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第十八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

天氣炎熱不堪,而鄴城周邊的氣氛因為自南面而來的遷移人群變得格外燥熱不堪。

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數萬『流民』,還有幾千全副武裝的士卒,誰能不怕?從黃巾起義之前,流民就已經算是大漢朝的某種常規災害了,更不用說這一次還摻雜了更確切的軍事隱患。

而這其中,鄴城和緊挨著的武城、九侯城倒也罷了,三座城一大兩小互成犄角之勢,更兼鄴城本身城大人眾,倒也不懼;唯獨一個卡在清漳水與其支流污水之間的污城卻是最緊張的:

沒辦法,污城一來城小;二來城遠;三來魏郡正在易主之時,人心天然不安;四來消息已經確定,大概是審配和關羽也不想多生枝節,所以便選擇了這條離鄴城最遠的道路,南面數萬遷移百姓已經明晃晃的直奔污城而來。

故此,也就難怪污城內外一時人心惶惶了。

不過,好在鄴城那邊倒也沒忘了污城,早在朝歌百姓來到清漳水前兩日,便有一位據說是做過黃門侍郎的荀君親自帶著幾十名甲士,押送著財帛、酒水來到了污城坐鎮。

這位荀君年紀輕輕,不過二十七八的樣子,字喚做文若,看起來也文文弱弱,但做起事來卻井井有條,讓人信服……其人甫一一入城,便當眾喚來城中駐守軍官軍士,先出示了帶有魏郡太守粟舉大印的文書,然後便當眾將帶來的錢帛、酒水按照官階、軍士人數,親手挨個發了下去;到了第二日,他更是親力親為,帶著本城軍士,清理城內城外,一邊將老弱安置於城邑中不說,一邊卻又打開糧庫,以糧食為工錢,招募青壯拆除了城外的雜亂市場,並順勢搭建起了不少簡易卻顯得極為整齊的涼棚,還建起了不少鍋灶,甚至在官道百餘步外挖了幾個大坑;而就在這日晚上,眼見著城內外的人心已經安定,他還派出了一直跟在自己身邊的一位親信『後輩士子』,也就是郭嘉郭奉孝了,渡河去面見對面的主將關羽關雲長。

畢竟,這一日晚間,污城上下已經清楚能看到清漳水南岸的『流民』營地有多大規模了,這時候派出使者去溝通一下,避免生亂總是好的。

然而等到翌日清晨,隨著南岸的遷移百姓開始趁著清晨涼爽搭建浮橋,籌備渡河事宜,這位荀君卻又做出了另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荀君不是派出了使者嗎?」污城守將是一名曲軍侯,此時正在城門下焦急的勸說著荀彧。「還給他們留下了乘涼的窩棚與燒水的鍋灶,何必還要再親身犯險,出城相迎?不如等使者回來再說。」言至此處,此人不禁低聲懇切起來。「荀君是此城真正做主之人,你若是有閃失,不說在下如何與鄴城交代,便是這小小污城,恐怕也不保!」

「不會的。」荀彧不慌不忙,微笑回覆。「咱們二人昨晚曾登城遠遠眺望過對方營地燈火,明顯整齊有致……張軍侯,足下自己說,普通流民,連搭建營地都不能做到,何況是燈火如此整齊呢?所以來者必然不是失控的流民,而確實是有組織的遷移無誤,咱們也沒必要太過驚慌。至於使者,張軍侯不知道,我那那個同鄉,為人任俠放縱,說不定根本就是在對岸玩的開心,懶得回來了。」

這名張姓曲長一時無言。

「至於說如果對方真的心存不利,」荀彧繼續從容言道。「那以對面這位將軍遷移百姓都如此嚴禁的統帥之能,外加三千戰兵,無數輔兵,明日可能還有趙相審正南派來的援兵,咱們如此一座小城,四百戰兵,有我沒我,怕是都沒用的……既如此,倒不如打開城門,光明正大去迎一迎這位關將軍,那以對方傳聞中的性格,恐怕反而不好意思苛責咱們了。」

張曲長幽幽一嘆:「既然荀君看的這麼透徹,在下也無話可說,只能儘力維持城上防務了,還望荀君此行順利……」

荀彧一邊示意隨行甲士打開城門,一邊卻又微笑搖頭:「張軍侯可不能只守城,我自去迎人,還望張軍侯搬出柴薪、召集民夫,幫忙燒水,並在深坑那裡立上男女標誌,以作溷藩(廁所)……不要驚異,請足下想一想,此舉其實是為了咱們自己好,天氣炎熱,如此數萬之眾過境,非只是要防兵禍,更要防疫,他們喝不到生水、得了病、走得慢、弄的到處是污物,對咱們污城上下而言又有什麼好處呢?若非時間來不及,我都想幫忙在北面污水上建個浮橋的。」

張曲長仰頭長嘆:「在下本想說幾句稱讚荀君的好話,卻又沒有學問,也不知該用什麼言語來好,只能說這次足下來污城,真是我們的福分……荀君自去,在下雖然愚鈍,卻也一定儘力而為。」

