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冷戰:通向鐵幕之路(最終卷) 第069章 世界和平(24)

俄國自己當然也有分田到戶,不過這是「公有制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會動搖公有制和集體農莊這個主體。

所以他不止一次在政治局會議上批評分田到戶是「小農主義思想的殘餘」,不是純粹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頂多算「山溝溝里的馬克思主義」,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當年共產國際放個屁都是香的,28個半布爾什維克回國就奪了權,現在還有誰能從延安這批人里奪權?最有實力的王明因為多次被批鬥已跑去國民黨一邊當了特務,雖然混了中將軍銜,但幾乎沒有什麼建樹。

而北中國9省地盤在手,愈加說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延安整風已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還加上了馬列主義「中國化」的金鐘罩,當初為和中國同志背靠背,這一條斯大林是捏著鼻子認的——沒辦法啊,當初經典語錄說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建成,他硬生生改為可以在一國建成,他能改,延安為什麼就不能改?

不過朱可夫有一點不清楚:延安之所以對向北進攻興趣不大,除技術裝備差距太大外,還有現實制約——一旦重慶政府和平條約一簽署,很快就會面臨內戰。雖然延安一直在主張「和平建國」、「聯合政府」,但要求他們放棄軍權這一條,延安就不可能答應,等分田到戶政策落實後,南北「和平建國」的道路就被徹底堵死了——難道把分的田再收回去?

如果30萬大軍這邊進攻滿洲不力,這邊又遭遇進攻,豈非腹背受敵。

而從參加過援印戰役的觀察員來說:單純從戰術運用和技術裝備來看,關東軍的實力超過當初印度軍的實力,而中共自己的部隊——哪怕是那5萬相對而言的機械化部隊也達不到印度英國軍隊的平均水平。現在中共手中最好的坦克還只有38T和T26,三號坦克都沒有。

而國黨手中卻有一大批三號、突擊炮和英法美的坦克(謝爾曼是例外,日本全部打包全收了),關東軍的主力是T-34(包括日本自己製造的同等級產品)、謝爾曼,另外再搭配部分虎式,從技術代差來說實在太遠。即便是這樣,38T和T26損壞後的配件也沒法生產,只能從垃圾中翻尋備用件或者繼續從上海黑市買。

上海黑市在上次鈾礦石風波後曾經收緊過一段時間,但現在已完全放開了,除鈾礦石依然看不見之外,其他東西愈加豐富,連汽油都可以敞開買了——上海街頭那些汽車,80%的油料來源都是黑市。至於原本走俏的青黴素,一下子變得親民起來,價格不斷下跌,德國貨、美國貨爭奇鬥豔,甚至還有日本貨——用過的醫生都說是坑貨!

至於反坦克炮、高射炮、重機槍、迫擊炮、甚至105mm重炮都可以買到——只要你出得起錢,據說還有人神秘兮兮地表示,如果想要軍艦,他們可以搞來摩托艇、汽艇,甚至還有魚雷艇(不帶魚雷)!

這種裝備差異,使得陳賡等人對向北進攻十分慎重——打了沒好處還會崩壞牙的事可不值得。

就在朱可夫想把「按兵不動」的思路報上去時,托爾布欣把一張電報紙遞給了他:「這是華西列夫斯基同志發來的最新電報。」

電報寫的很清楚:斯大林同志抽調西線30萬軍隊秘密向東部署,同時還會搞到可以武裝2個集團軍的重型裝備。

「這是哪兒的消息?抽調30萬軍隊,烏拉爾防線不要了?」看了這個電報,朱可夫忍不住了,乾脆直接要通電話找華西列夫斯基——雖然有些嗡嗡聲,但總算海參崴一線的通訊設施還不錯,不妨礙交流。

「是赫魯曉夫搞來的消息,弗拉索夫同情我們,說他也是俄羅斯的一份子,不忍心看我們被日本帝國主義欺負,決定干點好事……當然他是不是有其他想法我不得而知,但斯大林同志顯然是相信了。」

「但時間來不及了啊……」朱可夫急得跺腳,「現在都8月中旬了,烏拉爾山口的部隊要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過來,沒有一半個月怎麼可能到位?等他們到位時,遠東已是大雪紛飛了,怎麼打仗?」

