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冷戰:通向鐵幕之路(最終卷) 第101章 最後一場政變(26)

「元首,您為什麼邀請美國人參加聯合軍事演習呢?」

「沒想通?」

「確實……有點。」凱特爾道,「從軍事的角度說,這讓我們安排軍演計畫很困難——如果把我軍的核心戰術能力展現給對方看,則有泄露機密的困惑;如果不給對方看,那又無法達成演習任務;如果搞個不完整的版本,則很可能會引起美國人的誤判,以為我軍不過如此。」

「是你這麼想還是統帥部的參謀們這麼想?」

「約德爾元帥和我想法一樣,當然他沒好意思來表示,因為他覺得元首這麼做一定有高明之處。」

霍夫曼笑笑:「高明是沒有高明多少的……不過有些問題想得比你們多,比你們更多地考慮了軍事和戰場之外的信息。首先我問你,如果不讓英國人感受到美國軍力的強大,他們有沒有緊迫感在紐芬蘭部署軍事力量並安排導彈上岸?」

「這個……」第一個問題就把凱特爾給難住了。

「其次,如果沒有美國人當假想敵,你認為我軍會不會全力以赴,展現全部實力?」霍夫曼用平淡地語氣說道,「目前軍隊有這樣兩種傾向讓我很擔心:第一種傾向認為帝國獲得了戰爭勝利,打了這麼多年仗,是該停下來喘口氣、松一松,過幾天太平日子;第二種傾向認為,美國也好、英法也好,都是我們手下敗將,不足為慮,我們又掌握了原子彈,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凱特爾臉色發窘:這兩種傾向說實話在軍隊中很普遍,作為軍人他能理解這些,特別是一些年齡漸長的軍官,立下累累功勛,又拿了石油基金,滿腦子都是享受一番的念頭——他攔也攔不住,總不能讓對方就一直保持這種狀態吧,這不符合人性!

「所以有必要對軍隊進行一次整肅……」霍夫曼笑笑,「軍隊還是要繼續裁員的,軍官尤其是高級軍官根本用不了這麼多,我想再砍掉三分之一,特別是那些性格迂腐,根本不懂世界戰略、不懂全球警察觀念的容克軍官,第一個要排除掉,他們在政治上不合格,其次要排除那些作戰思想老舊、戰術僵化、不懂變通和新軍事理論學說的軍官,他們在軍事上不合格;最後要排除那些思想鬆弛、作風渙散、喪失奮鬥意識的軍官,他們在思想上不合格!要注重發掘年輕人、有銳氣的人。

當初法國人為什麼會失敗?是因為他們裝備不如我們么?是因為他們數量不如我們么?都不是!是因為他們觀念和想法陳舊,是因為他們沒有死戰到底的決心——甘末林、魏剛這種廢物居然還能竊取高位,簡直就是笑話,說起來我還要感謝雷諾,要不是他們一直不敢重用戴高樂,我們打法國沒這麼順利,雖然戴高樂和我們在理念上不同,但不得不承認,他在戰術創新上是有一套的,他的堅韌持久是給人很深印象的,這種軍官如果當初在魏剛的位置上,我們至少要多死10萬人!」

凱特爾臉色變得很難看,他仔細對照了一下,發現似乎都夠得上元首說的三條標準——難道元首隱隱約約在準備讓自己退休?

「這是我敲定的總部和一線指揮官調整名單,等演習結束,可以下發……」

凱特爾接過來一看,感覺兩隻手都在抖:

陸軍第一副總參謀長:曼陀菲爾(大將,50歲)

第一裝甲集團軍司令官:庫爾特·梅耶(裝甲梅耶,上將,37歲)

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司令官:胡伯特·梅耶(中將,34歲)

警衛旗隊師師長:馬克思·溫舍(少將,33歲)

青年希特勒裝甲師師長:約阿希姆·派普(32歲,少將)

除了這幾個特別年輕之外,其他人員調整基本都是以年輕化為主,別說55-60歲的師長,就連55歲以上的集團軍司令官都沒有,基本上都是40出頭就當師長,50出頭當集團軍司令官——現在德軍人數縮編後,已撤銷了集團軍群一級建制,代之以戰區制,一個戰區就相當於過去一個集團軍群,所以集團軍也好、師也好,權力和要求是進一步上升的。

「很奇怪?很突兀是么?太年輕了對吧?」

凱特爾下意識地點點頭。

「你在看看美國人的陸軍指揮官結構。」霍夫曼分析道,「馬克·克拉克,陸軍總參謀長,上將,51歲;副總參謀長,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57歲;馬修·李奇微,第一軍區司令官,上將,52歲;布萊德利,上將,第二軍區司令官,54歲,麥克唐納年紀算比較大的一個,也只有59歲!年紀大的馬歇爾、麥克阿瑟已統統靠邊站了,看看這個現狀,您現在想通了么?」

「明白了,我明天就打辭職報告,給年輕人讓位!」凱特爾咬牙切齒地說道。

「唉……您還是沒理解我的意思,我是逼你辭職么?」霍夫曼提高了聲音,「難道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一大批元帥我都不要了么?這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很明顯,年齡本身不是問題,頭腦僵化、思維固化才是問題,您和我相處這麼多年,難道有什麼優點我看不出來?我讓你去指揮戰鬥過么?」

凱特爾臉色終於鬆弛下來,元首看來不是要趕自己走,不過這個名單的架勢讓人看著是有點害怕。回想起魏瑪時期50多歲的人還在當連長、營長,現在40多甚至30多歲就能當師長、集團軍司令官,他感覺這個世界都瘋狂了。

可看看人家美國人,又覺得也不算狂,沒看人家參聯會陸軍將領清一色50多歲么?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年輕化是大勢所趨。

至於元首後面半句調侃,他也開始冷靜地思考,忽然發現:整場戰爭似乎自己從未打過仗,這算什麼?不會指揮、不會打仗的總參謀長?人家蔡茨勒好歹還指揮打了迪耶普反擊戰,後來東線一系列戰役也全程參與,自己好像確實有點那個啥……

「您的長處在於協調,在於多方面溝通,在於迅速領會我的意圖並傳達貫徹……軍事革命創新不是您的任務,有人會做,您要做的就是不要埋沒這種人才,不要讓守舊派的聲音壓倒、壓制他們……」霍夫曼認真道,「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上一次大戰打贏的一方會因為保守、固執而輸掉下一次戰爭,法國就是最好的例子,您不想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一敗塗地吧?再過20年,您85歲,我78歲,如果戰敗,咱們還看得見!現在為了一時痛快、為了一己之私壓制年輕人,難道20年後我們作為戰犯上法庭?或者像貝當那樣,80多歲的老人為國家挺身而出去再次拯救德意志?他是哪一輩的人物?是和潘興、興登堡一輩的人物!我已救了這個國家一次,不想救第二次了!要去你們去,我是不去了。」

元首這話說的有點重,不過凱特爾是真心聽明白了:這次演習,就是對德國上下的一次敲打,不要以為自己勝券在握可以為所欲為了,也不要以為美國人就從此低眉順眼了,從這次政變就可以看出來,要讓美國服氣還差得遠呢!

「是元首,我會告訴部隊,不要受政治和外交影響,我們就是去打仗的!把全部本領拿出來,不然就得死在紐芬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