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歷史插曲

畫外音

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滅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家都歸於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歷史在全國範圍內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最終三國做為一個歷史的插曲結束了,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標準來評價這段歷史以及其中的歷史人物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歷史插曲》。

上一集講到魏、蜀、吳三國在短暫的三足鼎立之後又重新歸於晉朝,三國的歷史大幕最終以士族階級重新獲得統治地位而徐徐拉上,然而我們不會忘記在漢末的歷史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氣風發,想當年曹操以閹豎之後首倡義軍,毅然舉起了匡複漢室的大旗,劉備為了興復漢室是四處奔波,孫權具有父兄留下的基業對未來也是躊躇滿志,曹操、劉備、孫權最終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制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業,令後業人欽佩不已。然而在三國中有個令人回味的問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最終沒有稱帝,卻留下了篡漢的歷史罵名,而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最終自己稱了皇帝,卻還留下了仁義的歷史美名,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方法來看待這段歷史中的人物呢?誰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品三國之《歷史插曲》。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們講了以士族地主階級為統治階級的魏晉南北朝是歷史的必然,而三國是我們歷史從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轉化的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個插曲。那我們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進行道德的批判,一種是進行科學的分析。進行道德批判是我們中國很多人所持的歷史觀,他們總是把歷史上的事件和歷史上的人物分成君子和小人,忠臣和姦臣,好人和壞人,紅臉和白臉,這樣看當然比較省事兒,我們小時候看戲也是這樣,一個人物出現了,馬上問爸爸和媽媽,這是好人壞人啊,他省心,但是有時候想想也不省心。比方說我們的三國,你如果要進行一個道德的批判,要按照君子小人等等來劃定這個界限的話,請問魯肅算什麼?魯肅是忠臣還是奸臣?是君子還是小人?大家說魯肅當然是忠臣,沒人把魯肅看成奸臣的,那我告訴你,魯肅是第一個說大漢不可復興的,他最早背叛東漢王朝,奸臣還是忠臣?他比曹操還早,曹操篡漢不是奸臣嘛,魯肅反漢怎麼不是奸臣。好,再請問,荀彧是君子還是小人?大家說荀彧當然是君子嘛,那荀彧的道德高尚是公認的嘛,那他為什麼跟上一個賊呢?按照你這個系統曹操不是賊嘛,荀彧一個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卻跟上了一個又奸詐又殘酷,陰謀詭計一肚子篡奪大漢王朝那麼一個漢賊,那不叫認賊作父啊,你怎麼解釋?再問一個問題,三大戰役怎麼解釋,我們知道三國這個插曲有三個樂章,就是三大戰役:官渡戰役——軍閥戰勝門閥,赤壁之戰——南方對抗北方,夷陵之戰——三家平分天下。那麼這三大戰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誰發動誰失敗,官渡之戰袁紹發動的,袁紹失敗了,赤壁之戰曹操發動的,曹操失敗了,夷陵之戰劉備發動的,劉備敗了。如果你要進行道德批判,請問你怎麼做?你如果說曹操是賊,那曹操戰勝袁紹,豈不是晉戰勝了善,如果說劉備是仁慈的君主,是好皇帝,他怎麼夷陵之戰打敗了,而且戰勝劉備的人,陸遜你不能說是個小人啊,君子把君子打敗了,你怎麼解釋啊?所以這條路其實是不通的,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另一個做法,就是科學地分析。我們必須有一種科學的歷史觀,這個科學的歷史觀在哪裡,在馬克思那裡,馬克思那篇著名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就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仿效他的伯父又發動了一次政變,由於他伯父政變的日子是霧月十八日,所以馬克思譏諷地把路易•波拿巴的政變稱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這個事情發生以後,整個歐洲轟動,說路易•波拿巴這麼一個人怎麼也成人物了,很多人表現出道義的憤怒,用恩格斯的話說,恩格斯在馬克思這本著作的序言裡面講了當然歐洲很多人表現出道義的憤怒,進行道德的譴責,但是沒有人理解這個事件,只有馬克思理解,而且馬克思對事件後來過程所做的預言都兌現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就是馬克思的著眼點不一樣,馬克思告訴我們是法國階級鬥爭造成了一種條件和局勢才使得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成了時代英雄,也就是說當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以後,當一個歷史人物出現以後,做條件、局勢的分析,比進行道德的批判、道義的譴責深刻得多,高明得多,重要得多。

畫外音

易中天先生認為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也就是不能簡單地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因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所以評價歷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局勢。那麼漢末究竟是一個什麼局勢呢?在易中天先生眼中誰才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呢?

易中天:

東漢末年的條件和局勢是什麼呢?八個字:舊政已亡,新政末立。這個政指政權,也指政治,一方面東漢王朝作為一個政權它實在是不要說行將就木,嚴格地說應該是已經就木了,它是一個空架子了,當然那些人勸曹操當皇帝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是東漢的,沒有一個子民是東漢的,它憑什麼還存在,是個空架子,只有一個名,一點實都沒有了,這個政權已經亡了,但是新政權沒有建立起來。另外,東漢的那箇舊秩序,政治秩序沒有了,三根支柱支撐帝國大廈,這個已經不存在了。東漢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內部鬥爭中,在董卓入京之前這兩根柱子就已經垮台了,然後士族這根柱子獨木難支,那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也是八個字:重建秩序,重歸一統,因為這個時候只有重歸一統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過上安生日子,你想這些軍閥們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最後吃苦的是誰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個軍閥過來都要搶糧、搶錢、抓壯丁,而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農業生產是要緊的是什麼呢?安定,因為農業生產要依天時,春天來了要趕快春耕,夏天來了要趕快夏耘,秋天來了趕快秋收,我這個正種庄嫁,你那兒打仗。所以人們盼望統一是盼望安定、安寧、安靜、安居,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民族才能昌盛,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就好做評價了,怎麼評價呢?誰能做到誰是英雄,就是誰能為國家的重歸統一做出貢獻,把這個統一的事業往前推進,誰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誰是英雄呢?第一個就是曹操,如果沒有曹操平定北方為將來的三家歸晉打下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很難說將來歷史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民還要受多少苦難;其次孫權、劉備,孫權把江東平定了,劉備把荊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說三國鼎立,三家之主都為將來的重歸一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曹操、孫權、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因為這個統一或者一統並不是誰的專利,曹操、劉備、孫權都有都有權利,都有資格,你不能說只有曹操才有資格統一,也不能說只有劉備才有資格統一,就因為他姓了個劉,這是沒道理的,而孫權也是想統一的,這個忽視孫權也是沒道理的,孫權稱帝以後也還是不滿意的,當時要孫權去進行一些祭祀儀式孫權都不肯,他說天下沒有統一我怎麼能做,但是這樣麻煩也就來了,因為都有權利,都有資格,都覺得應該由自己來實現天下的統一,這就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就是滄海橫流、英雄輩出、龍爭虎鬥,三國鼎立。所謂歷史插曲就是這樣插進來的,我們一旦知道了怎樣來看待這段歷史我們就很好、很容易來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歷史人物,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了,比方說荀彧之謎。

畫外音

荀彧之死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謎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他為曹操霸業的最終確立嘔心瀝血,但是最後與曹操發生分歧,憂憤而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荀彧之死是個歷史悲劇,同時他認為曹操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易中天:

荀彧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他是什麼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令,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就是濟南國的國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顒的,何顒什麼人?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何顒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那麼我們前面講過,曹操建立的政權是非士族政權,曹操是對抗士族不喜歡名士的,比方說他殺孔融啊,殺邊讓啊,那麼這樣兩個人怎麼會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光在於他的身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