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流行病風暴來襲 12 流行病的末日來臨

這間燈火通明、四面白牆的大房間十分雜亂。身穿衛衣和運動鞋的年輕人圍坐在筆記本電腦前,一邊用電話和即時通訊工具跟人交流,一邊匯總並分析大量不同的數據。牆上懸掛著一排播放地圖和新聞流的大屏顯示器。沒有窗戶,因此很難判斷屋外是白天還是黑夜。丟棄的咖啡杯和垃圾食品包裝袋也沒法透露時間信息。偶爾能看見一群穿著正裝的年紀稍長者走進來,聊上幾句,就匆匆離去。這是一間24小時運轉的全球新興疾病形勢觀察室。

這間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控制室,最重要的監測地區是奈及利亞、迪拜和蘇利南共和國。搜集的大量數據顯示出明確信號,將這些地區的風險預測提高到「定期警戒」的級別,這意味著團隊將大約20%的精力聚焦於獲取更多數據、與當地的團隊成員聯繫、以及與國內外衛生官員交流。就蘇利南共和國而言,疫情已經成為新聞熱點。近20小時以來,入院人數上升,地方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懷疑疫情是霍亂的報道。在奈及利亞和迪拜,這間控制室內被密切追蹤的事件還沒有公佈於眾,但終究會被公布出去。

仔細觀察其中一位年輕的分析員,就會發現她正在處理的數據就是疾病數據。她在3台忙碌的電腦屏幕前追蹤「主訴」 的頻率。這些數據是通過位於拉各斯的一個依託手機的電子醫療記錄系統篩選和轉發來的。該系統雖是初建,但運轉穩健。用戶所報告的高燒頻率在過去的30個小時以來,在基線水平上方穩步上升,與治療發燒和瘧疾的獨立非處方藥物購買數據相吻合。Twitter和谷歌所顯示的有關急性病毒性疾病術語的傾向,也似乎與之相吻合。人們正「告訴」研究人員他們生病了。有些同事在位於雅溫得的中非總部,他們已經與當地診所通了幾個小時的電話。實驗室研究數據仍然源源不斷地湧出,但還要增加檢測,因為常見的微生物都被否定了:它不是瘧疾、傷寒,也不是馬爾堡、埃博拉。

在另一塊屏幕前,我們的分析員通過網路電話與電腦黑客團隊的人通話。他們正開通連接拉各斯實驗室的存儲數據專線,很快當地的小組就能實時將送檢標本的大量新的基因數據上傳。計算機演算法和生物信息技術領域的工程師們將在大海里撈針——找尋正在西非害人的新型病毒。

分析員的頂頭上司是房間調度者——他是一位專家,要對計算機系統提供的數據進行權衡,研判孰輕孰重。奈及利亞是否上升到了計算機演算法建議的「全面警戒」級別?迪拜匯總來的購買數據顯示,有人正在購買一般用於大批量培養細菌的設備。這種微弱的、但有潛在恐怖性的生物恐怖襲擊信息與奈及利亞的情況相比較,孰輕孰重?如何將其與慢性傳染病研究小組的監測相比較?後者為努力識別不可見又發展遲緩的殺手,要對微生物進行發展趨勢的長期監測,而不是控制室里那種緊急但短期的監測。這間屋子裡發生的一切是快節奏的,是連接全世界的,並可能是拯救世界的。

以上的場景是虛構的。沒有這樣的控制室——現在還沒有。來自拉各斯的大量電子醫療記錄數據還不存在,來自藥店的數據還沒有被很好地協調和搜集起來。然而雖然我們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但這樣的控制室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裡面有一個富有創新性的群體,全心致力於了解和分析生物性威脅,並在其演變成疾病之前捕捉它們。

我已經去過目前地球上建立的、最接近這樣一間控制室的機構。在H1N1流感大流行之初,我和美國疾控中心全球疾病檢測和應急反應部主任斯科特·杜威(Scott Dowell)一起參觀了疾控中心的控制室。在那裡,研究團隊對墨西哥逐漸增加的疾病報告迅速地作出了反應。我也在世界衛生組織在流行病和其他衛生緊急事件時使用的控制室里待過。我創立的環球病毒預警行動組織是世界衛生組織環球疫情預警和應對網(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work)的一部分。這些組織需要進一步壯大,需要更精良的裝備,並且迫切需要更多資金,還需要更多進步。

在最後一章里,我希望對本書的內容進行回顧。歷史和進步是如何堆砌在一起的——是對我們有利還是不利?