「所以斯大林同志的意思是不要保留,全力突擊,後續防線由烏拉爾部隊接管。」

「不妥不妥,日本人來個登陸呢?海參崴雖然防禦不錯,飛機也比較多,但畢竟不是固若金湯的地方,堀悌吉難道不會來一下子?」

華西列夫斯基一陣沉默,最後道:「那勘察加就眼睜睜丟掉?」

「你?!」朱可夫知道這句話不是華西列夫斯基的原話,一定是赫魯曉夫或者斯大林擠兌的話,大家無言以對罷了。

「我的想法是,派遣得力的游擊隊、工作組去勘察加和日本人搗亂,讓他們維持不下去……」

「說了,見效太慢!」

「唉,沒轍了。」朱可夫想了想,「軍隊可以進攻,但海參崴的力量不能削弱。」

「您和我想得一樣。」華西列夫斯基語氣低沉地問道,「您認為進攻滿洲有多少把握?」

「三成都沒有!」朱可夫搖頭道,「我看過前線的情況和飛機偵查的照片了,在任何可能讓大編隊通行的地方,日本都構築了嚴密的永備工事體系,甚至上次被我軍強行突破的地段得到了格外加強,這是其一;其二,日本的兵器裝備得到了提升,關東軍總數目前從100萬下降到80-90萬(實際只有70萬),但技術兵器的密度不減反增,坦克、火炮尤其是重型火炮的配備率比三年前翻了一倍,比諾門罕戰役時增加了不止5倍,而且主力裝備還不錯,是我們熟悉的T-34和謝爾曼,雖然不如我們的T-44和IS-2,但勝在數量眾多,我預計關東軍至少有1300-1500輛坦克(實際1100輛),而滿洲永備防線的列車炮密度是世界之最,情報戰線的同志通報說有37門(實際44門,連最先進、最好用的K5都搞到了手,倒是古斯塔夫德國自己拿去當了戰爭事迹紀念而沒賣);其三,日本還有海上優勢,隨時隨地可以登陸,可以補充,可以側擊,我們沒有這個便利條件,處處挨打……」

「你的意思,打不了?」

「不,打還是要打一打的,不過希望托爾布欣同志控制規模,不要陷入進去。」

「好吧,也只有這樣了。」

朱可夫的願望是良好的,新任遠東方面軍司令員的托爾布欣也理解他的難處,問題能指揮托爾布欣的不僅是朱可夫和總參謀部,還有共青城的政治局。迫於斯大林的壓力,托爾布欣以3個近衛坦克軍為矛頭,發起了對國境堡壘區的攻擊,甚至還特意派遣了一批輕型坦克和裝甲車從大興安嶺里穿越,試圖仿造德國當初從阿登森林穿越的往事。

可惜大興安嶺比阿登森林濃密得多,更要緊的是,領教過紅軍三板斧的關東軍現在也對這種攻勢有了適應能力——法國人只要堡壘被突破和分割包圍就會投降,可日本會死守到堡壘塌陷或全面戰死為止,這一來一去時間差異就太多了。

更要命的是,雙方空軍交戰出現了不利的情況:紅軍飛行員雖然比日本飛行員更經受過實戰的考驗,但日本陸航飛行員的基本功是非常紮實的,同時現在裝備上有優勢,關東軍有一個聯隊,共100多架Me-262噴氣戰鬥機,而歷史上俄國這時候接近仿造成功的米格-9因為根本沒法拿到德國樣機參照而步履維艱,偏偏架勢262的噴氣戰鬥機飛行員又是日軍中最好的飛行員,所以紅軍仰仗的空地合擊在空中首先就碰了壁,而關東軍手裡的Bf-319(陸基)、疾風甚至紫電改在性能上壓倒了以la-7,雅克-9位主力的紅軍戰鬥機群,而更先進的La-9還在流水線上沒能大規模生產,同時紅軍又失去了大量的英美飛機、鋁錠補充,各方面都相形見絀。

因此雙方交換比穩定在1:1.4左右的指標上,不過由於紅軍是主動進攻,且交戰大多數發生在日控區上方,因此飛行員的損失是1:4,紅軍失去4個飛行員才能導致日本損失一個飛行員(不論戰死、被俘還是受傷),偏偏日本國內飛機現在堆積如山,要什麼又什麼,甚至還有從美國搞來的F4U,P-47,然後這些飛機也投入了戰爭,形成了難得一見的美系與俄系飛機較量的局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