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十一章 呼喝而死

程遠志和黃巾軍一開始就弄錯了一件事情。

漢軍此番出城迎戰,根本不是為了應對突襲,而是早有準備,一開始就要在今日清早傾巢而出,然後大舉突襲黃巾軍大營的。只是好巧不巧,那位死了兒子也發了瘋的張副帥正好也看準了清晨這個時間段便於突襲,於是雙方就這麼直接撞到了一塊。

戰場之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這種事情也只能說份屬尋常,而接下來才是真正考驗雙方部隊的地方……無論是雙方前線部隊的戰鬥力,還是雙方指揮官的判斷與應變能力,此時都顯得至關重要!

對於黃巾軍來說,這種猝然相遇最起碼讓他們提前發現了漢軍,避免了被突襲的情形,而如果程遠志程大帥能夠一開始就意識到這種可能性,轉而提前在前營有所準備的話,說不定黃巾軍還真就抗住了呢!

但是他沒有想到,而且也沒有做出正確的反應……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了。

可與之相反,公孫珣看到黃巾軍前營湧出援軍後,卻是當機立斷抓住了戰機,在最合適的時候以堂堂兩千石的身份親自出城迎戰,激勵士氣,鼓舞全軍向前。

一正一誤,勝負之勢當即分明。

張副帥的奇襲部隊,率先潰退,驚慌之下直接向著黃巾軍前營倒卷而去;而出營接應的援軍未及作出反應,便稀里糊塗的失去了戰鬥力,被連帶著往後而走,反過來成為了潰兵的一部分;至於當先獲勝的漢軍,則驅逐敗兵如驅牛羊一般,緊隨其後追入敵軍營中!

前營當即失守!

而且,事情還沒有完!本就決定今日決戰的公孫珣怎麼可能會讓勝勢就此終止?

先是所有騎兵不顧一切,一分為二,在大營外左右突擊,徹底遮蔽住了戰場兩翼;再是大量只是簡單持長矛、負木盾的布衣輕裝步兵奮力從城中湧出,跟著前面的漢軍繼續往前推進;然後又有無數簡直就如同壯丁一般的士卒,只是持一副弓箭便緊隨而來……

林林總總,居然不下萬人!

這一戰,大概是黃巾軍自起事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規模漢軍反擊了。

漢軍攻勢如潮如浪,自幼在臨海的廣陽郡長大的程遠志一開始便有了面對大海的感覺,而在他試圖調度後營以外的軍隊卻沒有半點回應以後,這位黃巾軍渠帥更是完全陷入到了慌亂之中……他根本不能理解,為什麼五日前還攻城略地氣勢如虹的小三萬大軍,會變成眼前這個局面?

不過,程遠志一定還不知道,身為一軍統帥,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手足無措,本身就是一種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他便是喊兩嗓子,親自聚攏後營這邊的部隊迎戰也是好的,也比立在這裡手足發涼要強!

連日戰敗導致的士氣崩亂,毫無作為的軍事統帥,擅自行動的軍事將領,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所謂『大軍』本身其實毫無真正的大規模戰鬥經驗!

於是乎,在漢軍有層次、有計畫、有組織的大反擊中,黃巾軍幾乎是從一開始便呈現出了崩塌式的潰敗!

當然,在有著密集營盤的戰場上戰鬥,黃巾軍又有如此的規模,而漢軍終究也是良莠不齊,所以即便是一開始便已經形成了一邊倒的局面,可戰鬥依舊是從清早開始一直持續到了中午時分才徹底告一段落。

幾名太平道信眾出身的小帥,強行將程遠志架起來逃離了戰場……雖然是理所當然的舉動,卻也讓疲憊至極的漢軍得以不戰而取下了幾乎完整的黃巾軍後營。

不久之後,那個白馬旗也得以取代了寫著黑色黃天二字的土黃色大旗,掛在了之前程遠志所立的後營高台之上。

全身披掛,還覆著那件玄色錦緞披風的公孫珣騎著一匹白馬,直接來到了旗下的高台上,然後眺望著這些黃巾軍逃竄的方向若有所思。

「君侯!」

「請君侯下令!」

「請君侯明示。」

諸將興奮之餘,不免紛紛前來請示。

請示是必然的……漢軍接下來何去何從只能公孫珣做主,而且確實有些難以讓人決斷,因為按照眼前局勢估算,大概是因為漢軍兵力有限,然後又被佔地面積廣闊的營盤所阻礙的緣故,居然有上萬黃巾軍逃了出去!

那麼接下來,是宜將剩勇追窮寇,鼓動全軍追擊不止,以求徹底覆滅黃巾軍?還是到此為止,先行休整,同時接手黃巾軍遺留下來的大量軍械物資,並就地從俘虜中招募青壯好呢?

