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第十章 吾疑漢室曾漏網

「滾吧!」公孫珣猶豫了一下,終究沒有拆穿對方其實是按照王允的要求提供了一個假名單的事實。「回到蜀中,告訴你父親,不要惹是生非,等我處置完涼州和一些其他事情,自然會去找他,若他強行插手關西事,只能是自尋死路!」

劉范忙不迭的點頭,然後遵照命令緩緩後退滾蛋。

「還有……」公孫珣忽然又開口,幾乎將對方嚇得僵硬起來。「你到了蜀地後要多勸你父行些仁政,就他之前乾的那些事情,遲早會反噬……還不滾?」

劉范再度忙不迭的點頭,然後再度趨步後退,一直退出衛將軍府大堂,差點在門檻處栽了一跤,這才轉身緩步走出衛將軍府,復又從容出門上馬,與候在門外的一眾伴當還有二弟劉誕一起沿著長安城內大道漫步離開長安城。

一直到了城外,其人這才陡然覺得渾身如卸了一層泥濘一般飄飄然起來。

沒辦法,太難了!做人質的日子太難了!尤其他劉范還是毫無爭議的益州繼承人!從董卓到公孫珣,無論誰管事都要防著他跑,家人出門倒個垃圾都要被兩個執勤的吏員像查賊一般檢視一番。

不過,如今衛將軍將要兼并西涼,需要穩住他父親,總算是能脫離樊籠去見親父了……一念至此,劉范幾乎要與身側好友龐羲抱頭痛哭一場,再大笑三聲!

不過,好在他知道自己二弟還在身側旁觀,於是勉力壓住喜色,安慰了一下對方,又指著頭頂正午的太陽發誓,說等回到蜀中一定把對方和老四救回去,否則被亂箭射死云云。而好不容易才勸回了都要哭出來的劉誕,劉范這才率家人親信數十人一起動身,迫不及待疾馳過了渭橋,然後方才忍不住和龐羲一起又哭又笑起來……至於身後長安那些破事,早被他劉大公子給拋之腦後了。

且不提劉范如何如何,另一邊,送走了劉范的公孫珣卻在長安城衛將軍府中扶額若有所思了起來。此時,大堂上早已經屏退了閑雜人等,坐在兩側相候的其實只有王修、賈詡、戲忠與鍾繇四人罷了,卻也都沒有插嘴的意思。

而隔了許久,公孫珣方才緩緩開口:「過幾日出兵武都,以熟悉地方情勢的名義,將黃門侍郎傅干、蓋順帶入軍中隨行。」

賈詡等人情知公孫珣是在念舊,是想保全傅南容與蓋元固之子,對此番安排倒是無話可說。

「那大鴻臚(趙平)、太僕(王邑)、衛尉(公孫瓚)、大司農(馮芳)等人呢?」鈡元常稍微一頓,又忍不住問起了另外幾人。「要不要稍作提點與保護?」

「這些人管他作甚,傅、蓋兩人都還年輕,父親又都是為漢室而死的忠臣,萬一一時拐不過彎來多可惜?可這些人呢,當過太守,做過九卿,參與過政變,割據過州郡,若這些事情都還能栽進去,那真是死活不由人了。」說到最後,公孫珣已然換了一副嫌棄面孔。

「其餘幾位倒也罷了,關鍵是大鴻臚畢竟是右將軍族中少數有成就之人,而又稍顯羸弱。」戲忠也忍不住多提醒了一句。「若他出事,趙氏便無可繼!」

「志才和元常想多了,其人能有今日,靠的便是滑不溜秋之餘居然總能認清形勢。」公孫珣也無奈多回覆了一句。「長安城便是死的血流成河,都不會有他!」

戲志才和鈡元常不由心下恍然。

「且再說一說西涼和長安事吧。」公孫珣稍微停頓片刻,復又重新發問。「八月中旬出兵,臨行前處置三名外戚,以作震懾,這個原定計畫可還有什麼要變動的嗎?」

「屬下以為當稍作調整,以對王子師如今樹上開花之策。」一直沒吭聲的賈詡忽然起身行禮相對。

「說來。」

「於長安城中而言,須從速、從嚴、從廣,即刻嚴刑峻法,立做處置。」賈文和嚴肅以對。「而於西涼馬韓處,須稍緩、稍柔、稍寬,不妨先讓龐、楊、馬三位先歸涼州,稍作勸解,許以富貴平安。」

堂中只有五人,賈詡此言一出,不免一時寂靜無聲,因為公孫珣、鍾繇、王修、戲忠,四人俱皆蹙眉不止。

不過片刻之後,公孫珣到底是心中微動,然後望著賈詡搖頭失笑:「之前在華陰,依然是咱們五人,彼時文和不是說長安城內須寬縱一些,這樣才能成事,而西涼須以雷霆之勢速速抵定大局嗎?如今這才幾日,怎麼就反過來了?王子師區區樹上開花之策罷了,咱們早就瞭然,何必為此大動?」

