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七章 災異

年關將至,有些人的日子越來越舒坦,有些人卻是格外艱難。

其中,段熲政治上的失勢幾乎暴露無遺,大部分有心人都看清了他此時的軟弱無力……沒有要緊的職務,沒有軍隊部署,賴以維繫舊部的兩個親信也被殺,軍事冒險的失敗又讓天子和幾位大宦官對他大失所望。

當日在銅駝街上,與其說是公孫珣的刀子如何,倒不如說是他段太尉根本就拔不出刀來!而刀子再多、再利,你拔不出來也是沒用啊?

於是乎,這些日子,這位太中大夫四處奔走,只求能夠獲得一個顯職。但是很可惜,士人們不會讓他這麼輕鬆遂願的。等到盧植逸逸然從廬江返回,就任了負責選官的吏部曹尚書以後,那就更是如此了。

而說到盧老師的返回,那就不得不提公孫珣如今的風光了。

不管如何,作為當日第一個捅破段熲這個紙老虎的人,總歸是讓人服氣他的眼光和膽略的,而且這番對峙,也是擺明車馬確立了陣營。所以,這些日子裡,公孫珣的日子真的是越過越有滋味。

先不提他漸漸接觸到了尚書台的正經事物,開始在大漢朝的最中樞進行政治歷練,也不說籍著田豐、王允接觸到了御史台那邊的『憤青』圈子,只說他如今在尚書台餵雞的時候,都有往來不斷的『雞友』來與他一起餵雞的!

嗯,當然了,這裡必須要多說一句,公孫珣這人終究是盧老師的弟子,那份體面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這群『雞友』中誰家裡辦事缺錢了,誰家裡少了出行的車子覺得丟臉了,只要在餵雞的這地方開了口……當時是不說話不打包票的,但是過了兩天,十之八九就會有人上門幫忙。

一來二往,這『中台餵雞廚』的名號居然隱約蓋過了『白馬中郎』和『銅駝街乳虎』的名號!可見,揚名什麼的,還是要靠士人那張嘴。

而到了後來,為了支撐眼前的局面,公孫珣居然要將自己住處左右的院子一起買下來……實際上,除了婁圭留在緱氏那裡繼續玩他的『收攏亡命之徒』的遊戲,其餘大部分人,如呂子衡夫婦、韓當和大部分白馬義從,甚至於公孫范,如今全部都搬到了洛陽城裡。

這麼做,既有一起辦事的意思,也有為了公孫珣個人安全考慮的意思,更是為了方便日後四面出擊而做準備。

不過,和清楚無誤的個人際遇相比,回到朝廷的大環境之上,這些天的氛圍卻著實讓人捉摸不定。

地震之後,朝廷的反應還算是迅速,第一次大朝會,天子就例行的罷免了司空陳球,作為對天象的回應。

但是事情卻並沒有到此為止。

過了數日,劉陶領頭,尚書台的數十人聯合上書,直言一月之內,月初月末都有天象,儼然不應該單獨應對,而是要合在一起解讀,然後又明確無誤的表示,僅僅罷免三公是沒用的,而是從『以陰侵陽』這個角度做進一步的應對。

這意思,就差指著鼻子說宦官專政了。

然而,讓人感到弔詭的是,這種規模的上書之後,天子的反應卻是非常有意思……他居然什麼反應都沒有!

既沒有說把曹節、王甫等人叫來呵斥一番,也沒有把劉陶那些人下獄,來個『拷打致死』!就是置若罔聞。

這下子,所有人都心慌了。

要知道,天象這種東西,這年頭可根本不是什麼『迷信』,或者說就算是『迷信』,那也是全天下人大都相信或者認可的『迷信』……你在洛陽大街上隨便抓住一個老百姓問問,那他們也一定是對此深信不疑的,是個人就都覺的,一個月內日食和地震那一定是朝廷和天子那裡出了問題的。

實際上,不要說劉陶本人對自己的判斷堅信不疑,地震之後,就連曹節都專門去諮詢了一些投靠自己儒生,這事到底該怎麼辦?然而能怎麼辦呢?海內大儒劉陶都給出了標準答案了,這群所謂『閹黨』儒生也是無可奈何的。

於是乎,令人感到弔詭的是,天子那邊毫無反應,反而是主管朝政的大長秋曹節自己頗為謹慎,一時主動收斂了不少。

這算什麼事啊?莫非曹節一個宦官比天子還英明神武嗎?

最後,就連公孫珣都忍不住泛起了嘀咕……因為在他看來,就算是這老劉家的天子心裡隱約對這種天象之事有點清醒的認識,那也不該不做理會吧?

畢竟,天人感應這四個字,不僅是士人對天子的最後一層約束,其實也是天子和士人之間維繫關係的最後一種手段……不說天象背後的意義到底如何,只是為了安撫士人,那也要象徵性的作出一點反應吧?

