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太子少保

張大少爺的三條政令通過各級官府傳遍陝甘各地州縣府鄉後,立時就在陝甘大地上掀起了一陣強度堪比十二級的龍捲風——畢竟大明自建國以來,張大少爺還是第一個違背常規,列出絕不接受投降的必殺名單的剿賊主帥!有幸上榜的神一元兄弟和不沾泥等八大賊頭更是暴跳如雷,紛紛叫嚷著要給張大少爺一點顏色看看,讓張大少爺知道馬王爺到底有沒有三隻眼!不過話雖如此,鑒於張大少爺的政令還有無比缺德的一條,那怕是八個賊頭親兄弟親兒子拿著他們的腦袋去交給官府獻功,都可以獲得赦免以及獎勵,八大賊頭還是難免有些嘀咕——我身邊的親信兄弟,真的靠得住么?

招撫政令具體會不會起到效果,能起到多少效果,關鍵還是看張大少爺能拿出多少糧食來賑濟百姓,讓處於餓死邊緣的陝甘百姓有一口飯吃,不致餓死——這也是考驗整個大明朝廷的財政力量和動員力量的關鍵時刻了。十分幸運的是,張大少爺有一個鐵腕治國的好乾爹,為了給張大少爺提供剿匪軍費和賑濟錢糧,魏忠賢把兩年來查抄不法奸商所得的銀兩全部划到了張大少爺帳下,又嚴令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配合張大少爺行事,和張大少爺書信來往頻繁、交情極深的江南大太監李實也給足了面子,指使江南各地的稅監礦監全力為張大少爺收購江南百姓餘糧,通過運河送到徐州,再從徐州通過陸路送到陝西發放賑災。

五月底,第一批五十萬石糧食送到西安,讓張大少爺喜出望外的是,李實收購的糧食實際價格,竟然比事先估計的要低上將近一成,向李實派來的押糧太監仔細一打聽,張大少爺這才明白具體原因——原來這又是張大少爺做出來的缺德事。第一件缺德事是張大少爺幹掉了張家口八大蝗商,北方邊境的糧食走私活動也遭到沉重打擊,前些年被張家口八大蝗商通過各種渠道走私出境的糧食大量積壓,供求比例有所改變,價格當然就要滑落。第二件缺德事則是張大少爺搞的什麼狗薯推廣種植,手裡握著臨清州近八成土地的張大少爺家帶頭大種狗薯,連年豐收,帶動了整個山東都大種特種狗薯、土豆和玉米等高產植物,並且在北方普遍乾旱的情況下大獲豐收,也讓山東成為北方近年來第一個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省份,並且還有少量糧食能夠外銷營利,幫助鄰省渡過饑荒。有榜樣在前,又有魏忠賢的鐵腕推動,北方各州各府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推廣高產作物種植運動,並且普遍取得豐收,雖然推廣時間不長,還沒徹底扭轉整個北方的缺糧局面,但也大大緩解了糧荒饑荒的窘況,更減少了對江南產糧省份的糧食需求。兩大客觀原因放在面前,江南的糧食價格再不降就真有鬼叫了。

五十萬石糧食走陸路穿過河南省,僱傭了超過十萬人次的民夫,河南也是乾旱的重災區,糧荒情況僅是比陝甘稍微好上一點,民夫都是要求拿糧食支付工錢,一路上人吃馬嚼再加上工錢支付,五十萬石糧食運抵西安時也只剩下了四十五萬石,十成中少了足足一成。不過面對如此巨大的損耗,真正知道民生艱難的魏忠賢和張大少爺父子卻不僅不頭疼,反而暗暗有些高興,因為這對狼狽為奸的狗爺倆非常清楚,五萬石糧食的所謂路途損耗,實際上等於是在河南變相發放了五萬石糧食的賑糧(明代中晚期一石糧食約合94.4公斤),拿到糧食的十萬民工和他們背後的幾十萬家眷,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再為無糧渡荒而發愁,既運輸了糧食又穩定了河南局面,可謂一舉兩得。而事情也正如魏忠賢和張大少爺狗爺倆所料,第一批糧食過境的河南後,沿途經過的州府縣城治安果然大為好轉,同時大量的窮苦百姓也紛紛從偏遠地方湧向官道,只盼著能有機會當上運糧民夫,掙些糧食回去養家糊口,不少河南賊亂的苗頭也被扼殺在了萌芽中。

六月初十,在張大少爺的親自監督下,陝西西安府率先對饑民發放賑糧,按每人四天一升米的配額發放一次性發放二十天的糧食——雖然量不是很多,但也肯定餓不死人。辰時初開始放糧時,西安城外的四十個賑糧發放點前人潮似海,排隊領糧的隊伍足足排出七、八里遠,其場面之壯觀,絲毫不亞於二十一世紀的春運排隊購買火車票,逼得張大少爺不得不動用三千軍隊維持次序。不過還好,因為張大少爺是白給百姓糧食,善良的老百姓們也沒有故意給張大少爺搗亂,整個賑糧發放過程總體來說還是十分順利的,既沒有百姓鬧事,也沒有那個官員差役敢在張大少爺的眼皮子底下大斗換小斗,貪污剋扣,饑寒交迫的災民百姓也真真切切的拿到了救命的糧食。這麼一來,現場之中少不得歌功頌德之聲四起,饑民百姓無不對張大少爺感恩戴德,敬若青天,惟有孫承宗萬分鬱悶——前些年他要是有張大少爺這麼充足的軍費購糧賑濟百姓,陝甘局面怎麼可能在他手裡崩壞成這樣?

