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3章 新的篇章?

第二日,李治正式召開主要樞要會議,這與吐蕃的外交,可不是小事,一直以來都是唐朝對外最為重要的關係,而如今這可是大方針的改變,不能說就李治、李績、韓藝三人拍板決定,因此這一次會議,不僅僅是樞要大臣參與,包括契苾何力他們這些統帥,六部官員,弘文館幾位大學士,以及皇后武媚娘。

此番外交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如今武媚娘主持政務,不可能不讓她參與。

而大家也都習慣於武媚娘坐在李治身邊。

張文灌他們這些文臣的語氣雖然非常強硬,表示一定要防止吐蕃表面一套,背面一套,必須得謹慎小心,但他們的意思,還是跟韓藝預料中的一樣,就是如果吐蕃真的有誠意,就還是跟他們講和,不要動刀動槍的。

契苾何力他們這些武將雖然想打,但是好像現在不是開戰的時機,因為太原計畫剛剛展開,那邊又在開闢南海,國內發展也都很好,吐蕃那邊已經是滿懷誠意而來,要是拒絕人家,好像也真沒有什麼理由。

關鍵吐蕃這一次給出的條件,確實是非常太有誠意了。

「我反對與吐蕃講和。」

一直沉默的武媚娘突然開口道。

殿中頓時鴉雀無聲,大家都非常詫異的看著她。

李治好奇道:「皇后此話是何意?」

武媚娘道:「陛下,過去幾年吐蕃的所作所為,已經告訴我們,這吐蕃人不可信也,他們三番五次在我們背後捅刀子,這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這一山也不容二虎,就算不是現在,將來他們也一定會與我們為敵的,臣妾認為,不能與他們講和,非但如此,還應該保持對吐蕃的壓制,儘可能的限制與他們的往來,尤其是在貿易方面,當初他們一窮二白時,是我們大唐提供各方面的技術幫助他們發展起來的,可是他們強大之後,卻屢屢與我們作對,我們不能再上當了,我們將他們困於高原之上。」

張文灌道:「松贊干布在位時,我們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好,這幾年的爭鬥都是因為祿東贊為人狡猾,且狼子野心,如今祿東贊已經去世,吐蕃要改變祿東贊的政策,也是極有可能,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怎能貿然拒絕呢。」

武媚娘道:「但還是祿東贊家族控制著吐蕃,另外,吐蕃人都是一群野蠻人,他們沒有讀過書,不知何為誠信,我們怎能盡信。」

鄭善行突然道:「如果我們不答應的話,吐蕃方面肯定會認為我們要對他們用兵,那他們可能會會先發制人,向我們發起戰爭的。」

武媚娘道:「那就與他們一戰,對付野獸,唯有將它殺死,方能換得永久平安,想以談判促使和平,我看這是不可能的。」

李治聽得眼中閃過一抹不快。

契苾何力一看有人帶頭,於是道:「臣認為皇后所言,也不無道理。」

武媚娘心中一緊,不是說沒有人支持我的么?餘光稍稍瞥了眼韓藝,見那廝很淡定,莫名得放寬心來。

郝處俊見契苾何力跳了出來,頓時急了,立刻道:「皇后,契苾將軍,你們可不要忘記,如今太原計畫才剛剛展開,南海那邊還不知成敗,這邊貿然又與吐蕃開戰,而且是在吐蕃如此有誠意和解的情況下,到時我們如何跟西北地區和吐谷渾交代?如今吐蕃願意退去西北,這可一直都是西北百姓願意見到的。」

李治點點頭,道:「是呀!如果我不答應的話,那勢必就會引發戰爭,而西北和吐谷渾一定會成為主要戰場,他們心裡一定不會支持這一場戰爭的,也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如今西北百姓已經徹底融入我中原,稍有不慎,這十幾年來的努力,可能就會付諸東流。朕看此事就這麼決定,尚書令,此事還是由你去與欽陵談判,你們談完之後,朕再與他見上一面。」

韓藝抱拳道:「微臣遵命。」

張文灌他們是長出一口氣。

武媚娘囁嚅幾回,最終還是忍住沒有做聲。

散會之後,李治剛出兩儀殿,就沖著身邊的武媚娘道:「你知道你方才在說什麼嗎?」

他真是氣得不輕,因為他是再三考慮過的,權衡利弊,還是認為此時和解對於大唐是非常有利的,另外,他的身體情況,也讓他的銳氣減少不少,要傾盡全力去消滅吐蕃,始終不符合大唐的利益,防止吐蕃往這邊擴張,這才符合大唐的最終利益,吐蕃要去天竺,想攔也攔不住,天竺又不是屬於大唐的勢力範圍,那就由他們去吧。這原本談得也好好的,一切都如李治預想中的在進行,就是武媚娘方才插了那麼一句嘴,差點就將武將給動亂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可能又會有很多變數。

