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量子力學發展大事記

1690年,惠更斯出版《光論》,波動說被正式提出

1704年,牛頓出版《光學》,微粒說成為主導

1807年,楊整理了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雙縫干涉實驗,波動說再一次登上舞臺

1819年,菲涅爾證明光是一種橫波

1856-1865,麥克斯韋建立電磁力學,光被解釋為電磁波的一種

1885年,巴爾末提出了氫原子光譜的經驗公式

1887年,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但他同時也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

1893年,黑體輻射的威恩公式被提出

1896年,貝克勒耳發現了放射性

1896年,發現了光譜的塞曼效應

1897年,J.J.湯姆遜發現了電子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以解決黑體問題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

1910年,α粒子散射實驗

1911年,超導現象被發現

1913年,玻爾原子模型被提出

1915年,索末菲修改了玻爾模型,引入相對論,解釋了塞曼效應和斯塔克效應

1918年,玻爾的對應原理成型

1922年,斯特恩-格拉赫實驗

1923年,康普頓完成了X射線散射實驗,光的粒子性被證實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的概念

1924年,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被提出

1925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

1925年,大衛遜和革末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

1925年,海森堡創立了矩陣力學,量子力學被建立

1925年,狄拉克提出q數

1925年,烏侖貝克和古德施密特發現了電子自旋

1926年,薛定諤創立了波動力學

1926年,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被證明等價

1926年,費米-狄拉克統計

1927年,G.P.湯姆遜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

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

1927年,波恩作出了波函數的概率解釋

1927年,科莫會議和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召開,互補原理成型

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相對論化的電子波動方程,量子電動力學走出第一步

1930年,第6屆索爾維會議召開,愛因斯坦提出光箱實驗

1932年,反電子被發現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1935年,愛因斯坦提出EPR思維實驗

1935年,薛定諤提出貓佯謬

1935年,湯川秀樹預言了介子

1938年,超流現象被發現

1942年,費米建成第一個可控核反應爐

1942年,費因曼提出路徑積分方法

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1947年,第一個電晶體

1948年,重正化理論成熟,量子電動力學被徹底建立

1952年,玻姆提出導波隱變數理論

1954年,楊-米爾斯規範場,後來發展出量子色動力學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不久被吳健雄用實驗證實

1957年,埃弗萊特提出多世界解釋

1960年,雷射技術被發明

1963年,蓋爾曼等提出誇克模型

1964年,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

1964年,CP對稱性破缺被發現

1968年,維尼基亞諾模型建立,導致了弦論的出現

1970年,退相干理論被建立

1973年,弱電統一理論被建立

1973年,核磁共振技術被發明

1974年,大統一理論被提出

1975年,τ子被發現

1979年,惠勒提出延遲實驗

1982年,阿斯派克特實驗,定域隱變數理論被排除

1983年,Z0中間玻色子被發現,弱電統一理論被證實

1984年,第一次超弦革命

1984年,格里芬斯提出退相干歷史解釋,後被哈特爾等人發揚

1986年,GRW模型被提出

1993年,量子傳輸理論開始起步

1995年,頂誇克被發現

1995年,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實驗室被做出

1995年,第二次超弦革命開始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