前者的好處毋庸置疑,可後者也絕非是因小失大……須知道,這一戰雖然獲勝,可從整個戰役的角度來說,接下來還需要即刻出兵解救范陽之圍才行!

這麼一想的話,前者固然是痛快了,也省的這一萬多人逃回廣陽郡或者讓他們匯合范陽之敵,以產生後續的麻煩;然而,後一種方式,似乎才是應對廣陽之圍的最優解!

那邊的黃巾軍,就算是下面的兵員和中層軍官如這邊一樣素質堪憂,可其中畢竟還有張寶!他作為張角的親弟弟,多少年前便是這個謀逆集團的核心人物了,彼輩準備如此充足,那他和他親信下屬的軍事素養無論如何也得比這邊的什麼程遠志強上不少吧?

更不要說,那裡有足足五萬人!

數量差距擺在那裡,還要在失去城池庇護的狀態下遠行幾十里去救援范陽,既然如此,早一天弄出來一支裝備充足、數量說的過去的軍隊,似乎比什麼事情都更加重要吧?!

這裡必須得分清楚戰鬥目標和戰略目的的區別。

公孫珣收回眺望的目光,又看了看身後有些紛亂的其他各處營盤……那裡是士卒們在控制住俘虜後趁機做一些小規模擄掠……但公孫珣也好,乃至於各級軍官也好,都不想阻止,因為如果不讓這些原本只是郡卒甚至平民、徒附、刑徒的人得些好處,那他們怕是很難在短時期內再度升起對戰鬥的渴望。

實際上看了一會後,公孫珣果然微微笑著回過頭來,反而立在馬上對著諸將問詢了起來:「那你們以為呢?該動員全軍追下去,還是就此放棄,轉而就地吸收戰俘,武裝士卒?」

諸將中不少都是聰明人,大略便猜到對方是有了主意,只是在考驗諸將而已,於是乎也就紛紛暢所欲言起來。

穩重一點,思緒長遠一點的,諸如公孫越、楊開都紛紛說要留下來接收營盤;好戰一點的,諸如魏越、張飛等,還是提議要儘快追擊,爭取利用那兩千騎兵的優勢在天黑之前將敵人徹底包圍吞下,以免夜長夢多。

至於此時順著白馬旗匆匆聚攏過來的其餘諸多中低層軍官,也多是附和這兩邊的建議。

不過,依舊有些許人的意見顯得比較有意思……等到雙方爭論不休時,向來有才略和智力關羽居然主動出列,建議追擊,而且他的話未必沒有道理。

「君侯。」關羽拱手行禮,然後正色言道。「我軍五日破敵,堪稱速勝,而范陽那裡畢竟是難得大城,又有審正南在北新城與之互成犄角之勢,想來彼處雖然局勢迫切,卻不至於危殆……故此,與其棄逃賊不顧,在此處整編新軍,倒不如先吃下這股逃兵,然後奪其青壯並修整幾日,屆時大軍軍勢更勝,再去救援豈不是事半而功倍?」

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意思了,本就有些道理,再加上關羽這些天的表現堪稱神武,頗得軍中讚賞……故此言一出,這白馬旗周邊越來越多的軍官中,倒有不少人或頷首、或出言稱讚。

公孫珣笑而不語,復又將目光轉向了跌坐在一旁地上的劉備:「玄德,你怎麼一直不說話啊?」

劉備聞言一時苦笑,卻是順勢指向了自己的右邊小腿:「回稟君候,我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說話。若依照我的本心,此時正該速速追擊才對;可我剛才作戰時有些不小心,腿上被一個老頭給扎了一刀,雖無大礙,卻怕是難以立即動身參與追擊了,故此,我又私心想勸君候緩一緩,過兩日再打……」

眾人一時鬨笑,連公孫珣也是無奈搖頭。

其實,公孫珣早已經察覺到了,軍中這些軍官普遍性還是想繼續追擊的。便是那些為大局考慮,或者說猜度自家君侯心思,說不管逃兵,先接手營盤準備救援范陽之人,從其本心而言,怕也是想追索的!

原因很簡單,正如身後的士卒們此時迫不及待的趁機擄掠一般,這些軍官也同樣有所求……不過,他們看不上這些士卒搶掠的幾尺布與幾十錢,他們求得是功勞!所以,他們普遍性不願意放過這一萬左右的敗兵!

這是一種本能的求索,跟人品、智力、性格並無太大關礙。

而實際上,一軍主帥進行決斷之時,必須要同時考慮到士卒的需求、軍官的渴求,以及上司的態度……當然,有時候考量對象會更多……但總之,主帥做出軍事部署時必須要有所取捨,也必須要注意自己的決斷有沒有徹底悖逆人心!

悖逆了上司會被撤職;悖逆了軍官會發生嘩變;悖逆了士卒會出現逃兵……反正什麼東西一旦過了線,不戰而敗絕非虛言。

當然,回到眼前,這些紅線對公孫珣而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