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第四點想法:唯一且真正的至高神

山海經千頭萬緒,涉及廣袤,想要解讀,絕非一日之功。

關於它我有很多想法,可說一個,必牽扯眾多,彼此之間,線索複雜,關聯繁瑣。解讀一個,必要引出另一段作證,而為何它能作證,又要先讓你們明白另一段為何那麼解讀,而若要這麼做,就又得牽扯其他段落,如此種種,真是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講起。

幾千字的篇幅,也只能摘出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點點去解讀,一次根本講不了太多。

所以山海經的個人解讀,我到底會寫多少,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想來想去,意識到有些讀者可能連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都不理解,這會使得我在解讀時非常麻煩,提及的東西萬一生僻點,或者你們被諸多後世文學誤導,而把一些錯誤的東西當做常識,繼而跟我理解的不同,就會對不上頻道。

所以我必須還夾雜著一些科普,讓你們先了解我『經外的理解』,再跟我走入『經內的理解』。

而既然山海經是五帝時期的上古之事,便決定先從『帝』講起。

且先不談帝有什麼能力,帝在山海經里有多強,帝到底有沒有神異。

我先從三皇五帝最樸素的身份說起。

皇帝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創建的稱呼,意思就是他比古之皇、古之帝更厲害。

功高者為皇,德望者為帝。前者是對『全人類』有著無與倫比的重大貢獻的人類始祖。後者是對諸多氏族有巨大德行,天下萬族眾望所歸的最高領袖。

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但很可惜,山海經通篇沒有提過三皇,帝也不止五個。

三皇五帝最早是漢朝儒家開始這麼說的,而因為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的五行說,所以將歷史上的『眾帝』,選了五個高人氣的出來,對應五行、五德。

至於三皇,最開始有天皇、地皇、泰皇。他們到底有什麼功績,不知道。

而春秋戰國時期,人文思想極為發達,所以賢者們就開始將更多的上古始祖,賦予皇的地位。

說白了,真正的遠古,是沒有『皇』這個名號的,皇級名號是後人『追封』給那些有著重大貢獻的始祖的。

於是陸續的,開始出現各種皇。

皇在這個時候,就是指大功勞的始祖,而並非一定要三個。

後來非要三個,大概是為了對應天地泰,或者天地人吧。

首先哪三皇就眾說紛紜。比較主流的是『伏羲、女媧、神農』,還有一種是『燧人、伏羲、女媧』,以及『伏羲、神農、黃帝』。

以上都是記載來源比較正式的,至於有些不正式的,比如把共工、祝融都加進去的,那純粹是很晚期時候的一家之言。

畢竟我說了,皇是追封,本來就是後人給的,有功勞的始祖都可以冠名為皇,後人隨便把誰列為三皇都行,就算現代人列個九皇,一百皇,又能如何?只能說明我們孝順……

在亘古時期是沒有皇這個稱號的,只有帝。

所謂三皇,只是將有資格稱為皇的眾多始祖,挑選其中三個高人氣的出來罷了,令其世代傳頌,以顯尊崇。

那麼三皇最早的說法是什麼呢?

