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流行病風暴來襲 05 什麼是流行病

2002年7月上旬的一天,在美國田納西州富蘭克林郡,一個叫傑里米·沃特金斯(Jeremy Watkins)的13歲男孩在釣魚回家的路上,撿到一隻生病的蝙蝠。家裡其他人都沒有碰觸蝙蝠,並且當傑里米講完自己發現蝙蝠的經過後,繼父明智地讓他趕緊把蝙蝠放生了。

每天,類似的事件在世界各地上演著,牽涉成千上萬野生動物,並且大多數都沒有引發人類疾病。但是傑里米和這隻特殊蝙蝠的相遇卻大不一樣。

在記錄傑里米病例的美國疾控中心報告中,接下來的事件發展是以臨床療效的方式描述的。8月21日,傑里米嚷嚷說頭疼、脖子疼。一兩天後,他的右胳膊發麻,有點發燒。更令人擔心的是,他還出現了復視和持續的、伴嘔吐的昏迷。3天後傑里米被送往當地醫院急診室,但被醫生誤診為「肌肉拉傷」而放回了家。第二天,他又被送回急診室,這次高燒至38.9℃。癥狀仍然持續,而且他出現了說話含糊、脖子發僵、吞咽困難的癥狀。

傑里米被轉到當地一家兒童醫院。到了8月26日,他無法正常呼吸或思考,而且嘴裡直冒白沫。傑里米甚至焦躁到了拳打腳踢的地步,醫生給他注射了鎮靜劑,並安上了監護設備。他的精神狀態迅速惡化,到第二天早上完全失去了反應。8月31日,醫生宣布傑里米腦死亡,死因是吸血蝙蝠攜帶的狂犬病毒。

傑里米的家人不知道蝙蝠能攜帶狂犬病毒,更不知道病毒能由蝙蝠傳染人類。他們不記得傑里米說自己被蝙蝠咬傷了,雖然他撿到蝙蝠帶回家時肯定被蝙蝠咬了。他們不知道狂犬病的潛伏期一般是3~7星期,從傑里米接觸蝙蝠到第一次發病的時間間隔,正好在這個區間里。對殺死傑里米的病毒進行的深入研究揭示,田納西州常見的東方蝙蝠身上有各種狂犬病毒。

狂犬病病人的死亡過程很可怕。病人死前幾天如同行屍走肉,給家屬帶來沉重的打擊(見圖5-1)。它是少數幾種幾乎殺死所有感染個體的病毒。儘管當地醫院急診室將傑里米診斷為肌肉拉傷而送他回家是令人遺憾的事,然而事實上那時伸出援手也為時已晚。感染後若沒有迅速進行狂犬病暴露後預防處置(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男孩必死無疑。

如果我們換一種視角來看,那麼引發狂犬病的病毒不僅是一種致命的威脅,還是一項真正了不起的自然成就。這種病毒的外形呈子彈狀,長180納米,直徑75納米。如果將狂犬病毒一個挨一個地疊在一起,那麼需要超過1000個病毒疊起來,才有人的一根髮絲厚。狂犬病毒的基因組十分微小,只有12000個遺傳信息,區區5種蛋白質。它簡單、微小,卻無比強大。

狂犬病毒雖然微小,卻能完成相當複雜的任務。除了侵入細胞、釋放基因、製造新病毒和向外傳播這些基本任務之外,它還會耍一些獨特的花招。從入侵點開始,病毒就偏愛沿著神經線路行走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它在唾液里有選擇地累積下來,傳染到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顆粒改變了宿主的行為,增加其攻擊性,妨礙其吞咽,製造宿主對水的極度恐懼。將臨床癥狀綜合來看,一次狂犬病毒感染使出現攻擊性的宿主口吐攜帶病毒的白沫。一個喪失喝水或吞咽能力的宿主,更可能咬傷人。這一咬就給這種特殊病毒提供感染他人的機會。

儘管狂犬病令人膽寒,致命性強,但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們無需恐慌。一種病毒有極高的病死率,並不意味著它將成為一種流行病。全世界每年有超過5.5萬人死於狂犬病,因此需要採取嚴格的公共衛生手段來防治,但這並不代表狂犬病有全球性大流行的危險。在美國疾控中心和其他公共衛生組織對狂犬病實施監測的所有年份里,從未發生一例人傳人的病例。像傑里米·沃特金斯這樣的死亡病例一樣,所有狂犬病死亡病例都是獨立的動物傳染事件。因此,它還不夠格成為流行病。

