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第四章 智士見事遲

公孫珣洞若觀火,開戰之初便察覺到了對方此戰的意圖,但卻按兵不動……這不是許攸的計策沒有抓住這位衛將軍的性格特徵,恰恰相反,這個計策真的是直擊要害,而且公孫珣也確實動心了。

畢竟,這種針對對方主帥性格特徵而來的計策真的是最難防範的,因為它越過了一個成熟軍事集團的所有參謀團隊、情報系統,直接攻擊到了對方的決策首腦。

至於公孫珣的性格,那就更沒什麼可說的了,多少年了,尤其是討董功成一躍成為天下中樞執掌者之後,不知道多少有心人都在盯著這位衛將軍,檢閱他的履歷,思索他的過去,以求從中獲利……誰不知道這位將軍傲上而憫下,誰不知道他最喜歡迎難而上,誰不知道他最喜歡畢其功於一役?!

所以那一瞬間,公孫珣是真的想直接下令,讓徐榮領萬騎蹚過去的。

但是,許子遠錯判了一個事情,使得公孫珣對直接蹚過去這種事情稍微欠缺了一點慾望。所以,這位衛將軍忍住了。

非只如此,他復又下令給了最東面的韓當,讓韓義公和其人所領的八千騎也暫時按兵不動。

戰鬥愈發激烈,繼焦觸戰死之後,很快,前線復又傳來求援信息,於夫羅實在是忍受不了自己族人的慘重傷亡,不顧戰後可能的嚴重政治後果,直接派出了翎羽騎士,倉惶請求稍作撤後。

公孫珣的答覆很簡單,他讓這名匈奴族出身的翎羽騎士直接和自己的義從一起去負責左翼戰局的關雲長處傳令,要求其人嚴厲督促匈奴騎兵上前……若有擅退者,直接斬殺!

關雲長當然不會給一個匈奴單于留臉,督戰隊立即上前。

未能被允許後退,反而換來了督戰隊,於夫羅只覺得渾身發顫,一時驚懼到了極致。

話說,數年前時局崩壞、群雄並起之時,他固然是順勢起了野心,還與自家親弟呼廚泉一起聯合張楊一度割據過上黨、呼應過袁紹,但這一兩年來,他們兄弟二人一直以義從身份跟在公孫珣身側,跟王庭兵馬、北面匈奴部族徹底隔離,卻是早已經被磨的有些溫順了。

於是乎,公孫珣一旦展露如此姿態,被馴服的於夫羅率先膽戰心驚。

其實,且不說於夫羅與這幾千匈奴騎兵被馴養了許久,就算是他心裡還有些別的心思,此時也無二法了……不然呢?這時候還能如何,難道要臨陣倒戈,投降袁紹?

平心而論,在公孫珣身側呆久了,於夫羅真不覺得袁紹能贏過那個人好不好?!倒戈不是自尋死路嗎?!

「衛將軍有令,翎羽騎士隨我向前!」就在於夫羅驚懼失措之時,旁邊的呼廚泉卻是面目猙獰,然後猛地拔出腰中環首刀來。

隨即,其人在自家兄長的目瞪口呆中,居然率領原本的王庭直衛、現在的翎羽衛士,奮力衝出了安全的指揮位置,直接向著前方死傷極速的鋒線上而去。

於夫羅怔怔望著自己弟弟,一瞬間他倒是想將把對方喊下來換自己上去,但身為匈奴王族最後一個正統單于,尤其是自己留在長安的兒子,小名劉豹的繼承人才七歲,卻終是不敢多言,只能放任對方沖入戰場,親自拼殺。

戰爭這種東西是很古怪的。

騎兵與騎兵的戰鬥是疾速的、血腥的、犧牲極大的;但步兵與步兵的作戰,尤其是大規模陣型嚴整的重步兵之間的碰撞,卻給人一種緩慢、沉重,甚至於是乏味的感覺。

回到眼前,公孫珣的按兵不動,直接使戰場朝著一個詭異的方向發展著……一面是小部分局部戰場,尤其是那處騎兵碰撞的地方,雙方相互之間急劇消耗;另一面卻是絕大部分戰場上,或者說戰局主體上陷入到了所謂的拉鋸戰中。

也就是說,雖然雙方死傷很多,戰鬥也很慘烈,但是與雙方那巨大的兵力數量、厚重的軍陣縱深相比,雙方接觸面所造成的那些殺傷並不足以導致陣型潰散,然後進一步導致戰局產生突破性進展。

實際上,因為疲憊很快停止擂鼓的袁紹立在特製的高大駟馬鼓車之上,眺望前線,只覺得整個戰場幾乎淪為了如今軍中常見的一種遊戲——拔河比賽……綿延十餘里的戰線之上,不是沒有人奮勇向前,一時得勢,卻很快因為前突而陷入到三面包圍,然後被更多的遠程打擊和更多的步兵擠壓下,被迫撤退;不是沒有些許部隊在撤退途中損失慘重,但很快身後就會湧來大量的後備生力部隊,頂替上前,然後挽回頹勢。

