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學生時代

幼年的茅盾,大部分的日子是在外祖父家裡度過的。母親陳愛珠雖然嫁到沈家,但娘家的事還要她去操勞。此時,茅盾的外祖父年老且忙,無暇顧及家裡的一切應酬;外祖母錢氏因身體有病,時而亢奮,時而消沉,也無法料理家務;而茅盾的舅父陳長壽尚小,體質孱弱。所以陳愛珠只好帶著兒子回娘家去住,好在都在一個小鎮上,來往方便,走過市河,穿過一片桑地,一會兒功夫就到了。

在外祖父家裡,幼年的茅盾受到一種岐黃氛圍的熏陶。高大寬敞的廳屋,夏天涼風習習,柱上寫著對聯:「自南渡以來,岐黃傳世。……?」屋後的那一片竹林、桑園,也成了茅盾眼中的樂園。自然,幼年的茅盾生活在外祖父一家的岐黃氛圍里,養成了他愛整潔的習慣,也受到中醫世家中那勤奮好思對人負責習慣的影響。

1900年6月23日,弟弟沈德濟出生時,茅盾虛歲是5歲。弟弟的出生,茅盾彷彿自己長大了許多。父母親也在商量,是否可以給茅盾啟蒙了,「讓誰來給兒子啟蒙呢?」茅盾父母頗費心思,但想來想去,還是認為自己來啟蒙最合適。於是,茅盾在5歲那年,由父母啟蒙,開始認字和寫字。教材是父親沈永錫自己挑選的,有《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由母親來施教。所以,茅盾自己稱:「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其實,當時茅盾家裡人多,「老三房」聯合起來,在自己家裡辦個家塾,茅盾的三個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幾個孩子拉在一起,由茅盾祖父沈恩培教授。

但茅盾祖父教書並不認真,有時學生來了,他自己卻出門打牌或會友去了,丟下兒子、侄子不管,而且教的是《三字經》、《千家詩》一類書,所以茅盾父母怕茅盾進家塾,會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便自己動手動口來教育兒子。

後來,茅盾祖父沈恩培以茅盾父親行醫並不忙為由,讓茅盾父親來擔當教家塾的事。茅盾父親不好意思推辭,只好接受了下來,並把兒子茅盾也帶進家塾。但茅盾學的課本,乃是新學,其他叔輩孩子仍學《三字經》一類書。

茅盾父親教書十分認真,對兒子也概莫能外,他每天親自節錄課本中四句,要年僅5歲的茅盾讀熟,並對茅盾說:「慢慢加上去,到一天十句為止。」

幸好茅盾天資聰穎,一經教授,便記住了。

不到一年,茅盾父親病倒了,四處求醫無效,躺在床上,無法再教私塾了,只好將茅盾送到本鎮一個親戚王彥臣辦的私塾里去,並叮囑王彥臣,要給茅盾講新學。

當時這個私塾里,同學年齡都比茅盾大,只有王彥臣的女兒王會悟的年齡和茅盾的差不多。王彥臣雖和茅盾父親既是親戚又是有維新思想的年輕秀才,思想很合得攏,但他怕麻煩,沒有給茅盾單獨講授新學。茅盾父親知道後,也不好再說什麼。

在茅盾幼年,沈家似乎衰落得特別快。在廣西梧州做官的沈煥在茅盾出生後第二年,即1897年告老還鄉。見過世面的老太爺回到烏鎮一看,十分失望,覺得兒孫輩都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那樣有作為,連開店、造房子都沒有替他辦好!因此老太爺終日悒悒寡歡,足不出戶。據說在烏鎮那麼多青年人當中,他最看得上的只有盧學傅,認為他有出息。這樣過了兩年後,經商做官的一些積蓄也花得差不多了,他於1900年秋天逝世。

茅盾的曾祖父去世以後,曾祖母王氏便出面主持分家,茅盾祖父分到一爿泰興昌紙店,仍居住在觀前街。她見分家已定;便召集兒子兒媳,當場宣布:「現在手頭還有現金不到三千,老太爺遺命給長子長孫一千,現在就給了完事。餘款作為老太爺除靈和葬費,包括我自己的後事。」說完,停了一下,又接著說:「你們做兒子的,就盡這二千兩光景辦吧,你們願意辦得好看些,行;願意省儉些,也行;有餘錢,你們三房分了吧。」王氏是個知書識禮、辦事果斷的人,為沈家上下所敬重。

她在丈夫沈煥死後第二年,也撒手西歸。自此,沈家經濟上也日愈困頓。

在沈家發生變故前後,茅盾外祖父一家也急劇衰敗,老中醫外祖父陳我如在茅盾3歲時去世,頓使陳家大廈失去一柱,一下子冷落起來,經濟來源只能靠幾畝桑地和幾間房租。在茅盾曾祖母王氏逝世的第二年。即1902年,茅盾唯一的親舅舅陳長壽也病逝。這一聯串親人逝世,使茅盾父母陷入手忙腳亂之中。

