以後才得發表或出版。茅盾聽到這個消息,預感到國民黨反動派又要對進步文化進行圍剿了。

不久,《文學》編輯傅東華來找茅盾,說:「據說生活書店出的《生活》月刊和《文學》月刊都在被禁之列。」茅盾心裡一怔,果然不出所料「消息可靠嗎?」

傅東華說:「我再去探聽探聽。」說完,又行色匆匆地走了。

過了兩天,傅東華又來找茅盾,告訴茅盾說:「國民黨市黨部提出三條繼續出版《文學》的條件,一是不採用左翼作品,二是為民族文藝努力,三是稿件送審。」

茅盾聽完傅東華的話,臉色嚴峻地說:「他們是逼我們。用送審辦法來壓我們雜誌。」

沒有幾天,通知來了,除了從第二捲起,每期稿子要經過檢查官的檢查通過,才能排印外,版權頁上還不能籠統署「文學社」名稱,而署主編姓名。

1月8日,茅盾通知剛剛從北平到上海的鄭振鐸,一起去找傅東華商量研究對策。商量結果,決定從第二卷第三期開始,連出四期專號,即出翻譯專號,創作專號,弱小民族文學專號,中國文學研究專號。以對付國民黨檢查官的檢查。茅盾這個辦法,實際上是借用自己十多年前編《小說月報》出專號的辦法,不過那時不是為了對付檢查。商量以後,茅盾他們立即在《文學》二卷二期發一個廣告:「今後的《文學》連出四大專號,預定概不加價。」

在這之前,為了更巧妙地與國民黨檢查官鬥爭,茅盾他們召開編委會,決定版權頁上改署傅東華、鄭振鐸名字,主編由傅東華實際負責,茅盾則退入幕後。所以,當出專號的打算決定以後,茅盾和鄭振鐸曾專門去魯迅那裡彙報,魯迅聽了茅盾他們的打算,認為這是目前應付敵人壓迫的可行辦法,表示贊成,但對四個專號以後《文學》能繼續出下去,表示懷疑,認為國民黨的壓迫只會愈來愈烈,出版刊物、寫文章也只會愈來愈困難。「他們是存心要扼殺我們的。」魯迅末了補了這麼一句。

不料,魯迅的擔心,在《文學》登出廣告之後,在上海那些小報上出現了。這些小報造謠說:《文學》內容「與前完全不同」,並說:《文學》出二期翻譯專號,一期中國文學專號之後,即暫停刊,其原因即為補足訂戶。

茅盾、傅東華他們見到這個謠言,十分氣憤,又立即在《文學》翻譯專號上登個闢謠啟事,指出這消息「全與事實不符。本刊自入二卷,亦已出版二期,內容是否與前完全不同,讀者有目共睹,無待聲辯。至於今後連出專號之用意,無非使讀者注意集中,期可將目前文學建設所需商討之種種問題逐個解決。且本刊提出的專號,系連續四期,並非三期。」「至謂本刊專號出齊即行停刊,則更屬捕風捉影之談。本刊自始即以促進文學建設為職志,苟為環境所許,俾本刊得效棉薄於萬一,本刊自當不辭艱險,奮鬥圖存,非至萬不得已時決不停刊。」與那些御用報刊作針鋒相對的鬥爭。所以,茅盾就是在這樣夾縫環境中作鬥爭,作努力。

5月的一天,茅盾拿著新出版的《文學》翻譯專號到魯迅家裡商量工作。

魯迅告訴茅盾:《文學》出翻譯專號,對作家的翻譯熱情倒是個刺激。魯迅又感嘆說:「這幾年來介紹外國文學不像從前那樣時興了,譯品的質量也差,翻譯家好像比作家低了一等。其實要真正翻譯好一部名著,不比創作一部小說省力。」

茅盾深有同感,一聽魯迅這話,笑道:「這叫媒婆不如處女。」

過了一會兒,魯迅點點頭,對茅盾說:「我倒有一個想法,我們來辦一個專門登載譯文的雜誌,提一提翻譯的身價。這雜誌,譯品要精、要高、印刷也要好。」

茅盾一聽,當即表示贊同,並說:「目前作家們有力氣沒處使,辦這個雜誌,可以開闢一個新戰場,也能鼓一鼓研究外國文學的空氣。」說到這裡,茅盾停一下,又問道:「如果這樣,只登翻譯小說么?」

魯迅似乎胸有成竹,說:「不,不僅登小說,也登論文、雜感、回憶等。」

魯迅看了一眼茅盾,又說:「對了,黎烈文不編《申報。自由談》了,把他也拉進來,作為發起人如何?」茅盾點點頭,知道黎烈文在層層壓力下,剛剛向史量才送了辭職書,此時正想回湖南老家,正在躊躇未定中。沒等茅盾開口,魯迅又說:「發起人算你、我、烈文三個,過幾天有空,我們三個人再碰個頭。」

