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1章 大統一進程

李治聽得是若有所思,時不時還點點頭。

其實韓藝這話很好理解,中原人士看不起胡人,也不願意跟胡人來往,官員去到西北,通常都被視為被貶,唯有商人除外,但是如果你要徹底統治西北,那麼當然促進兩地的來往,商人就是唯一選擇。

韓藝繼續說道:「一直以來,中原王朝都希望能夠推行漢制,但是無一成功,因此先帝才採取羈縻制度,以胡人制胡人,但是這種制度非常鬆散,阿史那賀魯已經讓我們吃了教訓,可見其中有著許多不安因素。因此臣認為還是加強統治,不再以胡人胡制來治胡人,應當全面推行我們中原官府制度。

但是一味的照搬全抄,是鐵定不行的,其中細節還是需要改變的,整個商人條例雖然確定了以商為先的準則,但同時將權力賦予了官府,這規矩雖是他們自己立的,但是確有官府來全權執行,等於權力還是在官府手裡,如果陛下採納臣的建議,就可以在西北各個地區建立州府縣,設立官府。

而因規矩又都是他們自己定的,因此他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排斥官府的存在。再來,如果朝廷允許西北以商為先的原則,是可以讓當地百姓看到朝廷是一心在為他們著想,幫助他們致富,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比起阿史那賀魯而言,要好得多,那他們當然會以自己是大唐子民而感到幸福和自豪。這也是他們心甘情願的答應遵守一個國家,一個君主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原因。

反之,如果用大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威逼他們低頭,他們的確會低頭,但是他們心裡可不會這麼認為的。先帝以德服人,但僅限於先帝自己,因為先帝有著令人臣服的魅力,而且當時的情況與如今已經是大不相同了,因此這是不可持久的。因為這人都是現實的,不管是中原百姓,還是草原上的百姓,沒有飯吃,他們就會造反,因此臣認為最終還是得以利益服人,只要百姓生活的好,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臣服。」

李治點了點頭。

其實在阿史那賀魯叛亂之後,李治本來就沒有打算再繼續走李世民的政策,也就是羈縻制度,因為大唐冊封的可汗,幾乎是將所有的權力都握在手裡,就有一個都護府在那裡制衡,但只要中原有個什麼風吹草動,他們很快就能起誓,因此李治希望能夠加強對地區的統治,這樣才是長久之計。那麼必走的一步,就是推行漢制,設立正常官府,確立州縣制度,這樣才能有效的管理,並且將權力分散開來,不是集中在一個可汗手裡,但要這麼容易,那早就幹了,而如今韓藝的這個商人條例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是能夠促進朝廷對於西北的統治。

權衡利弊,韓藝這一步棋明顯是進一步加強了統治。

一直沉默不語的李績看出了李治的心思,這才道:「陛下,韓侍郎的這一道奏章,雖有不足之處,但很明顯是一種進步,而治理國家,本就需要耐性,若想一步登天,只怕會得不償失,何不先就這麼做,等到以後,再慢慢修改。」

李治笑道:「司空之言,甚合朕意,但此事事關重大,朕還得再慎重考慮一下。今日就到此為止,你們先告退,韓藝留下。」

「臣等遵命!」

等到李義府、許敬宗、李績、任雅相退了出去。李治斜目瞟了眼韓藝,過得片刻,他冷冷一笑道:「韓愛卿,你這先斬後奏的手段,可是玩得出神入化,連朕都嘆為觀止。」

韓藝急忙行禮道:「微臣知罪,但微臣也是沒有辦法,還請陛下寬恕微臣。」

「是嗎?」

李治哼了一聲,道:「包括欺騙朕嗎?」

韓藝當然知道李治口中的欺騙,指的就是韓藝猜測吐蕃可能會進犯大唐,如今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李治可不蠢,他哪裡看不出吐蕃根本就沒有進犯大唐的打算,韓藝也不可能看不出,那麼肯定是韓藝故意騙他的。

韓藝也沒有打算欺瞞李治,甚至連借口找好了,道:「臣絕非有意欺瞞陛下的,只是當時的情況,已經容不得我大唐再做更多的考慮,如果臣據實已報的話,許侍中、李中書他們肯定會加以阻止,陛下也不可能這麼快就讓司空前往涼州,若非如此的話,也不能讓祿東贊相信我大唐是真的打算出兵向他們宣戰。」

李治道:「萬一祿東贊一意孤行,你可知道這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嗎?」

韓藝道:「回稟陛下,祿東贊之所以敢策劃那一場刺殺行動,就是算準我大唐不會出兵,因此臣認為祿東贊也沒有準好跟我大唐為敵的準備,只要大唐稍微露出獠牙,祿東贊自然就會撤兵。陛下,微臣始終認為,祿東贊一心想奪取吐谷渾,這意在西北,倘若讓祿東贊佔領吐谷渾,就等於扼住我大唐咽喉。」