那麼,何為流行病(pandemic)呢?要給它下個定義還真有點麻煩。該詞來源於希臘語pan和demo。前者意思是「所有的」,後者意思是「人們」。實際上我們幾乎無法想像有一種感染源可以感染所有人類,這對於病毒而言是一個高門檻。在人類或者任一類宿主中,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基因易感性。由於某種基因免疫性,至少有幾個個體可能不會感染上一種感染源。簡單推斷一下就會發現,擴散到任何種群里的每一個個體是幾乎不可能的壯舉。

我們知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是感染人類病毒中最常見的一種 。它並非逢人必害。目前在美國14~60歲女性中HPV的感染率是30%,這是非常高的比例。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這個比例可能更高。值得關注的是,地球上大部分性生活活躍的人,無論男女,在他們一生中的某個時期總會感染上HPV。該病毒由超過200個不同的病毒株組成,所有病毒株要麼感染皮膚,要麼感染生殖器黏膜。一旦病毒侵入個體,一般要活躍數年甚至數十年。幸運的是,大多數HPV病毒株對我們無害。少數確實致病的病毒株一般引發癌症,最重要的例子是子宮頸癌 。

對於人感染病毒,我們仍舊只知道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也許有病毒比HPV感染的人群還要多,識別所有人感染病毒的工作才剛剛起步。近10年的研究已經識別了多種以前未知的人感染病毒。它們傳染了很多人,但似乎沒引發什麼疾病。

TT病毒是以第一個感染者的名字命名的,這位日本人姓名的首字母是TT。目前對TT病毒的研究相當少,但該病毒也許在一些地區相當流行。優秀的蘇格蘭病毒學家彼得·西蒙得(Peter Simmonds)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TT病毒的流行率差別很大,在蘇格蘭獻血者中低至1.9%,而在非洲甘比亞居民中高達83%。好在TT病毒似乎對人體無害。

GB病毒是另一種最近才識別出的、尚無多少研究成果的病毒,它感染了很多人。該病毒的名字來自一位叫作巴克(G. Barker)的外科醫生,那時他所患肝炎的罪魁禍首被誤認為是這種病毒 。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告訴我,TT和GB兩種病毒是非常普遍的。我們使用很靈敏的檢測方法去檢測病毒,通常能看到它們倆。

但是,雖然TT和GB兩種病毒很常見,但是它們也沒有感染100%的人。因此若按照希臘語字面意思來定義流行病是不準確的。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流行病分成六個級別,從只傳染寥寥數人的一級病毒,一直到發生世界範圍疫情的六級流行病。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把H1N1定為流行病時,受到廣泛的批評。但這是事實。H1N1在2009年年初只感染了數人,可到了當年年底,世界上每個區域都有感染者。如果這都不算流行病,我不知道到底什麼才算流行病。我們是否將一種正在傳播的微生物定為流行病,與其致命性無關。流行病只是病毒傳播能力的標記。就像我們在第1章里所說的,H1N1病毒感染人群病死率不到50%(其實連1%都不到),並不意味著它不會殺死數百萬人或者構成巨大的威脅。

其實以我之見,人類被流行病包圍卻渾然不覺的情況是有可能出現的。如今,如果像TT和GB這樣無明顯癥狀的病毒進入人體並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我們可能都識別不出來。大多數監測疾病的傳統醫療體系只捕捉引發明顯臨床癥狀的微生物,沒有造成任何即時傷害的病毒就可能被忽略了。

當然,非「即時」傷害與「從不」傷害不是一回事。如果像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這樣的病毒進入人類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它在幾年內都不會被檢測出來,因為主要疾病的發病在初期感染後的某個時候。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雖然一開始傳播很快,但只引發較輕微的綜合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發的主要疾病艾滋病幾年後才會發病。由於檢測新流行病的傳統方法主要依賴臨床癥狀,悄悄擴散的病毒可能會逃過人類的監測,在警報拉響之前已擴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忽略下一個人類免疫缺陷顯然會是災難性的公共衛生失職。但對於新病毒,即便像TT和GB那樣可能對人體完全無害,如果在人群中傳播迅速,也需要加以監測。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病毒會發生變化,它們會突變。它們能和其他病毒進行基因重組,將基因物質混合,生成新型致命性病毒。如果在人類中出現新病毒,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我們就需要了解它。傳播的良性病毒和傳播的致命性病毒,兩者可能只有一線之隔。

在本書中,我們將流行病定義為所有大陸上都有個體被感染到的一種新感染源(當然南極大陸除外)。有人可能反駁說,從理論上來看,只要一打左右感染者就能達到這個流行病標準——每個大陸有幾個感染者就行。也許這是對的,但一種微生物有如此廣的傳播面,而感染者卻如此之少,實屬罕見。如果這種情況成為現實,即便只有12個感染者,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仍意味著一種潛在的風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