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第七章 達官非自有生來

公孫大娘不是一個人來長安過年的,貂蟬也跟著回來了,蔡琰倒是沒有,據說是留在河東去管鹽場了。非只如此,遠在昌平的馮夫人也來了,而且還帶著衛將軍次子公孫平。對此,公孫珣考慮到她父親家人皆在長安,而未來的兒媳婦董白也在關中,倒也不想多說什麼。

而且這些只是小事,真正讓公孫珣在意的乃是跟著公孫大娘同時過來的,所謂傳說中的安利號項目考……呃,所謂跟著公孫大娘過來的,大量安利號體系內的賬房、掌柜、商隊首領、地方高級下線。

與此同時,數量多達數百人曾經在昌平學習過的年輕『士人』,也隨之來到關中。實際上,馮夫人就是搭著這趟順風船過來的。

話說,由於這些人大多是幽州人,最多再算上雁門人和冀州西北兩郡人士,所以普遍性操持著北地口音,再加上冬日間這些人並不戴傳統幘巾,反而是普遍性穿戴著安利號北地護耳法寶狗皮帽子,故此顯得極為矚目。

甚至於關中一時有言,喚做『三月河南六月燕,九月修渠臘月寒,未待新春柳樹綠,又見狗帽滿長安。』

「你這是得罪什麼人了嗎?」公孫大娘是在視察杜陵的路上聽到這首歌謠的,倒也覺得有趣,便直接在車內呼來自己的兒子。「怎麼言語中有些諷刺和埋怨你的意思?」

「母親大人應該問我還有什麼人沒得罪。」親自陪同母親前來杜陵的衛將軍公孫珣勒馬來到車子一側,卻頗不以為意。「前段時間在關中用光武度田的名號,清查田畝,追繳賦稅。這件事,再加上當初驅除楊彪、皇甫嵩,以及將韋氏任命到河北的事情。當時便有人說,衛將軍討董入三輔,董卓如此罪孽深重卻還能保全家族,韓遂馬騰割據地方也能加官晉爵,反而是關中士民因為這種賦稅小事被滅族,本地名族因此遠徙,堪稱苛刻了……」

「殺的人多嗎?」公孫大娘不由恍然。

「挺多的吧。」公孫珣稍作思索道。「很多豪門大戶明明知道我手上有兵,卻還是遮遮掩掩,推三阻四……人之本性嘛,多是如此……最後光是度田一事便殺了數百人,滅門了兩個大族,當然引來不滿。不過,這些人只見我度田殺人,卻未曾去想一想之前為了進關中在蒲津與弘農戰死了多少人,便是之前整編關西軍的時候,李傕、郭汜部的部分軍隊十一抽殺也不止這個數,我又怎麼會因為這種事情而心軟呢?」

「關西這裡你現在有多少部隊?」公孫大娘微微蹙眉,然後繼續問道。

「與幽州那裡一樣,河東與三輔也組建了一個野戰軍,兩萬人……不過這邊騎兵要少些,步兵要多些,主要是徐晃、徐榮、張遼帶著,如今駐紮在渭水畔;然後又有關卡、地方衛戍師三個,合計九千人,一個守武關、潼關、華陰;一個守蒲津、河東,還有一個在扶風,守散關、斜谷、番須口,以對西涼和漢中;最後還有一千虎賁軍,專守未央宮。」公孫珣隨口而答。「至於段煨和李蒙,事情太多,我並沒有太多處置,也是要安他們的心,等開春後,再緩緩圖之。」

「還好。」公孫大娘張口便來。「我算過了,幽州那邊,你大概是三百萬人口養三萬戰兵,這邊……」

「這邊也是三百萬。」公孫珣在馬上嗤笑應聲道。「關中這裡世族豪門太多了,動輒傳承百年,而且因為羌亂的緣故,百姓為了躲避勞役兵役,大多樂意投身豪門做僕役……此番度田,關中在冊六十萬人口,實際上卻在這八百里秦川中檢出百萬丁口……加上河東六十萬,弘農、河南遷入的七八十萬,還有聽說關中安定從武關、散關折返的流民,三百萬也是差不多的。反倒是幽州那裡,冀州兩郡和代郡、上谷也一直尚未度田,恐怕還是虛數居多,將來仔細清理一遍,應該還能有餘力的。」

公孫大娘不由嘆氣:「關鍵是,一旦出兵就又不止是這四萬兵了,四萬兵要多少輔兵、丁壯輔佐後勤?若是六萬,那就是實打實的十萬大軍,十萬大軍出征在外,又怎麼能僅靠傳統算賦養得起呢?到時候還是不免要用軍屯、民屯這種東西來變相的收高田賦,又用商業壟斷來圈錢……你讓那些沒地方安置的河南百姓在各地集中安置,又讓這麼多昌平出身的讀書人過來,不還是想學昌平那邊搞民屯,以確保明年秋收後的軍糧?又讓我趕緊過來,還不是想讓安利號快快壟斷三輔的工商,以收財富將來做軍資?」