荀彧不慌不忙,朝著對方緩緩一禮,這才出城上馬,引著二十甲士,向南而行,準備去拜會那位振武將軍。

不過,不知道算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臨到河邊,荀彧正逢浮橋搭建完畢,然後無數朝歌百姓拖家帶口、在持械士兵的維持下秩序井然渡河而來,其人報上姓名表明來意,卻許久都沒有得到關雲長的召見……哪怕荀文若肉眼可見,那位身高九尺格外顯眼的關將軍就立在浮橋北岸監督過河,距離他不過百來步而已……反倒是之前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的郭奉孝,此時逸逸然匹馬扶劍而來。

「文若兄昨晚在污城吃得什麼?」郭嘉一邊下馬,一邊隨口問道。

「一條魚,一份炒豬肉,一碗炒青菜,主食是麵條。」荀彧沒有絲毫不耐,當即誠實作答。「與張曲長一起用的餐。」

「巧了。」郭嘉扶著腰中長劍走上前來,輕鬆應道。「我吃的幾乎與你完全相同……」

「與關將軍一起用的餐?」荀彧心中透亮。

「然也。」郭嘉從容道。「魚是他的侍衛從清漳水中抓來的,青菜是路邊採的野菜,倒是豬肉,應該是常備的。」

「關將軍習武之人,肯定要常備肉食。」荀彧忍不住再度瞥了一眼不遠處的關羽,後者九尺的身高實在是太顯眼了,這種人簡直是天生的魁梧將軍。「我在鄴城聽本地人說,陣斬華雄的張飛張益德,之前在衛將軍麾下討伐黃巾時,便與這位關將軍同稱萬人敵……想來並不是虛妄之言。」

「說起這事。」郭奉孝忽然失笑。「我昨日在營中聽說了一事,據說這次關將軍北走乃是奉命而為,而正是因為昔日同僚個個名揚天下,而關將軍卻枯坐數年,最後反而只能棄城而走,所以令到之日,他一度還為此鬧了脾氣,幸虧衛將軍對其人性情早有知曉,派了個會說話的人,這才說動了其人……」

「也是人之常情。」荀彧愈發搖頭。「而且奉孝你要反過來想一想啊,關雲長在朝歌足足呆了六年,也與衛將軍隔開了足足六年,然而相別數載,無名無分,甚至周圍同僚都在建功立業,唯獨其人枯守孤城,卻只是些許面上不滿,而一旦令到,卻依然遵令而為……脾氣歸脾氣,但忠義二字又何嘗不是讓人敬服?正如他堂堂一位將軍,飯食除了必須之外,居然與一個曲長類似,若不是真的憫下又何至於如此呢?」

二人齊齊沉默了片刻。

然後倒是郭嘉直接下了定語:「前幾日在州寺堂中,沮公與說的是對的,河北民間傳聞也是對的……這位關將軍傲上而憫下,才絕而負氣,忠義無二而又嫉惡如仇……與衛將軍極契。」

「且不說這個,」荀彧又望了一眼不遠處直立如山的關羽,卻是不由問及了另外一件事。「其人如此性格分明,你是如何能輕鬆受他召見,又與他一起用餐的?」

「自然是這把劍的功勞。」郭嘉從容答道,復又指了指自己腰中佩劍。「不過,主要是我遊俠姿態,不像是個世族出身,所以關將軍並未為難,反而親近……而如你直接報出潁川荀彧之名,卻天然招了厭惡。」

荀彧看了眼對方劍鞘上銘刻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字,也是懶得多言,然後兀自瞥了眼頭上漸漸顯出威力的日頭,便主動折返了。

郭奉孝也無奈跟上,而關雲長居高瞥了一眼,倒是依舊不以為意。

不過,隨著日頭漸烈,無數百姓從數座浮橋上有序渡過河來,得以在污城外的窩棚下稍作歇息,並飲水避暑,正如荀彧所料,關雲長到底是心中感念觸動,所以還是主動派人到城下喚來了自己與郭奉孝。

「足下自稱潁川荀彧荀文若,不知道與荀仲豫是何關係?」關羽端坐在棚下,捻須詢問,卻居然不是問跟荀公達是何關係。

不過,荀彧也不意外,因為荀仲豫的豪強兼并土地、世族壟斷仕途,致使天下生亂的觀點,如今已經被公孫珣奉為理論指導了,甚至以朝廷的名義專門版印了荀仲豫的許多文章,下發給了各處官員,美其名曰『學習討論』……關雲長性格如此分明,更尊重荀仲豫而無視己方陣營中地位更高的荀公達,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正是在下族兄。」荀彧坦然答道。

「令兄何在?」關羽難得懇切詢問。

「兄長剛剛回了潁川。」當著關羽的面,荀彧並沒有做什麼隱瞞。「我等之前舉族來鄴城,不過是為了避家鄉兵禍而已,而如今河北將有大戰,便又起了歸鄉之意,所以請兄長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