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冷戰:通向鐵幕之路(最終卷) 第071章 世界和平(26)

「老師,那我們下一步怎麼做?」

「去打蘇維埃港,把那個港口也破壞掉,然後讓部隊轉進滿洲,兩個港我一個也不要。」

明仁心想:老師到底是老師,換了一般將領,誰敢說把剛打下的海參崴說放棄就放棄的?他似乎從中悟出了一些什麼。

事態果然如堀悌吉推測的那樣:托爾布欣撤退後,梅津美治郎下令部隊進攻,一口氣深入俄國國境300多公里,還向蒙古境內推進。但關東軍的好運到此也為此了,到9月下旬,從西線秘密調遣過來的紅軍已趕到了20萬,朱可夫利用這20萬預備隊加上托爾布欣手裡的25萬軍隊,一口氣在烏蘭烏德附近圍住關東軍3個軍約14萬人。

經過9天戰鬥,這14萬人近乎被全殲,日軍還連帶損失了400多輛坦克和200多門火炮。紅軍也付出了近20萬的傷亡,不過後續又有15萬援軍抵達,這個缺口被很快補上了。

然後紅軍以勢不可擋的局面壓過來,再次衝擊到托爾布欣第一次衝擊的地方。丟掉14萬軍隊的關東軍這次不能再構築連綿不斷的防禦體系了,只能各自為戰,在隨後10天的堡壘戰鬥中,紅軍突破了近一半堡壘體系,但卻被調遣過來的日軍援兵擋住了,朝鮮軍、中國軍、印度軍三支援兵齊到,再加上關東軍的後續部隊,一共組成了30多萬堵路的部隊。

從8月到10月,雙方連續交戰了近2個半月,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大型戰役。

第一階段,紅軍進攻,最初投入了45萬進攻兵力,自身損失7萬,只殺傷日軍2萬,聯合艦隊猛攻海參崴,使得紅軍損失近10萬;

第二階段,紅軍敗退,日軍進攻,梅津美治郎投入了40多萬兵力,除14萬在烏蘭烏德戰役中被全殲外,另外還在其他戰線損失了3萬多,紅軍總共損失了25萬餘,損失雖然大一些,但戰略態勢卻是勝利的。

第三階段,紅軍恢複進攻,日軍苦苦維持,直到援兵抵達後再度將戰線拉回到最初時段,日軍損失了5萬多人,紅軍損失了7萬多人。

綜合而言,紅軍前後一共投入了125萬兵力,日軍前後投入110萬,坦克之比是2100:1600,飛機之比是4000:4700(包括聯合艦隊1000多架艦載機),火炮是3000多:2000多。

損失紅軍將近42萬傷亡,日軍傷亡也超過了25萬,紅軍損失了1200輛坦克,2000架飛機,日軍損失了900輛坦克,1700架飛機。

從場面上來說,日軍似乎是勝利者,因為他們戰線基本維持在開戰前的情況,損失和傷亡也小於紅軍,再加上聯合艦隊還徹底摧毀了海參崴、蘇維埃港兩個重要地盤,似乎算得上勝利。

但實際上日軍這場戰役打輸了。短短3個月就有25萬傷亡在歐洲大型戰役中是很常見的,但對日本陸軍來說是非常難以想像的,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傷亡一共也就不過50多萬——一個是持續3個月的戰役,一個是持續近10年的戰役,這樣的大型戰役多來幾次,日本根本就不用裁軍了,人數很快會達到標準。而且這次戰役如果不是聯合艦隊主力全部出動,不惜用大炮打蚊子的架勢為關東軍保駕護航,日軍輸得還要慘烈。

梅津美治郎被憤怒的石原和東久邇宮稔彥王擼掉了職務,關東軍就地整改,從中國撤退的中國軍,從印度壓縮回來的部隊補入了關東軍,使得關東軍原本鐵板一塊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11月份,原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被授予元帥稱號,並擔任關東軍司令官職務,標誌著這個重兵集團終於擺脫獨走的形象,開始了新的歷史進程。

日俄雙方雖然都不甘心,但也無力再戰,雙方草草簽署了就地停火協議後算是告一段落。

勘察加斯大林還是撈不回來,且由於聯合艦隊最開始進攻勢頭太猛,連共青城都感受到了威脅,使得一部分機關調到了更北端,更遠離海岸線的雅庫茨克。

雙方都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但堀悌吉的任務卻完成了:第一,佔領勘察加;第二,摧毀海參崴和蘇維埃港;第三,削弱關東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關東軍傷亡居然超過25萬,這大大超過了堀悌吉的心理預期,他原本以為最多是損失10-15萬即可了。

霍夫曼一直在關注著遠東的戰況,對日俄開戰,他是舉雙手贊成的——多削弱一點好一點,但日本在戰役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斯大林居然從西線抽調30萬軍隊去遠東的局面,還是讓他有了新的想法——烏拉爾一線的壓力依然不能放鬆。