武媚娘道:「陛下,臣妾當然知道臣妾在說什麼,臣妾始終認為吐蕃人是決計不能相信的,陛下只能將此事作為緩兵之計,而不能當做是長久之計,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如何消滅吐蕃。」

「真是婦人之見,這事不用你操心。」

李治說完就快步離開了,他本來就不希望武媚娘干預軍國大事,他讓武媚娘坐在這裡,只是讓她知道是怎麼回事,你就當個啞巴,沒想到武媚娘不但出聲,而且意見還跟他相左,事先又沒有跟他商量過,這可是令他很不爽,夫妻不能共事,這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以前他可不敢這麼說武媚娘,他還是有些懼內的,但是因為紅塵,因為那場危機,什麼難聽的話,他都已經說過了,有了第一回,就肯定會有第二回,另外,武媚娘在朝中的勢力已經被粉碎,所以他也不是那麼害怕武媚娘。

武媚娘看著李治氣沖沖離開的背影,不但沒有絲毫的不快,眼中還藏著一抹笑意。

……

「唉……」契苾何力一聲長嘆,朝著阿史那彌射、薛仁貴等一幹將軍道:「各位,其實我是贊成皇后的建議,這吐蕃不能相信啊!」

薛仁貴道:「話雖如此,但是中書令他們說得也有道理,如今國內發展的這麼好,現階段與吐蕃和解,對於我大唐是更加有利的,貿然開戰,只要不能速戰速決,我們也難以向天下百姓交代,陛下這般考慮,也是能夠理解的。」

阿史那彌射道:「其實中原百姓對於吐蕃沒有什麼好感,關中將士也想打仗,只不過如果出兵的話,吐谷渾和西北地區就成為第一戰線,那兩邊都在全力發展,他們肯定不想發起戰爭的,要得不到他們全力支持,我們還真不一定打得贏。」

契苾何力道:「這我當然明白,不然的話,一開始我就會反對。」

種種的一切跡象也反應出大唐對於吐蕃複雜的心情,別說平原,哪怕是山地,大唐也早就動手,偏偏是高原,而且這麼高,要打上去,成本太大,獲利太少,偏偏此時吐蕃還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將所有風險攤開來看,和要遠勝於打,就是這麼簡單。

在李治做出決定之後,韓藝開始與欽陵展開更為深入的談判。

經過三日的談判,最終達成了一系列的互信友好協定。

首先一點,吐蕃還是屬於大唐的藩國,維持原有的進貢與冊封體系,吐蕃要換贊普,必須李治冊封。

其次,吐蕃減少在吐谷渾邊境的駐軍,不能超過兩萬,而大唐方面不能增加在吐谷渾的駐軍,維持原有的四萬駐軍。

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

吐蕃方面當然希望同等規模的兵力,但是韓藝也拿出許多非常有力說法來,我們這四萬駐軍,那是防守吐谷渾的整個境內,吐谷渾只有少量的部隊,而且是專門保護女王的,吐蕃在這邊的駐軍,就是沖著吐谷渾這一點來的,而吐蕃的奴隸就是士兵,百姓也是士兵,隨時可以調集起來,我們那是職業兵,除非吐蕃方面將當地的年輕男子減少到兩萬,那大唐就願意,況且,那邊還有白蘭部的軍事勢力。

你們必須減少到兩萬才能平衡。

最終還是欽陵妥協了,這是非常有誠意的妥協,怎麼能夠證明,吐蕃不再覬覦吐谷渾的領地,很簡單,將兵撤走。

另外,處月、弓月二部,徹底推出西北,直接給遷到高原上去,以崑崙山脈為界限,劃分各自勢力範圍,作為交換,大唐承認辛頭河南北流向,歸吐蕃所有,但是欽陵也接受了韓藝的建議,在當地設立貿易市場,因為那裡也算是一個交通要衝,雖然唐朝軍事力量還沒法滲透到那邊去,但是西北貿易還是可以過去的。

還有就是在吐谷渾設立貿易市場,促進兩邊百姓的交流。但是在這個互市方面,韓藝設下了許多規矩,就是雙方的一些關鍵原料,是要經過重重審查的,不能隨意買賣,但也不是說不能買賣,只是要增加買賣成本,看上去是在維護雙方利益,但其實是為了維護韓藝走私團隊的利益,這要是都開放了,那走私就沒有什麼意義,必須還是要給予限制的。

這一點,大家都不知道,只有韓藝心裡明白,但這只是很次要的東西,很快就談妥了。

經過此次談判,雙方劃定了非常清楚的邊界線,將所有的爭議地區都給抹去。

而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誰想到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