「回稟明公。」賈詡正色而答。「在華陰時,咱們所論的乃是全盤大局,而今日咱們所言的乃是一時應對之舉,兩論其實並不抵觸……此時在長安城內從嚴、從速、從廣,就是為了往後能找到借口放鬆於城內,以成大事;而此時稍微對西涼行緩兵之計,正是為了真正出兵時出其不意,形成泰山壓頂之勢,然後一舉而定!」

「文和細細說來。」

公孫珣心中愈有所動,便示意賈文和繼續,而鍾繇和戲忠卻也不由微微挑眉,儼然也是有所醒悟,唯獨王修從頭到尾依舊蹙眉如故……但其人肯定不是因為不懂而如此嚴肅了。

「至於為何請明公如此,其實乃是在下以為,不應該讓長安與西涼兩件事有太多糾葛……畢竟,長安和西涼,一為政爭,一為軍爭,讓他們有所牽扯,必然會無端生事,尤其是涼州那邊,事關數萬將士生死,一州黎庶平安,焉能讓彼處大局為區區一些朝堂詭計所亂?而且還只是表層的一些詭計,未涉根本。」賈文和娓娓道來。「但現在的問題是,王子師此番樹上開花之策背後,一層主要倚仗便是要以長安政局來聯動西涼,而若想要切斷此番連接,何妨反其道行之,以快刀斬亂麻,震懾一番?」

公孫珣緩緩頷首,心中已是完全認同賈詡的言語了:「文和這是欲擒故縱,欲縱故擒之策,正對王子師樹上開花之計……志才和元常以為如何?」

「屬下以為無妨。」戲忠即刻回應,而鍾繇也俯身以對,儼然也是贊同。

話說,公孫珣留在關中三駕馬車,王、賈、鍾是也。

其中,公孫珣雖然不懷疑王修的忠誠……他甚至很肯定真到了萬一之時,說不定只有王叔治能不顧一切慨然為他公孫珣赴難……但以這位昔日元從的性格來看,其人註定難為這種陰謀詭計。

至於賈詡和鍾繇就不同了,二人在長安這麼多年,以前者對人心的把握,後者對朝廷內部的掌握,再加上天子、漢廷與公孫珣之間近乎於必然的對立性,這二人又怎麼可能會對劉虞、王允,還有未央宮內部沒有一些深入的掌握和準備呢?

又或者說,受人之恩食人之祿,便要忠人之事,公孫珣給了賈詡一個降將那麼大權責,將鍾繇一個黃門侍郎提拔到今日御史中丞領雍州牧的地步……那留他們倆在這裡是幹嘛的?

最起碼公孫珣這個集團的高層內部都是心知肚明——鍾繇根本就是要負責監視漢廷,賈詡根本就是要負責解決這類麻煩。

實際上,這二人也確實沒有停留在只是掌握情報的程度,他們很早便根據形勢發展與鄴城那邊的戲忠一起討論出了一系列針對漢庭的應對方案,並且在大略上得到了鄴城方面的拍板認可與配合。

而公孫珣之前在華陰稍駐,勞軍是一方面,但帶著戲忠和賈詡、鍾繇這倆人當面交流長安內部情報,並決定具體方案卻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當時所言,且不提最後目的,從方略角度來說,乃是要公孫珣兼并西涼的同時,在長安內部營造出寬鬆氣氛,逼迫某些人採取行動……換言之,就是用傳說中的釣魚執法來造成一個既定事實,然後公孫珣攜大勝之威,回長安收拾局面,並展開進一步的巨大方略。

這樣,既不會髒了公孫珣的手,也方便推波助瀾。

不過,王允並非蠢貨,其人自知所行之事其實勝機有限,所以上來便選擇了樹上開花之策,扔出一層又一層真真假假的消息,想混淆公孫珣視線,從而遮蓋他的真實意圖。

而賈詡此時的意思,其實並不在意王允脫出掌握,而是從一個涼州人的角度,從軍國大計的角度,擔憂繼續放縱的話,一個不好會讓某些在西涼擁有軍事實力的蠢貨誤判形勢,以至於涼州局勢橫生枝節,引發不必要的戰爭擴大化……畢竟嘛,戰爭才是最具破壞性的事物,也是最終決定命運的東西,如果為了一個王子師混淆視聽的計策就多死那麼多人,那就太不划算了!

尤其是現在這個局面,誰也不知道關中、西涼這些人,到底有幾個蠢幾個聰明,到底有幾個是真忠漢有幾個是假忠漢……所以真的沒必要把指望放在他們身上。

「既如此,就讓金旋、射堅、劉誕三人……哦,乾脆還有皇甫酈、張昶,五個人一起出首,即刻去尚書檯面謁劉伯安,指證三名外戚與王允勾結,說四人意圖……」公孫珣說到一半,忽然卡住,非只如此,堂中僅有的五個人中一時間也有幾人臉色變得極為精彩。

因為,公孫珣也好,他的這些心腹之人也罷,臨到跟前,卻居然不知道這四人犯了什麼罪過。

總不能說,這四人立誓忠誠於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