於是莫德爾就開始搞冬季演習——這迫使原本很不高興的斯大林坐下來思考,最終又從遠東抽調了15萬軍隊回去,這樣一來,除建設兵團少了很多人員之外,中亞和新疆方向的紅軍力量被迫削弱到只有10萬。

不過大戰卻是停了下來,雙方再也沒有力氣打了。

在7月份歐洲勝利紀念閱兵後,日本原本也想搞亞洲勝利紀念閱兵,不過因為涉及到交還夏威夷、與中國和平條約等一系列事件,一直拖到9月份也沒能進行,等到9月份聯合艦隊一佔領勘察加半島,隨即日俄雙方在遠東大打出手,特別是關東軍傷筋動骨後,閱兵的重要意義似乎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大本營很清楚,與德國層出不窮的新兵器相比,日本是無論如何也湊不齊這些裝備的,有限的現代機甲裝備要麼是美國謝爾曼、要麼是德國貨,要麼是原廠件組裝的T-34,這東西怎麼拿得出手?

再加上閱兵就要請裕仁出席,而松田千秋從上次落水又重新打撈上來的唱片中仔細揣摩了裕仁的講話,力勸不可。

裕仁在講話中表面很中規中矩,但實際上卻隱含了兩層含義:第一,交還夏威夷是堀悌吉等「忠貞之士」的勸說,他綜合權衡後予以接受——表面上從諫如流,實際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為推卸責任;第二,針對陸海軍可能不服從命令的行為,反覆強調要「忠君愛國」——這話能說錯么?當然不能,但松田千秋跟了堀悌吉這麼多年,又鬧過多次維新、天誅國賊,神經是一直緊繃的,故而認為這裡面大有文章。

堀悌吉聽後淡淡一笑,也不去糾結如何解決這問題,只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必陸海軍大閱兵了,改為太子代帝參加閱艦式,由陛下為有功將領們授勛、授銜……」

這同樣也是針鋒相對、憋得慌的一步棋,閱艦式是公開露面的,要接受幾十萬官兵歡呼,而授勛、授銜儀式雖然高隆,卻是在皇宮內進行的——裕仁只接觸得到參與儀式的高級將領而無法接觸基層——那些老奸巨猾的將軍和官僚豈是區區幾句「忠君愛國」就能說動的?

東久邇宮稔彥王不知道其中發生了什麼,堀悌吉也不說,直到有一次催問了兩次,松田千秋把「唱片」的事一說,他也只能嘆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來硬的來軟的都不是對手,來明的來暗的也不是對手,讓他還能怎麼辦?他只能裝糊塗了。

於是明仁意氣風發出席了海軍閱艦式,並接受了「萬歲」的歡呼——身後的皇室典禮官們渾身上下一片冷汗,明仁自己卻坦然自若。

而在皇宮裡,收到消息的裕仁憋著一肚子氣,卻只能強顏歡笑地為將領們授銜或授勛。

按照陸海軍一致意見,陸軍方面各大佬,包括印度軍山下奉文、中國軍岡村寧次、關東軍梅津美治郎和南方軍今村均一起被授予元帥軍銜,在中樞還有東久邇宮稔彥王和多田駿晉陞元帥,本來東久邇宮稔彥王想把石原莞爾也掛上去,結果石原自己推辭了——因為他當大將還不到2年,再升實在有些太快。

元帥名義大家都有了,待遇卻不一樣,山下奉文常駐印度,還是印度太上皇,不過印度軍會削減到40萬以內,同時堀悌吉和明仁到要印度,這是對他的有力牽制。

中日停戰後,日本按期撤軍,岡村寧次的中國軍編製撤銷——崇明島上日軍將屯駐3萬多兵力,陸海均有,稱「東海駐屯軍」,級別只相當于軍,連方面軍都夠不上,海南島駐軍與此類似,不過編入南方軍序列,岡村寧次本人和原中國軍部分部隊要編入關東軍;打得很難看的梅津美治郎被擼掉了職務,帶著元帥頭銜出任軍事參議官——實際上是離開中樞;多田駿身體不適,已多次出現住院現象,於是他卸任陸相職務,也轉任軍事參議官,陸相由陸軍次官、大將軍銜的下村定接任,出任陸軍次官職務的居然輪到了小字輩武田攻——要不是武田攻的中將都是破格而來,這次據說還能趕上大將,功勞是實打實地——保衛皇居,護駕有功。

海軍方面:冢原被授予元帥,小澤因晉陞大將時間不夠,所以元帥肯定撈不著,但小澤以下那一堆中將,包括柴崎惠次、草鹿龍之介、大西瀧治郎、角田、栗田、西村等中堅派全部晉陞大將。

從晉陞比例來看,元帥雖然陸軍多,但晉陞大將的海軍將領卻比陸軍多出一倍。陸軍對此也沒法說什麼,因為海軍功勞更實打實,沒有海軍頂在一線,陸軍還擋不住大幅度削弱後的俄國紅軍進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