如果連這個都不理會,那這些最起碼是朝廷支柱之一的士人,在你這位天子眼裡,到底又算什麼呢?

漸漸的,有這種感慨的明白人是越來越多……眾人私下相聚時的話題也不再僅僅是『以陰侵陽』這件事情本身,而是愈發集中在了天子的態度上面。

「還是要上書!」這日上午,正值休沐之日,王允府上的後院小堂中,有人忍不住拍案而起,眾人定神一看,赫然又是一位御史台中的侍御史。

「一定是北宮中的宦官蒙蔽了陛下!」此人舉杯呼喊道。「我們一定要把聲勢造足,一定要讓陛下明白宦官對朝政的侵害……」

「說的沒錯。」坐在上首的王允憤然將手裡的酒杯擲在地上,也是昂然起身。「若是在家耕讀倒也罷了,可既然來到朝中,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朝廷現在這個樣子,我輩居於朝堂之上,行御史之責,怎麼能坐視閹宦在那裡專權呢?!」

看到台諫領袖如此激烈,下面一眾年輕的侍御史也是紛紛呼應。

不過,坐在左手邊的公孫珣聞言卻不禁微微蹙眉,這王允怎麼跟想像中的謀定而後動差那麼遠?當然了,轉念一想,他又跟著釋然了起來……王子師固然是個人物,但人家董卓更是個人物,後來的隱忍不動更像是被逼的。而等到他一朝反殺,便立即跟著本性暴露了起來。

「文琪為何蹙眉?」王允也是忽然注意到了公孫珣的反應。「可是我們所言有何不當之處?」

「非也非也。」公孫珣趕緊答道。「只是王公,僅僅一句『宦官專權』,落地無根,怎麼可能對付得了曹節、王甫這種人呢?總是要抓住事情來做文章的吧?」

此言一出,周圍人紛紛搖頭,便是緊挨著公孫珣的田豐也是不由嘆氣。

這下子,公孫珣愈發不解其意了。

「文琪剛剛來京中不久,又是初入中樞,不曉得這裡面的事情也是正常。」王允捻須嘆道。「你不知道,宦官子弟所做的惡事,我們御史台那裡堆積如山,而且我們御史台也從來沒有停過相關奏事……只是,宦官執掌黃門,天然隔絕內外,這種直言某人惡事的奏疏絕難送到御前。」

公孫珣微微一怔,然後立即明白了過來。

王允的意思是,宦官們把持著天子周圍的黃門系統,如果奏摺上寫的是針對具體某個人的案例,那麼一定會被針對性的阻攔。甚至,對方雖然沒說,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如果一個侍御史長時間針對某個宦官的子弟進行彈劾上書的話,那必然會招來直截了當的打擊報復,為此身死族滅也是可能的。

至於說,依靠著地方官來處置這些宦官子弟,黨錮之禍的教訓就在眼前……如今,哪裡有地方官敢直接處置宦官子弟呢?或者說,當日敢處置宦官子弟的地方官,如今又有幾個還在朝堂呢?

當然了,王允毫無疑問是其中一人,他家在并州勢力太大,所以當年還是個吏員的時候就膽大包天的宰過一個小黃門,但代價也是有的,他本人逃過一劫,可是他的舉主和保護者,當時的太原太守劉質卻被下獄處死。

而這,也正是公孫珣認為王允是誅宦這件事情上可以依靠的一個重要理由,此人與宦官之間有生死大仇!

總而言之吧,眼前這個局面,揪住天象災異的事情繼續窮追猛打,把事情鬧大,給宦官造成持續性壓力,確實是一條理所當然的路子……而且似乎也是唯一一條路子。

不過,就在公孫珣認可了這個道理,而侍御史們也在繼續商討上書之事時,卻忽然有王府的僕人闖入後院的小堂,打擾到了一眾年輕官員的互動。

「何事?」王允不由有些生氣。「我不是告訴過你們,不許在我和同僚們宴飲時打擾嗎?尤其是在後院!」

「回稟主人。」這王允的家人趕緊伏地稟報。「不是存心打擾主人,而是門外忽然有人前來拜訪……現有名刺送上。」

王允面色稍緩,當即示意對方將名刺呈了上來,而只看了一眼,他就豁然起身:「速速請進來!」

僕人飛奔而出,堂內眾人卻不解其意。

「是剛剛卸任的司空陳公(陳球)遣人來訪。」王允正色言道。「陳公海內名臣,當日若不是他在朝堂之上仗義執言,與曹節、王甫二人爭辯,竇太后幾乎就不能與先帝合葬,諸位,不如與我一起出迎……」

眾人自然紛紛頷首。

「此番事情難做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