李治嘆了口氣,道:「其實朕也認為那一場刺殺,十有八九是祿東贊策劃的,如今朕也知道他們的意圖,朕對此是非常生氣。」

韓藝一愣,又道:「那陛下方才——!」

李治不等他說完,就道:「不僅如此,朕還知道祿東贊託人送了不少錢財給李義府,希望李義府為他們吐蕃說好話,藉此來麻痹朕。」

韓藝驚訝道:「原來陛下你都知道啊!」

李治呵呵道:「你都看出來了,朕難道看不出。」

「陛下聖明!」韓藝訕訕一禮,又好奇道:「那陛下為何——?」

李治道:「因為朕是君主,君主一言九鼎,如果朕方才袒露了心聲,那麼大唐與吐蕃的關係可就不能挽回了。」

說到這裡,他嘆了口氣,道:「要對吐蕃出兵,這需要下很大的決心,父皇當初可都未曾下定這個決心。東邊尚有高句麗尚未消滅,西北也未完全在我大唐的統治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國力損耗過大,東西兩邊必將生出禍端,這會直接將我大唐推入萬劫不復之地。因此朕不但不會追究,而且還會繼續加強與吐蕃的來往,維持兩國的關係,等消除這後顧之憂,再給吐蕃一點教訓。」

原來他是將計就計,厲害呀,連我都騙過去了!韓藝心中冒出一絲懼意來,嘴上卻道:「陛下聖明!」

「至於這商人條例么?」李治說到這裡頓了頓,才道:「將這商人條例用於西北,的確是進一步加強了朝廷對於西北的統治,可若是用於中原的話,卻是往後退了一步,尤其是你那一套稅法,過於大膽,萬一影響到中原地區,你可知道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嗎?」

這自古以來,稅收對於統治階級而言,那就是根本所在,你掌控不了稅收,你就不能說你是皇帝,世上什麼最難,就是讓人將錢從口袋裡面拿出來,放在你手裡。

而韓藝的這一套稅法,得看放在那裡,放在西北那是加強統治,因為西北沒有官府制度,只有大都護府,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只要你做了一點點事,那都是一種進步。

但是放在中原的話,那完全就是兩回事了,因為中原已經有非常完善的制度,你這麼一搞的話,等於極大的削弱了朝廷的權力,是誰說了算,這個先不說,光根據朝廷的基本開銷來訂稅,這對於皇權而言,真是致命的,那麼對於百姓而言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統治階級是不可能會接受的,西北各酋長願意接受,那是因為稅收不是給他們的,他們是交稅的人,他們當然無所謂,但是李治可不同了,他可是收稅的人。因此李治的猶豫其實不在於是商是農,反正草原上的百姓跟中原本就是完全不同,這沒所謂的,但是你在西北搞,是可以的,但你憑什麼認為不會影響到中原。

這才是李治的顧慮。

韓藝道:「回稟陛下,如果這個執行的非常好,的確會影響到中原,但卻會給朝廷帶來好處,而非壞處。」

李治一愣,道:「此話怎講?」

韓藝道:「陛下,此稅法看似限制了官府的權力,但其實是賦予了朝廷更多的權力。因為微臣這一套稅法,是彈性非常大的,因地而變,因人而異,需要不斷的調整。而這恰恰是均田制最為缺乏的,這能夠很好的完善我朝的稅法。」

李治聽出那麼一點意思了,「你繼續說下去。」

「微臣遵命!」

韓藝繼續說道:「任何朝代的滅亡,這貧富差距永遠都是引火線,因為利益就這麼多,富人佔得先機,那麼只會越來越富,窮人自然就會越來越窮,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在防止土地兼并。隨著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均田制的弊端就會顯露出來,這窮人沒啥土地,交不上稅,而掌握著大量財富的富人卻享受著朝廷的輕徭薄賦,這在無形中還會減少財政收入,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大唐越來越富裕,租庸調製度是需要改變的,因為如今與貞觀時期,就已經大不相同,至少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是越來越少,而地主掌握的土地是越來越多,那麼多征富人的稅,是勢在必行的。如果能夠讓稅收變得更加有彈性,隨時根據國內的情況及時調整,平衡窮富,這樣也能消除國內的矛盾。

不過,歷朝歷代但凡提出稅改,都會引起非常大的紛爭,因為天下百姓已經習慣了租庸調,要是朝廷突然增稅的話,縱使是大政策的調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