最早的說法是《莊子》: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

沒錯,什麼伏羲神農,一個也沒有。發明造屋、生火、生產工具的三位無名老祖,就是莊子定義的三皇。

是誰呢?不知道,這三個名字的意思其實是:肯定有第一個造屋的人,定義他叫有巢氏。肯定有第一個生火的人,定義他叫燧人氏。肯定有第一個製造工具的人,定義他叫知生氏。

可以看得出來,莊子沒有儒家那麼多的政治目的,他也沒有從人氣上面來考慮,直接選了最樸質的三個,列為三大最尊之皇。可以理解為皇冠軍,皇亞軍,和皇季軍。

不過莊子的冠亞軍,儒家當然不會用。

東漢班固,就列了個『伏羲、女媧、神農』,至此這成了最主流的三皇。

神農指的是炎帝,所以先不說。

女媧在《山海經》中,只有一句:「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

《山海經》里就這麼多,沒了。

《山海經》還不是直接描述女媧,而是只說了女媧之腸,化為了十神,出現在莊稼地里。

只寫女媧之腸,不寫女媧本尊,只有兩個原因。一種是山海經關於女媧的定義和描述,被我以前說的『劉歆修書』時刪掉了。

還有一種原因是,哪怕對於山海經最早作者而言,『女媧』二字,也是個常識,是個人就該知道,不需要多言。

類似的『常識』,還有很多,比如說人,比如說犬、羊、牛、蛇、魚、鳥,以及……『龍』。

山海經通篇沒有關於龍本身的定義,沒有『有獸焉,名為龍』之類的說法。

反而是在描述各種動物、異獸甚至神時,直接寫『龍首』、『龍身』、『龍尾』之類的字眼。

用詞之隨意,就好像龍是個常識,與『日』、『山』、『海』、『狗頭』、『人面』、『魚尾』之類的詞一樣。

難道還要在經中解釋什麼是人嗎?倘若讀者連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作者怎麼寫?

所以,如最初作者根本不打算對『人』做出解釋一樣,他根本就覺得不需要對『龍』、『女媧』這種辭彙,做出任何解釋!

不解釋!因為它們是常識。

也就是說,女媧是早在堯舜禹時期,亘古以來,便是人們眼中,耳熟能詳,常識級別的存在。

那麼除了山海經以外,最早對於女媧描述的文獻,是什麼呢?

在學術界,公認最早描述了女媧的是西周時期的《史籀篇》,雖然這本書本身不存在了,但它的內容化在了很多後來的其他書中被引用。

這是考證過的,我就不解釋了,總之『媧』這個字,有籀文,意思為『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這就是女媧最早的傳說,從古至周朝,她都是化生萬物的神。

不是造人,是造萬物!

女媧造人傳說的最早記載,是在宋朝,那已經太晚了。

鍊石補天的傳說,則可信度高很多,最早出自西漢《淮南子》,而這本書源於先秦時期的傳說。關於女媧,還有一日七十化,人面蛇身,發明笙簧、瑟、塤等記載。

所謂一日七十化,意思是她每天都在衍化出各種事物出來。

其實就是和西周時期的『化萬物』對上了,結合山海經,也是這個意思,女媧之腸化為神了。連腸子都如此,更別說其他了。

可以想像,山海經時期的人眼中,女媧可能全身上下,一切都化為世間萬物了。隨便一個神,都可以被視為女媧的無數化身之一。

也就是說,女媧我們已知的最早傳說形象,就是一個創造了神、創造萬物的這麼一個存在。

至於鍊石補天,山海經里沒有寫,我就不說了。《淮南子》說的那麼詳細,大約有藝術加工。但天塌了這麼大的事,寫女媧去搞定,也側面說明,女媧就是先秦時期,乃至一直上溯到上古五帝時期,都是人們常識性中的至高神!

一個身化萬物,眾神之母的存在。

有人可能會問,女媧身化萬物,衍生眾神,那麼盤古呢?盤古哪去了?

盤古實在是出現的太晚了,是在魏晉時期才有他的傳說。而且是吳國文人,大概是通過南方百越民族的傳說,而記述的。

漢以前沒有任何文字,提到過盤古。漢代也沒有任何墓穴,繪畫過盤古……

反倒是漢朝墓穴之中,我們現在挖掘了有女媧伏羲圖,有嫦娥奔月圖,西王母的圖……

連嫦娥奔月都有,卻沒有盤古開天,足以說明,盤古從來都不是諸夏的創世神。

女媧才是創世神!是炎黃一系自古以來的至高信仰。

在上古時期,女媧的地位是最高的!沒有之一。

證據很簡單,戰國屈原《天問》就寫:「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這句話有兩種解讀,第一種:女媧的身體那麼奇怪,是誰設計的?

第二種:女媧竟然有身體?誰創造的?

第一種解讀下,屈原是在疑惑女媧為何是人首蛇身這麼奇怪?

其實我倒是更好奇,屈原為何不寫炎帝有體呢?炎帝牛角難道不奇怪了嗎?

第二種解讀下,屈原疑惑的點就變成了,天地萬物不都是女媧所造的嗎?那麼女媧的身體又是誰造的呢?

但不管是哪一種解讀,都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在屈原的認知中,女媧就是最高的了,她上面不存在其他神。

假如盤古存在,或者其他任何比女媧地位更崇高的神存在,那麼屈原就不會問出這句話了。

而是應該問,盤古有體,孰制匠之。

屈原問女媧的潛台詞,就已經表明,女媧的神格封頂了。

然而秦朝之後,漢代獨尊儒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