「是啊。」公孫珣也沒有否認。「這便是所謂亂世了,可若不這樣,又怎麼可能抽調力量平亂呢?這本身就是個悖論。」

母子二人一時沉默,一時間,只有車輪和馬蹄與地上冰渣相碰的聲音,外加車廂內那隻肥貓打呼嚕的聲音紛紛入耳罷了。

「其實,母親也不必過於掛懷。」又行了幾步之後,眼見著杜陵在前,公孫珣方又勉強笑道。「亂世也是有亂世好處的……刀把子下面,度田也好、民屯也罷,他們最多編個童謠,還能如何?反觀光武帝,他倒是等到都統一天下了才去度田,結果不還是動了刀子?咱們不是在太原議論過了嗎,到了我這一步,又被你教了那麼多東西,要說沒有定鼎易幟之心,那是胡扯。但既然取之,就要予之……如今咱們母子能做的,一個是要速速掃平亂世,省的那麼多糟心事;一個卻是要借著這個天下大崩壞的時機,堂而皇之的清理一番……不指望千秋萬代,卻也能無愧於心。」

公孫大娘莞爾一笑,便暫時放心多餘的沉重心思。而車隊隆隆向前,也很快就來到杜陵。

話說,公孫大娘這次來杜陵並不是來遊山玩水的,而是來接收工坊的……要知道,關中作為西漢首都所在,所謂首善之區,數百年來早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工商業體系,雖然經過王莽之亂的破壞和東漢定都洛陽後的緩緩衰敗,但其中的某些體系無論規模還是技術水平依然遠遠高於大漢帝國其他地區。

舉例而言,就好像這天下足足四十多處鐵官,而整個帝國技術最發達、規模最大的冶煉基地當然是南陽鐵官,但除了南陽呢?

答案是河東、濟南、京兆三處最佳。

濟南最佳是因為這年頭採礦有需求,而青州非但有大批鐵礦,還要針對幽州、冀州提供鐵器支持,所以存在著大批武庫和冶煉基地。而河東……河東的鐵之所以跟河東的鹽相提並論,說句不好聽的,誰讓她屬於司隸呢?

這是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量而強行設置的冶煉基地。

或者話說回來,青州那裡的武庫也有政治上的緣故……帝國太大,河北又有邊患,所以總得有個大型冶煉基地和武庫就近調度,而青州雖然理論上屬於『河北四州』,但實際上卻大部分在黃河之南,將最大的軍事冶煉基地放在這裡供給幽冀,乃是出於中央防範河北地域勢力的考量。

這裡多說一句,這其實也是為什麼天下一亂起來,白波匪和泰山賊這兩股黃巾餘孽折騰的力度最大,因為青州和河東民間都不缺兵器,更不要說當地還有武庫了。

同樣的道理,關中這裡,因為政治、歷史、軍事原因,工商業,尤其是工業之發達,可能僅次於南陽、河南,而部分民用工業的規模和發達程度甚至冠絕天下。

就比如眼前的杜陵,杜陵這裡存在著全大漢帝國最大的陶器生產基地,以至於董卓遷都時都拿這個來跟滿朝公卿說話。

回到眼前,衛將軍母子來到杜陵城外,杜陵縣令自然早已經帶著本地官吏、士民出迎,而有意思的是,禮畢之後,其人抬手介紹這些隨之出迎的士民,卻不是什麼地方三老、世族名士,而是城中某某氏,擁有多少陶器作坊,每年能產多少件陶器云云……皆是如此。

公孫珣當即蹙眉,要知道,這可是公孫大娘進入關中後,第一個來看的產業基地,所以做兒子的才會扔下府中諸多軍政事物,親自陪同,而且為了確保能夠拿下,此番他還專門帶來了數百白馬義從沿途護衛,那些安利號掌柜、會計根本就不顯眼。

換言之,準備用安利號吞併、壟斷關中工商業的這個目的應該不為外人所知才對,如何又被人當眾戳穿呢?

是眼前這個縣令自己過於聰明,還是說河東的杜畿在河東便知道了自家母親此來關中的目的,然後提前給他老家這裡通了風報了信?

但杜伯侯沒這麼愚蠢吧!

實際上,不止是公孫珣,便是公孫大娘都有些疑惑了,以至於遲遲沒有下車。

就這樣,城門外,車隊停駐不動,周圍白馬義從環環圍住城門,而公孫大娘、公孫珣這對母子卻一個車裡一個在馬上,心生疑惑,半日沒有多言……驚得那杜陵縣令和本地這些陶器大戶們紛紛恐懼,以至於俯身不敢抬頭。

而就在這時,旁邊隊列中兩名騎著白馬的束髮少年義從,卻忽然醒悟,然後徑直打馬上前,其中一人走的快一些,直接越過為首的張既、龐德、賈逵,在馬上昂然拱手相告:「將軍,你恐怕誤會杜陵上下了……如我所料不差,非只是他們,關中上下人人都猜到老夫人此來是要以安利號吞併關中工商。」

此言一出,那後進者悻悻退下不說,車內也『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