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關塞蕭條行路難

七月下旬,公孫珣領著如今已經擴充到兩千餘人的白馬義從和部分幕僚、朝廷使者儀仗,沿著王屋山、霍大山北上,出鼠雀谷,輕車熟路,數日內便進入了太原郡境內。

之所以不順流而下走河內,主要是不想逼反張楊,這廝本身實力有限,獲得了大半個河內後滿打滿算也不過一兩萬兵的實力,可一旦見勢不妙直接倒向袁紹,反而不美。更重要的是兩千人也不足以迅速解決河內事端……然而,剛剛出鼠雀谷,迎面而來的公孫越便給自家兄長帶來了一個有意思的訊息——往常山去的井陘道路因為盜匪作亂,居然被阻!

可能是秋收在即,山中賊寇為了求糧,失控下山……這是所有人的第一反應。

不過即便如此,所有人也都嚴肅了起來,因為井陘太過於重要了,重要到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重要性。

這話可能有些繞口,但卻是事實。

須知道,所有太行八陘都並非是簡單的狹窄通道,他們橫穿整個太行山,短的幾十里,長的數百里,窄的地方只有幾步寬,寬闊的地方卻足以立寨建城,以至於囤積幾十萬人馬。而這其中,尤其又以井陘地形最為複雜,韓信背水一戰大破陳余、李左車二十萬大軍便是在此處,後世娘子關也在此處。

不過,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太行八陘中,四陘都在南太行,也就是上黨、河內交界處,兩陘在幽州腹心地帶,目前戰略價值較小……真正能在河北大戰中起到決定性戰略作用的,一個是太原通往常山的井陘,一個是上黨通往魏郡的滏口陘(武關),所以這兩個地方,尤其是負責聯繫公孫珣腹心之地的井陘,是不允許在這個時候出任何差錯的。

唯獨話又得說回來,早在當年出兵西征的時候,田豐就曾提出過太行山賊在河北大局中的重要性,甚至在他看來,清理太行山的戰略優先性是要高於與袁紹決戰的。

故此,這件事情某種意義上而言倒也算是意料之中。

只能說,時局紛亂,並不可能讓公孫珣按照所謂戰略規劃一一從容實行的。

而等到八月初,走到太原郡治晉陽城時,公孫珣又接到了來自上黨牽招的詳細書面彙報,這才對事情始末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沒錯,且不提公孫珣得知於毒的騷操作以後如何無語,但陳宮的計策卻是毫無疑問的成功了!

袁紹的那些兵馬或許不足以跟公孫珣辛苦建設了十幾年的北地精銳相提並論,但打起可能是這個亂世中素質最差、裝備也最差的山賊來,尤其是足足有一半山賊還都原意投降,然後充當嚮導,或者乾脆返身為先鋒獻上投名狀的時候,摧枯拉朽四個字正如其分。

短短二十日內,南太行山的所謂於毒黑山賊派系,被降服了六個山寨,被攻下了三個山寨……雖然都只是千餘人不到的那種小山寨,連著住在裡面的老百姓加一起也不過區區三四萬人,但配合著袁紹公開的清理南太行的表態,卻極大的震懾到了山中盜匪。

於是乎,不屈不撓的於毒在稍微挫敗了一次袁紹的『先鋒』後,當機立斷,領著眭固(白兔)、白饒這兩個南太行實力僅次於他的盜匪頭子,聚集了六七千兵馬,領著各自山寨中的婦孺,號稱數萬,即刻南下河內去了,也就是成了流賊。但這麼一來,南太行的諸多『黑山殘部』卻是徹底失了計較,再加上軍事脅迫之餘陳宮還同時以流言、內應、間諜相輔佐,卻是終於搬動了南太行山的剩餘山賊,讓他們不得不在秋收之前,扶老攜幼,紛紛往北太行而去。

「這件事怎麼說?」晉陽城內,被阻隔了道路的公孫珣不得不暫時停駐於此,然後公開召集部眾議論對策。

「袁本初未知明公在此,方出此策,而明公既然輕身先至,何不針鋒相對?」說話的乃是太原太守常林常伯槐,其人出身河內,乃是公孫珣為衛將軍後第一批追隨的幕屬,且一直不離不棄,又是此間半個主人,自然說話有底氣。「彼輩既然在南太行招撫、驅趕,君侯便在北太行招撫、鎮壓……」

「此言可行。」戲忠立即跟上。「須知,袁本初既然以大軍清理太行,驅趕匪眾,則彼輩在邯鄲處必然受挫,至少是相持無事……那既如此,君侯何妨安心在此處置此事?且只是鎮壓、招撫盜匪而已,以郡卒為主,以地方官吏為主,加以君侯威望,便可以輕易為之。唯獨秋收在即,可以先出使者安撫,拖延數日,待秋糧入庫,再發郡卒鎮壓其中不善者也不遲。」