世俗的眼中,沈家還是陳家,已經敗了。原先熱熱鬧鬧的沈家大家庭,分家以後,各歸各,自顧自;茅盾祖父又不善經營,父親病倒,生活更為艱難,吃肉也只能選擇日子了。據說只有在初一、初八、十六、二十三才吃肉,而且用小碗,只有薄薄幾片!而陳家原來是人來人往,船來轎來,請老生先診治,老先生一去世,徒弟星散,立刻車馬稀少,少人問津。這些,給茅盾父母刺激不小,年幼的茅盾彷彿也嘗到了人間冷暖的滋味。

茅盾在王彥臣那裡讀了半年光景,在維新運動的影響下,觀前街立志書院由盧學傅一班年輕人改造,創辦起一所立志小學,專門按新式教育方式教學。病忻懨的茅盾父親便讓茅盾從王彥臣那裡回來,到隔壁的立志小學,成為立志小學的第一班學生。

立志小學剛開學,分甲班乙班,年紀大一些的分到甲班,年紀小的分到乙班。

後來上了一個星期課以後,把成績好的分到甲班。茅盾年紀最小,成績卻好,也就轉到甲班。立志小學聘的教師都是些年輕、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甲班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茅盾父親的朋友沈聽蕉,教國文、修身和歷史。國文課本是《速通虛字法》和《論說入門》;修身課本是《論語》,歷史課本是沈聽蕉自己編寫的。教算學的姓翁,是盧學傅從鄰鎮聘來的。

經濟上困頓的事,由大人撐著;而茅盾父親病倒在床上,卻直接連累童年茅盾。

茅盾曾回憶說:「那時候,父親已卧床不起,房內總要有人侍候,所以我雖說上了學,卻時時要照顧家裡,好在學校就在我家隔壁,上下課的鈴聲聽得很清楚,我聽到鈴聲再跑去上課也來得及,有時我就乾脆請假不去了。母親怕我落下的功課太多,就自己教我,很快我就把《論語》讀完了,比學校的進度快。」也許是天資的緣故,茅盾這樣既要回家侍候父親,又要去上課,一心二用,功課仍然比年紀大的同學還好!每月的考試,發榜以後,茅盾都能得到獎賞;每周的一篇史論文章,使茅盾居然在立志小學出了名。

每次發榜和得獎,茅盾拿回家給日愈消瘦的父親看。30多歲的父親,瘦得活像一個50多歲的老人,撐起病體,苦澀地笑了笑,鼓勵幾句,又拿來看看,還給茅盾。病魔折磨得他十分痛苦,臉色蠟黃,消瘦。只有兒子得獎回家,他臉上才浮起笑容。有一次,茅盾獨自在樓上侍候父親看書。忽然,父親把書朝床角落裡一丟,忿忿然說,「不看了!」正專註地替父親翻書的茅盾嚇了一跳,「怎麼?」「拿把刀來。」茅盾起身把桌上那把西瓜刀拿來給父親。

「刀,做什麼?」茅盾有些怯生生地問,眼神里露出天真的驚訝。「唉,剪指甲。」茅盾父親拿著刀看了半天,嘆口氣,放下。「去將你媽媽叫來。」

茅盾不明白父親的用意,忙下樓去喊媽媽上樓,還在河邊洗衣服的母親聽得兒子說,忙上樓去侍候丈夫。茅盾則回學校去上課了。這天放學回來,茅盾上樓去見父母,見母親坐在父親的病榻邊垂淚,眼睛紅腫著。父親則閉著眼,疲倦地躺著,臉色蠟黃。事後,母親偷偷告訴茅盾,那天他父親要刀,原來想自殺。後來經母親勸說,他才打消了自殺的念頭。茅盾聽說,心裡著實一驚,在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直到晚年,依然鮮明地記著父親想自殺這件事。

在茅盾10歲那年,茅盾父親沈永錫病逝了。那時,弟弟沈德濟6歲。茅盾母親擔起撫育兩個兒子的責任,望著丈夫的遺像,淚如斷了線的珍珠滾下臉頰,她含淚恭寫了一副長聯,表明自己的心志:

幼誦孔盂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紅,百身莫贖,從今誓守誓言,管教雙雛。

母親的一片苦心堅志宏願,在茅盾昆仲兄弟心裡,印下了深深的烙印。

茅盾父親逝世後,茅盾依然在立志小學讀書。有一次,因為學校教算學的老師病了,學校提前放學,這時一位大同學要拉茅盾去玩,茅盾卻急於回家。

於是那個大同學追過來,結果自己不小心絆了交,擦破點表皮。那個大同學知道茅盾母親管教嚴厲,便拉著茅盾到隔壁茅盾家裡,反咬一口,說是茅盾絆了他一交。茅盾母親見狀,安慰那個同學,並給他幾十個制錢,說是醫治他那個早已血止的手腕。這時,茅盾那位最愛挑剔的二姑母說了幾句譏諷茅盾母親的話,母親臉色鐵青,拉著茅盾上樓,關上門,拿起戒尺,便要打茅盾。茅盾滿腹委屈,見母親受屈要打自己,便奪門而逃,奔下樓去。背後傳來母親那忿恨聲:「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