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來自阿魯的訊息 第六次大滅絕

生物學家和化石學家會談到生物滅絕的「背景速度」,也就是一般生物消失的標準速度。生物消失的標準速度,通常會被物種形成速度(rate of speciation,也就是新物種進化的速度)所抵銷。因此生物滅絕與物種演化,共同構成了另一形式的翻轉——這個情況是全球性的翻轉。

遙遠年代的生物滅絕速度,無法精確計算,因為化石記錄不夠完整。不過,有一位謹慎的化石學家雅布隆斯基(David Jablonski),仍然做了一項有見識的猜測,認為生物滅絕的背景速度,「大約是每一百萬年,大部分的有機體就消失幾種」。也就是說每一百萬年,會有幾種哺乳動物、幾種鳥類、幾種魚類絕跡。這樣的速度,演化速度可以趕得上,能夠及時藉著物種形成,為哺乳類、鳥類、魚類分別補上幾個新物種,平衝失與得,維持生物多樣性。這樣的背景速度,是一種正常且足以支撐的過程。

在這樣的速度襯托下,少數幾起重大事件便浮上了檯面。這些非比尋常的巨變,就是今日科學家視為生物史主要分界點的集體滅絕。有些集體滅絕非常有名,像是白堊紀滅絕及二疊紀滅絕,兩者均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速度遠超過物種形成的速度,造成生物圈的多樣性一落千丈,生態區位變空,使得原本複雜精密的生態關係網路顯得毫無章法。這時要填補生物滅絕所留下的空白,讓生物種類回復原存的豐富多樣,得花上好幾百年的時間。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遙遠年代的生物集體滅絕,已經不得而知了。各種假說互不相讓,內容包括氣候的變化,甚至目前尚無法證實的死亡之星。氣候變化反映在生境的改變上,讓許多生物無法存活;至於死亡之星與太陽彼此繞行軌道,會逐漸產生下沉的力量,每兩千六百萬年就引動一群殺傷力強的小行星飛越地球附近。這些假說所引發的辯論,是一篇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我在這裡要說的。在此,我只講兩件事:第一,早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共有五起,發生於遙遠的地質時代;第二,每一起集體滅絕事件,都是由某些不可知的自然因素所造成,但是都與人類(當時尚未登場)無關。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代表了恐龍時代的尾聲;兩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滅絕中,消失的無脊椎海洋生物是現存種類的一半。另外三起集體滅絕事件,分別發生於奧陶紀末(四億四千萬年前)、泥盆紀晚期(三億七千萬年前),以及三疊紀末(二億一千五百萬年前左右)。此外,還有不少大型動物在冰河時代晚期的幾百年(距今大約數萬年)間消失了,這回人類可能要負一部分的責任了。冰河時期的滅絕事件發生時,正是人類開始成群帶著武器,一起打獵的時候。不過,比起先前那五起集體滅絕事件,冰河時期這一陣變動只是小型的,滅絕的大部分是哺乳動物。

當然,生物滅絕速度略略超過背景速度的小插曲,時有所聞,根據雅布隆斯基的說法,要辨別這類小插曲和生物集體滅絕的差異,可以看各種動、植物群落的滅絕速度是否剛好為背景速度的兩倍。

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我們正目睹另一波的集體滅絕。

死亡之星降臨

這場大規模滅絕始於幾千年前,大陸沿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人類開始乘著原始的船隻,冒險橫渡大洋,移民到馬達加斯加、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群島等偏遠島嶼。入侵的人類,不久就把島上原產的某些鳥類撲殺殆盡。這些慘遭橫禍的鳥類,大多是體型巨大、不會飛行、且對於外來的生態威脅一無所知。讀到這裡,想必你已經能想像這種撲殺行動是如何進行:一個島接一個島的發生。在第一艘葡萄牙船隻登陸模里西斯的好幾百年前,新石器人類入侵的浪潮就已經在島上造成傷害了,不過結果都差不多。歐洲人入侵小島所造成的生物滅絕,其實不過是更大規模過程的第二個階段而已,而多多鳥也不過是上百種個案的其中之一。

從新石器時代的海外移民到現在,全球百分之二十的鳥類已告絕跡。最近這幾百年間,隨著人口的增加、科技的發達、再加上自大的心態,人類對於環境的衝擊日增,滅絕的速度也因而加快,且範圍更廣——從鳥類到各種動植物,從島嶼到大陸。現在,我們失去的已經不只是多多鳥、象鳥(elephant bird)或者是恐鳥(moa)之類的生物而已,生物圈內的物種,正在一天天的消失中。

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那麼幾十年內,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將在我們手中毀掉大半,這個世界的美麗、變化、知性趣味、精神深度,還有健全的生態,也將同時消失大半。這首悲哀的輓歌,你先前已經聽過了,所以我現在不必重複這段乏味卻重要的歌詞,不再說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其實代表了一種自殺行為。

不過我還是要藉由幾位熟悉專家的意見,提供一點數字方面的觀點,說明人類已經造成的傷害有多大。艾利希是保育生物學的始祖之一,據他估計就算只看鳥類和哺乳動物,以目前的滅絕速度來說,也大約已經是背景速度的一百倍了。此外,根據熱帶森林中無脊椎動物多樣性的幾項調查,威爾森估計,目前雨林生物滅絕的數目,高於正常數目至少一千倍。另外,辛伯洛夫(一個沒有人認為他粗心大意或神經過敏的人)也針對這種跡象,發表了一篇題名為<熱帶雨林當前是否瀕臨集體滅絕的邊緣?>(Are We on the Verge of a Mass Extinction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的論文。十三頁平心靜氣的討論及仔細咀嚼的數據,都顯示出他的悲觀。辛伯洛夫預測:目前生物滅絕的巨變,的確可能與前面五次大規模滅絕名列為地球史上最嚴重的「六大」滅絕事件。

這回,我們就是死亡之星。

不過,有個值得注意的差異:我們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力可能是單一事件,而不是循環過程中的一部分。為什麼?因為我們身為一種生物,可能活不到那麼久,也就沒有機會再這麼破壞一回。假如人類本身也同時滅絕的話,那麼在一千萬或者二千萬年內,地球生態系的豐富多樣,即可能會回復到原先的水準。在人類絕跡之際,逃離魔掌而存活下來的麻雀、蟑螂、老鼠、蒲公英,最後應該會開創多樣生物百花齊放的新局面。至於這究竟是喜劇還是悲劇,就由你自己判斷了。

很久很久以後的將來,也許有一天某個星球上的化石學家,會看著證據懷疑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致使那樣多的生物突然間分成六次滅絕殆盡:一次在奧陶紀末、一次在泥盆紀晚期、一次在二疊紀末、一次在三疊紀末、一次在白堊紀末,最後一次在第四紀晚期——也就是在發明獨木舟、石斧、鐵犁、三帆船、汽車、漢堡、電視、推土機、手提動力電鋸,還有抗生素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