「謝謝張大人。謝謝張大人。謝謝張大人。張大人,活菩薩啊。」騎著高頭白馬領著一大幫親兵,不管走到那裡,迎接張大少爺的都是饑民百姓類似的感激聲音,張大少爺的老實師爺史可法也不斷贊道:「部堂大人此舉,活萬民而救蒼生,如此善行,曠古罕見。」而張大少爺本來就不是什麼好角色,被眾人爭相這麼一稱頌,難免就開始飄飄欲仙起來,只遺憾在場美女太少,不能讓天下美女親眼目睹瀟洒英俊的自己被數萬人一起頂禮膜拜的壯觀場面。

仔細巡視了一圈,沒發現有官吏貪污剋扣賑災糧草來給自己製造祭劍機會,也享受夠了饑民百姓的歌功頌德,張大少爺終於打馬回到監賑官員聚集的蘆篷之下,敲起二郎腿品著香茶舒舒服服的監督放賑,也就在這時候,一匹快馬忽然奔來,馬上的張大少爺親兵大聲叫道:「少爺,京城裡來人了,是司禮監李欽夢李公公的乾兒子李應良,說是有關於陝甘政情的聖旨宣讀,正在你的臨時衙門裡等候。」張大少爺掐指一算,覺得這道聖旨很可能和洪承疇殺俘的事有關,忙下令召集四品以上官員,一起到自己的臨時衙門聽旨。

領著孫承宗和洪承疇等幾個高品級官員趕到原來的西安府衙,進到堂中,按輩分算張大少爺侄子的李應良李太監果然正在堂中用茶,互相見過禮後,張大少爺下令擺上香案,率領眾官員跪到香案面前,李應良則站到香案背後,拿出一道聖旨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查陝西巡撫洪承疇率軍剿賊期間,擅開殺戮,將八萬亂賊降卒及其家眷屠戮一空,手段殘粲,駭人聽聞,朕聞之也不勝驚駭,本欲將爾下獄問罪,但念爾尚有一片忠心,剿賊頗有微功,又有五省總督張好古等官員臣子為爾求情加恩,朕決定法外開恩,將爾官降三級並罰俸一年,改任陝西布政使司參議,戴罪立功。望爾今後顧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少戮黎民,多造福祉,慎記之。欽此。」

「罪臣洪承疇,叩謝皇上天恩。」長舒了一口氣的洪承疇磕頭謝恩。李應良將聖旨遞給洪承疇,沉聲說道:「洪大人,多謝謝九千歲和張大人吧,如果不是他們為你求情,大部分官員本來是要皇上把你罷免一切職務,削籍為民的,還有幾個御史乾脆就說要亂賊既已投降,就是大明百姓,你濫殺百姓,應該下獄問罪。多虧了老祖宗九千歲知道你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帶著司禮監所有的公公在皇上面前為你儘力求情,皇上才沒聽他們的。」

洪承疇恭敬答應,又向張大少爺謝了。李應良又拿出第二道聖旨,展開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查陝甘總督孫承宗任職期間,不聽忠諫貿然出擊,致使兵敗六盤山,損兵折將,兩萬官兵十折八九,又導致西安失守,城中百姓慘遭荼毒,官庫糧草,武庫輜重,蕩然一空,大辱軍威,大失國體!今將孫承宗罷去陝甘總督一職,官降三級,改任都察院右都御史,領陝西巡撫,罰俸一年。欽此。」

「老臣孫承宗,叩謝天恩。」孫承宗恭敬磕頭,又沉聲說道:「煩勞上差回稟聖上,老臣丟城失地,折將失地,罪在不赦,請皇上將老臣罷去一切官職,貶為庶民。」

「倔老頭,你以為我不想你被罷去所有官職啊?皇上念舊的脾氣放在這裡,我有什麼辦法?」獨裁慣了的張大少爺心中冷哼,巴不得孫承宗早點滾蛋。那邊李應良則苦笑答道:「閣老,你自請罷官的奏摺,皇上已經叫司禮監和內閣駁回了,還金口玉言親口說,探花郎年紀太輕,離不開老成持重的你幫助他主持大局,所以閣老你還是別堅持了。」孫承宗悶悶不樂的答應,張大少爺等人正要起身時,李應良忙又說道:「干叔叔,先別急著起來,還有一道聖旨,是給你的。」

「皇上也有給我的旨意?不會是想治我的牽連之罪吧?」以為沒自己什麼事的張大少爺一楞,只好又帶著眾官跪正。李應良掏出第三道聖旨,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五省總督張好古上任不到三月,先復西安,後平亂賊,於戰陣斬巨賊高迎祥、羅汝才,擒斬大小逆賊頭領三十餘人,擎天之功不可抹殺,特旨加封張好古為太子少保,入幕東宮,以示嘉獎。欽此。」

「太子少保?」張大少爺一楞,然後馬上回過神來,忙抬頭問道:「李公公,是不是魏貴妃誕下皇子了?」李應良也是一楞,然後才笑著答道:「干叔叔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