我也試圖回答一些作為病毒學家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我個人採取什麼措施減少感染疾病的風險?當一場流行病或者生物性威脅發生時,個人應該如何評判它?

我也儘力回答好範圍更寬泛的問題:控制未來流行病的最大障礙是什麼?為了將前文想像的未來控制室的美景變成現實,我們正在做什麼?

在前面的章節里,我已經試圖概述了當今我們所面臨的流行病和其他微生物風險——從主角微生物自身的角度來解釋它們,探究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大事件對我們與微生物關係的影響。

我們已經看到,一系列早期事件為一場完美的病毒風暴創造了條件。我們生物譜系中狩獵行為的出現,使得一大批新型病毒進入了類人猿。我們曾經淪為瀕危物種,這可能令我們在對付這些病毒時有些措手不及。

我們看到一個人口越來越稠密、相互聯繫越來越緊密的世界如何將我們推向了風暴中心。動物種群的馴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令人驚嘆的人類運輸系統,以地球上有生命以來空前的方式將人口緊緊聯繫在一起。特別是人類的繁榮發展,包括移植和注射技術的發展,為疾病感染源提供了傳播和製造大破壞的全新路徑——不管它們是天然的還是有目的引入的感染源。

第9章和第10章讓大家了解了我們當代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它們也許能協助我們應對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威脅——包括用於診斷微生物的新技術和監測人們和生物群落的新方法。與書中大部分內容展示有害的微生物相對照,第11章探究新興的、對很多無害微生物的使用和這些微生物的益處。

作為一位專業微生物學家,我通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我個人是如何減少感染疾病的風險的?首先,我總是務求接種最新的疫苗。當我在瘧疾地區工作時,我十分認真地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我並非一直都這麼做,但吃了苦頭後我才知道這有多重要。

流行病大事記

微生物學家自己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1.接種最新的疫苗;

2.乘坐地鐵和飛機後要洗手;

3.與人握手後儘快洗手;

4.盡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

5.儘可能保證飲食衛生;

6.減少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

在冬季我會留意呼吸系統疾病的傳播路徑,儘力降低患病風險。因為有大量的人流,公共交通是風險極大的地方。因此我乘坐地鐵和飛機後,盡量洗手或者使用簡易的含酒精洗手液。同樣,我在與人握過很多次手後都會盡量很快洗手,或者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盡自己所能確保進食潔凈的食物和水無疑很重要,努力減少與不安全的性行為相關的風險也很重要。當然,這些答案的回答,視你自己和所生活的地方而定。可惜不是到處都有潔凈的水、疫苗、好的瘧疾葯和避孕套——但是為了大家的利益,哪裡都需要這些東西。

也許大家同樣關注的,是疫情發生後如何評價新聞報道和評估風險。大家可以通過關注流行病的幾個具體特徵來進行評估:微生物正在如何傳播?它如何傳播才有效?感染者的病死率是多少?一種病死率高、但似乎不傳播的流行病,與一種快速而有效地傳播、病死率不高的流行病相比,後者更讓人擔憂。像埃博拉病毒這樣看似恐怖的微生物,並非總帶來全球性風險。而像人乳頭狀瘤病毒這樣看似良性的微生物,有時也會帶來災難。傳播力和致命性有助於任何人研判流行病的風險。

流行病大事記

我們要學會利用傳播率和致命性兩個方面來判斷一種流行病。一種病死率高、但似乎不傳播的流行病,與一種快速而有效地傳播、病死率不高的流行病相比,後者更讓人擔憂。

想當然地認為生活在某個地方或者追求某種生活質量,就讓你對一種流行病風險有了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點。雖然艾滋病毒不是在世界各地四處擴散並任意侵害人們,但它對赤貧者和富豪一視同仁。它侵害幾乎沒有醫療保健服務的人們,也同樣侵害世界上一些享受最好醫療保健的人們。我們置身於一個彼此相互聯繫的星球。

當我在全球聽眾面前就以上這些話題發言時,被問到的最有壓力的問題之一是:「您講的很好,我聽明白了,現在感到很害怕。我們該如何應付流行病現狀?」預測和預防未來流行病的最大障礙之一,是這樣的觀點:流行病是隨意發生的,本來就既無法預測,也無法預防。我希望我已經在書中否定了以上的觀點。流行病預測和預防並非易事,但目前有很多我們能做的相關事情。不斷湧現的科技進步,將使我們未來可以做得更多。

過去我們對流行病預防沒有樹立積極的公共衛生心態,導致防控體系極其低效。我聽過的描述這些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