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冷戰:通向鐵幕之路(最終卷) 第063章 世界和平(18)

地面方陣完畢後接下去就、是空中方陣,所有觀眾都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螺旋槳戰鬥機的餘暉雖然還在,但已一去不復返了,今後將是噴氣飛機的時代。

平心而論,為了勝利大閱兵,德國還是拿出了幾款堪稱先進的末日螺旋槳飛機——比如換裝軍刀發動機的Ta-252空軍制空戰鬥機,軍刀發動機的功率遠遠勝過格里芬發動機或者德國的DB603N,堪稱末代液冷發動機王者,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依靠高轉速的軍刀發動機壽命不長,只有格里芬或者DB603的30-40%,然後就要進入大修。

英德兩國專家為提高耐用性試驗了無數材料,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也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提升,而為了那麼一點性能進步,付出的代價卻非常高昂。最後主管軍備生產的施佩爾看不下去了,說道:「提不上去就算了,反正今後沒有激烈戰事,飛機的使用頻率沒有這麼高,多準備幾個備用發動機不就完事了嗎?再說,活塞發動機的時代只剩下3-5年了,你們費盡心機延長他的壽命有價值么?」

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大家愉快地放棄改進軍刀發動機材料的念頭,而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新發動機上。

但刨除耐用性差這個缺點,Ta-252的紙面性能是相當彪悍的,在裝備2門30mm阿登機炮(MK413,也可裝備4門20mm轉膛炮)的前提下,Ta-252最高飛行速度首次突破800公里大關,達到807公里/小時,比美國津津樂道的P-51H型還快上20多公里,除了最大航程略遜一籌外,無論速度、翻滾率、火力、爬升速度都超過了P-51H。

海軍也不甘示弱,為對抗美國海軍新服役的F8F熊貓艦載戰鬥機,拿出同樣裝備軍刀發動機、以海毒牙艦載戰鬥機為基礎的Bf-419艦載戰鬥機,並迅速成為歐洲聯合艦隊的標配——法國人根據德國圖紙建造的軸心級航母上就搭載了部分Bf-419。

在見識過德國飛機兇猛的機炮火力後,美國人終於也有了進步,不再抱著12.7mm傳家寶不放了,在F8F上裝備了4門20mmM3機炮,可惜M3依然不是阿登機炮的對手,而由於採用了輕量化思路,美國飛機原先的最大特點——皮實耐用在F8F上也進行了消退,到不是說F8F就不夠結實,而是以往F6F那種變態的結實再也看不見了。

從性能對比而言,Bf-419依然略壓F8F一籌,考慮到德美雙方飛行員精銳程度對比,這個差距就更大。

除了這兩種新銳戰鬥機外,其他螺旋槳飛機便不值得一提了,唯一能抓人眼球的大概只有公開展示攜帶原子彈模型掠過的Me-464機群,顯示六位一體核威懾的厲害。

而在噴氣飛機領域,德國卻完全走在了世界各國前列,Me-262經過多次改進後已徹底宣布從一線退役,只用作高級教練機,現在噴氣機當家花旦是譚克博士的Ta-183,不過沃爾夫公司很快就要面臨新的挑戰,梅塞施密特公司的P.1101項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霍夫曼提出兩側進氣設想後,素以「馬屁精」(外界攻擊梅塞施密特博士的說法)聞名的他立即指示手下重點向兩側進氣發展,恰好P.1101項目中也有兩側進氣的方案且效果在風洞試驗中還不錯,於是梅塞施密特立即命令這款型號成為主要的立項申報。

1946年1月,P.1101項目獲得通過,兩側進氣方案獲得重視,被確定為優先發展,到4月份時,初定名為Bf-一百零七。從紙面數據來看,Bf-一百零七相當不俗,裝備2門30mm阿登機炮,最快速度1150公里/小時,最大升限1.55萬米,不掛副油箱的最大航程就可達1600公里——除從艦載機轉行而來的Bf-219,空軍幾乎就沒用過這麼大航程的飛機。