「既然邯鄲暫時無憂,還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從北面飛狐陘遣使,讓建威將軍(程普)襄助。」又有人出言提議道。「反正雙方現在是隔著太行山相互施力而已,力道傳過來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可以從容應對……總而言之,明公萬事皆勝於袁賊,也皆先發於袁賊,故正如常府君所言,凡事爭鋒相對便是了,何須在意?」

此人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了本地許多官吏的稱讚與表態。

而公孫珣循聲去看此人,卻並不認得,但從他本地口音還有腰間的黒綬銅印,以及附和常林的話,還有本地官吏紛紛贊同他來看,應該是位本郡出身的郡丞或者縣令,而這樣的話,也就明白為何他發言如此急促了:

常林是性格使然,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戲忠是有些忠不顧身的感覺,遼西一戰後他對於公孫珣向來是毫無保留,甚至有些急切了;而這個人,包括那些本地官吏,則更多的是想表態,或者說表忠心而已——他們不是元從,沒有顯著的功勞,甚至沒有三輔那邊作為公孫珣治下根基的底氣,而如今卻因為大勢所趨處在這位衛將軍治下,為這位衛將軍所用,那當然要踴躍一些。

當然了,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態度可嘉,公孫珣自然要予以一定鼓勵。

「諸君所言,多有可取之處……」公孫珣微笑相對。

不過,公孫珣如此虛偽,立即引起了一旁立著的一人不滿——正是田元皓。

其人冷哼一聲,直接打斷了公孫珣的應付之語:「將軍此言差矣!正是因為將軍萬事皆勝於袁本初,也皆先發於袁本初,故井陘一事絕不可能如此輕易為之……依在下看,此事恐怕要出大亂子,而且也由不得什麼秋收之後從容為之,至於將軍明知問題所在,卻說什麼可取不可取之語,未免貽笑大方!」

坐在上首的公孫珣不由尷尬失笑。

話說,田豐地位高卓,非只是公孫越這個寧朔將軍府大堂上少有的幾位兩千石,更重要的是他是公孫珣身側的『軍師』兼衛將軍府曹掾,身上天然帶著公孫珣本人的威權,所以其人既然開口,諸多本地官吏自然紛紛屏息。

非只如此,婁圭很早便已持重;荀攸本就少言;戲忠倒是個毫無顧忌的,但他的第一反應卻是去思索田元皓話中之意;唯一一個偶爾能刺回去的公孫珣此時被田豐拿捏住話柄也不好駁斥的……

不過,今日這堂中除了這些人,卻還有一個田豐並不熟悉的常林常伯槐,後者在河內初入幕府時就能生頂呂范,今日聞言也是當即豎目,搞得公孫珣暗叫一聲不好,但未及開口,便已經來不及了。

「左軍師有話何妨直言?」常林身材高大,其聲雄渾,此時怒目相對,聲音比田豐居然還要高上八度。「明公付左軍師重任,乃是要借左軍師之才定平天下的……同僚與明公說的對,足下可以贊同或不言,說的不對,足下便應該據理而論……今日公堂上論及的乃是關乎千萬人生死的國家大事,足下如此夾槍帶棒,說明公貽笑大方,自己便不可笑了嗎?!」

田豐剛而犯上,只是犯上而已,換言之,平日里唯一一個受氣包就是公孫珣,而他本人又何曾犯過別人,又何曾被別人犯過?

故此,常林一怒,田元皓一時聞言,居然訕訕不敢應。

而公孫珣眼見如此,倒是難得心中愉悅——居然有人能製得住田豐,也是讓人絕倒。

不過,愉悅歸愉悅,公孫珣倒不能讓兩位重臣之間出岔子,便立即出言勸解:「伯槐不必如此,元皓只是憂慮局勢而已,非是有意冒犯,而他所言中的大亂子,我其實也是盡知的……只是散亂匪徒,當然可以剿撫並用,從容安置,但諸位莫忘了,北太行還有一人,在盜匪中頗得名望,兼有七分盟主之實,便是那井陘附近靠著常山一側的紫山賊張燕了……而如我所料不差,井陘這個時候出現岔子,跟張燕必然有關,因為其人再怎麼無能,只要有心,就絕不至於約束不住自己巢穴附近的局勢。」

聽到這話,眾人紛紛一凜。

「可是紫山賊張燕不是明公舊部嗎?」有人實在是沒忍住。「還有那黑山賊於毒……」

「足下莫非真以為太行山匪是我的暗子,這次攻取鄴城是我手筆?」公孫珣不由搖頭。「鄙人實言相告,於毒與鄙人並無關係,之前派出使者招撫於他,乃是為了滏口陘的通暢而已,卻不料被他藉機生事。便是張燕……」

「便是張燕,如今其人把控北太行許多年,所領人口數十萬,早早為兩千石中郎將,野心也已經蔓延起來了。」田豐回過神來,就坡下驢,直接正色介面道。「說句不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