雙方你來我往,戰線以士卒們生命與鮮血的代價時而前移時而後盪,給人一種遙遙無期的感覺。

這一切,都讓袁本初有些焦急難耐起來。

「主公!」郭圖小心避開文丑的屍體,奮力攀登上了鼓車。「東面傳來軍情,韓義公手握足足八千騎兵,卻居然沒有試圖包抄,只是以騎射之法從側翼援助關雲長而已。由此看來,許子遠的計策非但沒有起效,反而引起了對方的警覺……而若是再這麼下去,我們並不可能取勝,反而是等到黃昏撤兵時,對方的騎兵一定會趁我們戰線動搖,大舉向前追擊,屆時說不定就會引起我軍崩潰,一路追到梁期城下!」

「那不要緊!」旁邊車上的陳宮搶在袁紹之前奮力喊道。「梁期城只在身後十餘里外而已,後軍沮授將軍距離城外大寨更是不過七八里!這麼短的距離,只要我軍左右後中四個主力大陣不潰,能夠保持陣型互相援護著緩緩後退,對方的騎兵是不足以影響大局的,殺傷也有限……再說了,咱們來時在身後布置了大量火把,一路直接指引到城下,屆時對方騎兵未必會佔便宜。」

「這些在下都知道!」郭圖也奮力作答。「可無論如何,只要對方騎兵追至城下,此戰在天下人看來都還是咱們敗了……臨戰難道不該求勝嗎?」

「你有什麼好主意?」

「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嘈雜的戰場之上,袁紹陳宮幾乎齊聲而言,但前者是真心詢問,後者卻是在當場質問。

「主公,在下並沒有什麼致勝法門!」看到袁紹開口,郭圖不再理會陳宮,而是攀著車轅對袁本初正色言道。「只是想說,既然對面的公孫珣明顯已經看破了許子遠的計策,那是不是該收回咱們最後一點騎兵種子,省的文丑將軍最後一點遺部白白死光在陣前?是不是可以讓東面因為擺出三角大陣而無法參戰的于禁將軍所部上前接戰?于禁將軍和他的泰山兵可是我們少有的主力精銳,這個時候難道要他在後方坐觀勝負嗎?」

此言一出,袁紹和陳宮隔空相對,卻是齊齊為難起來。

話說,郭圖這次上來雖然有指責許攸計策不成的意思,但總體上而言卻並沒有臨陣作什麼幺蛾子,而是真的點出了一個問題——當公孫珣明顯窺破局勢,而且並沒有如之前所想的那般,嘗試進入兩個重兵集團縫隙圖謀大勝的時候,還要不要繼續在如此焦灼的戰鬥中白白浪費精銳兵力,去維持這個所謂的陷阱?!

去當誘餌的騎兵確實很寶貴!

三角大陣拖在後面的于禁部確實在干坐著!

周圍聲音嘈雜至極,戰場也沒有了一開始的那種整齊有序,中軍處不停的有各部將領送來各自軍情訊息,袁紹的虎衛也在不停的往來傳達軍令……然而不知道為什麼,混亂的氣氛中,陷入為難的陳宮竟然也有些慌亂了。

要知道,以他的性格,這個時候應該主動站出來,直截了當的告訴袁紹,于禁不能動,騎兵放任他們去死,因為說不定下一刻公孫珣就按捺不住了!又或者直接拍板,告訴袁紹,于禁部應該立即上前,騎兵應該趕緊撤回來!

但是,陳公台確實是一時陷入到了為難之中……戰前他真沒想過這種級別的戰鬥會如此煎熬,而且他對許攸才能的信任也促使他沒有對此做過多的預案,當時他能咬牙應下這個方略,就已經很有魄力了,當時所有人擔心的都是一旦公孫珣真的捅穿了軍陣,又該如何?而不是現在這個古怪樣子,居然是要不要繼續維持這個陷阱?

袁紹眼看著陳宮並未開口,卻也並未逼迫,大戰之中他必須要尊重對方這個戰略計畫的制定者。

「公則且回,」一念至此,袁本初即刻開口言道。「再等一等,說不定公孫文琪是在等我軍騎兵損傷更大之時,再行發兵,以求彼處阻礙最小,你且去中軍大陣東面仔細觀察監督那些騎兵,若有變故再來回報……」

郭圖回頭看了眼一言不發的陳宮,卻又對著袁紹拱手行禮,然後便跳下車轅,扶刀上馬向東而去了。

……

「明公是在等袁本初先動嗎?」稍待片刻之後,戰場的另一側,公孫珣的衛將軍傘蓋之下,軍師荀攸忽然勒馬上前,主動靠近,低聲詢問。

「是。」公孫珣並未隱瞞。「袁本初既然同意許子遠這般冒險的計策,其人必然也是心中期待勝利而非相持消耗,既如此,我以為不如等一等,看看他會不會先忍耐不住……若他動,我再動,說不定能一舉刺穿之餘還能避開太多風險!」

「明公。」荀攸低聲提醒道。「許子遠的策略乃是用大勝、全勝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