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從稀有到滅絕 神秘的多多鳥

我們熟悉的多多鳥,學名為Raphus cucullatus,這種其貌不揚的龐然大物,長得像鴿子。由於演化成功,牠們很能適應模里西斯的環境,曾經長期在此生活,全世界也只有這裡有過多多鳥的蹤跡。

據推測,多多鳥極可能撿食落果維生,偶而吃吃種子和花苞。這種鳥長得巨大壯碩,每每扯開了肥肥的腿在林間奔跑,或許跑不快,姿態也不優美,但已足以應付生活。在演化的過程中,多多鳥的身體變大,但是翅膀卻沒有跟著長大,所以後來就飛不動了。飛不動並不是什麼壞事,雖然少了一種避敵方式,但是得天獨厚的多多鳥,幸運地活在沒有猛獸的生態系裡——原始時期的模里西斯,既沒有囓齒動物和肉食猛禽,更沒有人類;雖有大型爬蟲類,卻都不足以威脅三十磅重、嘴尖如拔釘鎚的多多鳥。

另外,不會飛的多多鳥在地面築巢。以當年模里西斯的生態系來看,在地面築巢是再安全方便不過了。先前還有史學家推斷:多多鳥不怕水,雖然牠們不會游泳,卻能自由自在地喝水、洗澡。

我們對多多鳥的認識僅止於此,其它的都只是謠傳。

至於多多鳥的歌聲,就算牠真的唱過,也早已沒有人記得了。

再說多多鳥的長相。從平日常見的圖片上看來,多多鳥長得並不好看:過大的鳥嘴末端呈球狀,頭上的羽毛長得像運動衫的兜帽,「帽子」裡露出光禿禿無毛的臉,再配上巨大的身軀,這樣的組合讓多多鳥恍如想像中的虛構產物。不過這也難怪——描繪多多鳥圖片的藝術家,好像都不曾親眼在野外看過這種鳥。

太多不確定因素為多多鳥的故事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人們只知道牠活過,也只知道模里西斯有過多多鳥,另外還知道大約自一六〇〇年起,由於人類、豬、猴子的出現,使得多多鳥面臨了生存上的痛苦掙扎。其它的事情我們雖然不太清楚,但能夠確定的是:大約一六九〇年左右,多多鳥絕跡了。

多多鳥絕跡這件事頗具代表性,因為是在小島上發生的。鳥類特別能夠清楚反映島嶼生物滅絕的模式。不少科學家的統計顯示,生物滅絕與島嶼脫不了干係。

各種數據也暗示,小島上鳥類滅絕的機率是大陸鳥類的五十倍;另一項統計也指出,有四之三的孤立生物滅絕事件發生在小島。因此小島(如模里西斯)上的鳥,似乎都比大島上的鳥更容易面臨滅絕的危機。為什麼?

原因很複雜。

一五〇七年,葡萄牙人首先抵達模里西斯。當時島上並無人跡,葡萄牙人也未久留。不過十六世紀末到此的荷蘭人就不同了,他們不但在模里西斯蓄養牲畜,更食用當地動物(包括多多鳥)的肉。歐洲人最早對多多鳥的記載,也出自於荷蘭人之手:

另外有一種大鳥,不比我們的天鵝小,大半個頭都覆蓋著一層皮,就像戴了一頂兜帽。這種鳥沒有翅膀,只長了兩三根灰黑的羽毛,尾巴上修長的捲毛則是灰色的……這種鳥的肉,煮得愈久就愈硬、愈難吃。

看過多多鳥的歐洲人,都說牠又笨又懶。但其實牠只是因為長期生活在無害的環境裡,所以天生稚拙沒有心機罷了。不知危險為何物的多多鳥,根本不懂得懼怕、躲避人類,因而遭到大量屠殺。

由於遭到人類捕殺,多多鳥的族群數目因而自然地減少,但這只是「多多鳥滅絕記」中的一部分情節而已。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來到模里西斯時,帶了幾種動物上岸,其中以豬和猴子對多多鳥最具威脅,因為不會飛的多多鳥和牠們構築在地面的鳥巢,正是豬和猴子捕食的目標。

豬和猴子都是雜食動物,能吃的東西不少。一六〇〇年代晚期有報導說:因為豬隻吃掉了海龜蛋和陸龜蛋,竟導致龜群滅絕。至於猴子的問題就更複雜了,食蟹獼猴(crab—eating macaque)適應力之強,令人不敢領教,在模里西斯更是如魚得水,導致「猴」口爆炸。甚至還有報導說,有人「有幸在附近的園子裡,看到四千多隻猴子」。這種畫面暗示著猴群肆虐之下,習慣在地面築巢的鳥類根本就活不下去了。我懷疑一般人根本低估了那些猴子在「多多鳥滅絕記」中扮演的角色。

根據可靠的記載,最後一次有人看到活的多多鳥,是在一六六二年。

當時一位名叫艾佛森的荷蘭人因為發生船難而與同伴漂流到模里西斯。可想而知,這群飢餓無助的難民上岸之後,就開始在附近尋找食物。艾佛森顯然沒有在模里西斯本島發現多多鳥的蹤跡,但是岸邊不遠處有個小島,與本島距離非常近,退潮時甚至可以涉水過去。艾佛森倒真的在那裡看到好幾隻「比鵝大,不會飛,沒有翅膀……但跑得很快」的多多鳥。

這段描述雖然不甚仔細,但在生態學上卻說得通:模里西斯本島和小島的距離雖近,但一水相隔,已足以保護小島免於豬隻與猴子的侵擾。

小島上那些多多鳥,有好幾隻是讓艾佛森他們捉去吃掉了。這群人運氣好,五天之後就被路過的漁船救起。可是,從那時起,就再也沒有人見過活的多多鳥了。

艾佛森這段插曲寫得活靈活現,算是有一點離題了。滅絕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誰殺了最後幾個生物個體。這些個體的死亡,並不能反映生物滅絕的最終導因。因為,在最後幾個成員死期不遠之際,這種生物已經輪掉太多場生存保衛戰。牠們捲入了重重悲哀的漩渦,適應環境的能力多半也已喪失,最後打擊這種生物的純粹只剩下運氣了。

生物滅絕的因素往往不只一個,而且彼此相連,發揮複雜的交互作用。不過滅絕的先決條件一言蔽之,就是「稀有」。

稀有,意味著因應集體災難的能力降低了,任何不幸都可能讓整個族群大難臨頭。

我們不妨想像最後一隻多多鳥不是死在艾佛森說的那個小島上;想像十七世紀末,這隻雌鳥孤獨地逃到模里西斯本島上,牠所產下的最後一顆蛋被猴子吃掉。配偶被飢餓的荷蘭水手打死。此刻,多多鳥已經瀕臨絕種,但這隻有血有肉的雌鳥還活著,三十高齡的牠已經跑不動了,只能搖搖擺擺地走,後來眼睛失明,消化系統也不好。一六六七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大清早,牠躲在黑河峽谷懸崖底的石頭邊,頭靠著身體,拍鬆了羽毛取暖,悲哀地耐著性子等,此刻牠並不知道自己是全世界僅存的一隻多多鳥。風雨停歇時,牠再也沒睜開眼睛。這就是滅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