不久,魯迅、茅盾、黎烈文三人在魯迅家裡正式商議《譯文》事宜,雜誌名稱是黎烈文提出來,魯迅茅盾肯定同意的。並商定由魯迅作《譯文》主編。先與生活書店聯繫。由於魯迅對木刻和外國的繪畫有偏愛,提出在未來這個雜誌里,可以多翻印些外國的繪圖和木刻。茅盾擔心成本高,書店老闆不願意。

過幾天,茅盾因為忙而未及時與生活書店聯繫,不料魯迅催得緊,問辦的進展情況如何。於是,茅盾把黃源推薦給魯迅,並要黃源與生活書店徐伯聽聯繫一下。

經黃源聯繫,生活書店表示願意出版《譯文》,並把生活書店「先試辦三期,不給稿費和編輯費,若銷路好,再訂合同補算」的條件告訴魯迅,不料魯迅一口應承,並爽快地說:「就照他們的條件辦,頭上三期,我們三個發起人盡義務包辦了。」

並讚揚生活書店「他們還算有魄力的,其他書店恐怕更不願意出版了。」並由魯迅提議《譯文》編輯人用黃源的名字。

實際終審把關是魯迅。

創刊號十分順利,於1934年9月如期出版。茅盾積極支持、扶持《譯文》,在《譯文》這個園地里傾注了不少心血。他在《譯文》雜誌上,共發表小說13篇、譯評12篇,後來把這些譯文結集,題名《桃園》出版。

然而,到1935年下半年,內部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使茅盾在內部的夾縫中作艱難的努力。這一年的8月底,鄒韜奮回國,看到生活書店經理徐伯聽身體不好,便讓他休息,並讓海鹽人畢雲程代理。畢雲程代理經理後,對此之前徐伯聽與《譯文》雜誌同意魯迅建議出版一套譯文叢書一事,不知情。

所以一聽說到叢書事,表示不能接受,認為生活書店已在印行鄭振鐸編的《世界文庫》,現在又要印行譯文叢書,是生活書店內部自相矛盾競爭,經濟負擔也不行。鄒韜奮也認為畢雲程有道理,便把這個意見告訴黃源,生活書店不同意出版譯文叢書。對魯迅絕對尊重的黃源,見譯文叢書不能在生活書店出,只好去找老友吳朗西、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表示同意。不料,生活書店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惱火,認為黃源在背後調花槍,並認為要去其他出版社出,必須生活書店同意才行。當時,魯迅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惱火。

9月17日,生活書店在新亞公司宴請茅盾、魯迅、鄭振鐸、胡愈之、傅東華。

生活書店是鄒韜奮、畢雲程。黃源沒有被邀請。所以,宴會剛開始。

畢雲程客氣一番後就說到正事上,說:「《譯文》仍請魯迅編輯,而不是黃源」。

乍一聽,似乎是看重魯迅,但實際上是要撤換黃源。無視發起人的意見,性格剛烈的魯迅一聽這話,十分生氣,筷子一放,板起臉,說:「這是吃講茶的辦法!」站起來,頭也不回地離席而去。一時,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怎麼辦才好,不歡而散。

第二天,魯迅又約了黎烈文、茅盾、黃源去他家,當面把已與生活書店簽的合同撕了,表示如果生活書店要出《譯文》,必須與黃源簽。並要茅盾去通知生活書店。於是茅盾又夾在中間去奔波了。後來,鄭振鐸也為此事的奔波,都沒有成功,《譯文》終於在無法彌合中停刊了。

文壇上的風風雨雨,給茅盾帶來困惑。他一方面要和國民黨的壓迫作鬥爭,用各種辦法表明自己的主張、觀點;另一方面在目標都是為了同一戰鬥的前提下,又要調解左翼文壇內部的關係,同心協力地工作。在複雜的人事關係中,茅盾仍奮力創作,寫出了一批有影響、有價值的作品和文章。

為了對付國民黨的檢查,茅盾用「風、蘭、莆、曼、惠、江、丙、明」

等新筆名,在《文學》第二卷上寫了書評、作家論等大量評論文章,同時又旗幟鮮明地參加「小品文論戰」、「大眾語論戰」「偉大作品產生問題的討論」、「文學遺產問題」、「翻譯討論」等文壇熱點的論爭。在這中間。茅盾寫的作家論《廬隱論》、《冰心論》、《落華生論》等三篇可謂空谷足音,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廬隱論》和他早些時寫的《徐志摩論》一樣,開廬隱研究先河,也「有點總結廬隱一生創作的意味。」茅盾在這一篇作家論中,充分肯定廬隱是五四時代就注意到文學的社會意義的第一個女作家。因此,字裡行間,對廬隱坎坷一生和輝煌成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