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地靈人傑

茅盾,1896年7月4日誕生在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一個姓沈的家庭里。取名德鴻,字雁冰,小名燕昌。「茅盾」是他寫作《蝕》三部曲時用的筆名,也是他120多個筆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有國際知名度的筆名。

一顆種子降落在地上的時候,因土地肥瘦的緣故,往往影響以後的生長和果實的成熟。所幸的是,茅盾降生在一個有文化底蘊、物產豐富、較早具有開放意識的地方。這個地方,人傑地靈!茅盾自己也頗自豪:「我的故鄉向來是一個魚米之鄉。」

烏鎮,地方不大。但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鑄成了它那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茅盾出生時,烏鎮為兩省(江蘇、浙江)三府(湖州、蘇州、嘉興)

七縣(烏程、歸安、石門、桐鄉、秀水、吳江、震澤)的錯壤之地。所以當地方志上講它是「鎮雖一隅,實三郡六邑之屏藩也。」烏鎮又是杭州到蘇州的水路中間,距上海嘉興也不過是半天的路程。因此,這個水鄉小鎮,卻常能得大都市的風氣之先。近代資本主義萌芽、開放的風氣,較早地在烏鎮萌發,規模也日漸大起來,到上世紀初,這個小鎮,已經頗具規模,全鎮東西長7華里,南北也有7華里。一條市河(其大名叫車溪)由南而來,穿鎮而過,浩浩蕩蕩北去。河東叫青鎮;河西稱烏鎮。茅盾家在青鎮,但習慣上統稱烏鎮。當時在商品經濟並不發達的杭嘉湖平原,水鄉小鎮的繁榮,都是靠附近農村來支撐的。所以烏鎮的「鄉腳」特別遠,十里之內,趕集進鎮都到烏鎮。而附近鄉里,又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水稻和蠶桑成了烏鎮農村裡的主要支柱產業。這些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鎮里,又換回農村必需的日用品,從而活躍了鎮上的經濟。千百年來,年年歲歲,歲歲朝朝,慢慢使烏鎮這個小鎮,變成有文化有歷史的水鄉古鎮,成為江浙交界的一個重鎮。

悠悠歲月,滌去塵埃,留下的是豐厚的文化積澱;歷史的進步和開放,也使茅盾祖輩和先賢十分崇尚知識和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氛圍。鎮上,除了穿鎮而過的市河外,還有兩條名字很典雅的河,繞鎮而過,一條叫瀾溪塘,一條叫紫雲塘,與鎮內的市河一水相連。鎮內小河縱橫婉蜒曲折,臨河而起的水閣木樓,綽影幢幢,河面不大,小橋輕卧,垂柳依依。濃郁的水鄉風味,在烏鎮發揮到極致。後來茅盾走遍大半個中國,對水鄉這種獨特的風韻,無限依戀,他曾說:「住在西北高原的人們,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區域所謂『水鄉』的居民生涯,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駕亂飛』,也不是江南『水鄉』的風光。缺少那交錯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聽說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

特殊的地理條件,溫和而又四季分明的氣候,吸引了不少文入學士,尤其是宋南渡以後,一大批來自中原的皇親國戚和飽學之士,來江浙一帶擇地落戶,加速這一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何況烏鎮這個地方,早在梁朝,就有昭明太子在烏鎮苦讀成大器的記載。南宋著名詩人、政治家陳與義(簡齋)

在紹興五年出任湖州知府時,特地在烏鎮芙蓉浦上築室讀書,並取名「南軒」。

兩年後,他又到烏鎮,並與烏鎮葉天經、高僧大、圓洪智三人過從甚密。因此,陳與義在《簡齋集》中有不少詩作是與天經、智老贈與之作。後人為了紀念陳與義等三人的友誼和文學上的貢獻,特地在「南軒」旁修築了「三友亭」。在烏鎮先賢中,一個叫嚴辰的人是咸豐九年(1859年)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因為文章中用了「女中堯舜」四個字,觸怒慈禧太后,嚴辰便辭歸故里。回烏鎮辦學堂,修橋鋪路,行善濟貧,修縣誌。嚴辰這種傳統的儒家風範,在烏鎮為人傳頌和仰慕。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之間,乾隆開「四庫全書」館,烏鎮一個叫鮑廷博的藏書家,專門進獻孤本藏書,深得清朝政府嘉許。後世刊印的「知不足齋叢書」就是這位茅盾故里先賢所奉獻。

這些故里先賢,可以說在國內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也給小鎮添了不少文化色彩。因此,小小水鄉古鎮,也很時髦地定八景之類的東西,如曾定:

古山雲樹,雙塔凌雲,文石流觴,雙溪皓月。自然,這些都是文化人的雅事。

也正因為文化經濟的發達,鎮上也添了不少私家園林,據不完全統計,有50多處。有唐代的丞相裴休府、宋代安定郡王趙伯府、秦申王檜園、太師何恭敏鑄宅、安撫王彥宅、尚書顧岩宅、節度丁勝宅、詩人丁南宅、沈知丞宅、沈左藏宅、六杉園、尚書莫澤宅、東皋園、張掄宅;元代的員外顏旒宅;明代的竹深處、橫山堂、桂月軒、春暉樓、寶峴樓、聽風樓、少司寇沈應龍宅、真君子第、參議王隆德宅、琪園、靈水居;清代的師儉堂、高節寒香圃、寶敕樓、副憲徐世峰宅、蠡勺園、宜園、半畝園、給諫陸秉樞宅、同知張廷傑宅、肖家花園、孝廉李日曦宅、翰林第、頤園、庸園;及近現代,又有適園、梅花館、柯亭別墅,以及丁家花園等。這一大堆園林,在歷史滄桑中,毀興更替,留下的,卻是豐厚的文化底蘊。

自然,豐厚的文化氛圍,也留下不少帶有儒家風骨和愛國風範的故事和傳說。

鎮上有一棵唐代銀杏,留下一個悲壯的故事。唐代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步安祿山後塵,舉兵叛亂稱霸,結果把富庶的江浙一帶搞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朝廷派烏贊將軍帶兵討伐,一路殺來,打得叛軍鼠竄,打到烏鎮時,叛將李琦突然要求休戰求和。不料,當夜李琦乘風高月黑,偷襲烏贊將軍營寨,烏贊將軍披衣迎戰,跨上他那南征北戰的戰馬青龍駒,追到市河邊,突然青龍駒長嘯一聲,跌進李琦設置的陷餅,並被李琦亂箭射死。

後來,援兵趕到,殺退李琦,重葬烏將軍和戰馬青龍駒,這棵銀杏,就是從烏贊將軍墳上長出來的。為紀念烏將軍和那戰馬青龍駒,這個地方也就叫作烏青鎮,後來一直傳下來。自然,這是一個悲壯的傳說。還有一個勤奮好學的故事,也在烏鎮流傳著。梁朝昭明太子少年時,曾隨師沈約在烏鎮苦讀,小小年紀,便通知古今,終日誦書不輟,在文學上終有成就。後人為紀念這位勤學的太子,特在烏鎮辟讀書館,並立牌坊:「梁昭明太子和沈尚書讀書處」,至今仍在。

茅盾降生的故鄉,就是這麼古老,這麼神秘,這麼富有文化!彷彿歷史註定烏鎮這個地方,會出現一代文豪和大家。然而,茅盾呱呱墜地時,小鎮依然是那樣平靜,河水依然是往浩淼的太湖靜靜地流去。

茅盾出生時,位於觀前街的沈家還是一個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曾祖父沈煥在外地闖蕩大半輩子後,晚年捐官在梧州府供職,祖父是個秀才,兄弟間有開店經商的,只是生意不大。父親是個中醫郎中,母親則是烏鎮名醫的千金,知書達禮。祖父子女六個,此時都還生活在一起。因此,茅盾的家庭里,幾代婆媳、叔侄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操持這個大家庭的,不是茅盾的祖父,而是茅盾的祖母——一個來自烏鎮農村的勤勞的女性。

茅盾的出生,給沈家帶來歡樂。茅盾的父親沈永錫給遠在廣西梧州府供職的祖父去信,報告這一喜訊:沈家長房又添長子。茅盾的曾祖父沈煥,字芸卿,早年在寧波安記山貨行當夥計,學習經商,負責採購和推銷。時常在漢口、天津、保定等地來往,待稍有積蓄以後,便與寧波安記合股經營山貨,後來寧波安記者板退休,沈煥便獨立經營山貨行,這「山貨行」也由安記改為「沈記」。晚年,沈煥覺得自己經商精力日衰,又無後繼之人,便出資捐個廣東候補道。在廣州閑居候補,三年後赴任廣西梧州府同知。茅盾出生時,這位老太爺還在廣西梧州任上。沈煥有三子一女,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是其長子,茅盾還有二個叔祖父和一個姑祖母,此時大概都還在一個大家庭里生活。「老三房」還未分家。而茅盾祖父膝下,除茅盾父親以外,還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所以這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

然而,這個大家庭並不富裕。在烏鎮這個小鎮上,也算不上富裕,有錢的富戶在烏鎮有的是,這些大戶一般有田地、有工廠、有商店,在上海等地還有公司。而茅盾一家,除了曾祖父沈煥在梧州任上有些積蓄外,沈煥的兒孫們都不會作賺錢的買賣。從磨難中出來的人,自然要瞻前顧後,沈煥稍有積蓄,便匯款給兒子讓兒子在烏鎮開兩爿店,一爿是京廣雜貨店,主要經營日用品之類;一爿是「泰興昌」紙店,主要是針對桑蠶用品的桃花紙、蠶花等。但這個店開始還有些生意,後來由於兩個兒子都不善經營,就漸漸清淡起來。對此,老太爺沈煥十分不滿,認為兒子「沒有出息」。但茅盾祖父是個樂天派,對父親的訓斥和不滿,並不放心上,依然故我,我行我素。每天玩牌,喝茶,聽唱崑曲,義務幫鎮上一些人家寫對聯等。因他是秀才出身,無心功名,而字卻寫得很好。沈恩培娶烏鎮農村高家橋的一個地主的女兒為妻,高氏嫁到沈家以後,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