Bf-一百零七是非常標準的薄形後掠翼,說明在航空理論方面該公司也是過關的——此時美國獨立研製的F-84噴氣戰鬥機也進入了原型機後期驗證階段,但依然是平直翼設計,而美國相當於米格15水平的F-86戰鬥機雖然是後掠翼的,不過此時還停留在風洞實驗中,連原型機都沒能造出來,綜合看起來比德國落後兩個身位——德國從Ta-183開始就是後掠翼了。而美國還在平直翼和後掠翼上進退維谷,F-86是後掠翼的,圖紙上的F-89又幾乎是平直翼的。

此時梅塞施密特博士的野心昭然若揭——空軍、艦載兩個市場他要通吃!6月份時,Bf-一百零七艦載版在北海號上起降成功,不過因為艦載型重量略重的緣故,最大速度少了近45公里/小時,最大航程少了100多公里。但即便這樣,也顯示了不錯的運用能力。

根據霍夫曼的理解,Ta-183的數據和性能超過了歷史上的米格15,Bf-一百零七的實驗水平超過了米格17最初型的水平,接近於米格-17F。如果Bf-一百零七能夠在1947年正式服役的話,哪怕德國一點也不進步,在未來5年內可以牢牢壓住F-84\86\89等系列飛機,至於俄國人的那些米格,霍夫曼不知道在沒有英國發動機的支援下,斯大林還能不能拿出來。

雖然成績喜人,但霍夫曼還是提出了進一步改進需求:第一,必須加裝先進雷達,兩側進氣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裝好雷達;第二,必須加裝空空、空地導彈火控模塊,Ta-183就算了,但Bf-一百零七必須具備;第三,必須換裝新發動機,實現超音速飛行——現有Bf-一百零七在個別試驗時可以突破音障,但很不穩定,飛行姿態不穩,探索超音速飛行能力需要從材料、布局、設計到理論的全面創新;第四,必須準備與地面數據控制鏈相結合。

這4個需求沒有一個需求是輕而易舉能實現的,梅塞施密特博士哀嘆幾乎要重新設計,施佩爾也不想慣他這個毛病,便以國家利益為理由,告訴他1948年後,有關Bf-一百零七的設計圖紙、資料和其他專利必須向經過遴選的德國本土戰鬥機公司開放。據說這條規矩是霍夫曼親自製定的,那意思很明顯,如果你想藏著不肯大步前進,霍夫曼有的是辦法用其他人逼迫你前進。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區區幾架Bf-一百零七並沒有引起眾人的高度重視,但隨後而來的飛機卻讓所有人掉了一地的眼珠子——因為完全顛覆了傳統飛機造型,或者說,更像一片飛翼。

雖然航空界有過對飛翼的探索,不過民眾是沒有多少見識的,乍看之下還頗為驚人。

霍夫曼當初在軍備重整案中下過明確規定,不要搞什麼飛碟、飛翼、不對稱、雙體、前後雙發動機等怪異布局,軍備部不給錢、不支持。但正如他堅決反對超重型坦克設計,保時捷博士還要偷偷摸摸自己干那樣,在航空界也有這樣的愣頭青,比保時捷博士更進一步的是,他們居然還成功了,這款飛機便是霍頓兄弟造出來的飛機——GO-229(空軍標準代碼Ho-229)。

正如美國的約翰·K·諾斯羅普一樣,霍頓兄弟也是狂熱的飛翼迷,除飛翼外,他們腦袋裡空空如也,幾乎拿不出什麼新的優秀設計,於是不甘寂寞而又別無他路的兩兄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在沒有軍備部支持下自帶乾糧上路,設計出了Go-229,並在哥達飛機廠進行了原型機建造。

由於此時德國已基本勝利在望,所以材料也好,發動機也好,都比歷史上要寬裕,型號還是這個型號,但不至於用部分木材代替金屬,用蹩腳發動機試驗,於是居然在1945年10月份完成了首飛。飛行姿態看上去很怪異,不過依然能成功起降。

對這樣的刺頭軍備部當然要打擊,但恰好這時保時捷博士私下研製超重型坦克的事情也暴露,哭笑不得的施佩爾只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將兩者都放下。

或許是從超級坦克欺騙案中受到了啟發,霍夫曼忽然認為造一下飛翼也沒什麼不好,不就是幾千萬馬克嘛,現在有錢、有閑還有取之不盡的資源,為什麼不探索一把?

於是霍頓兄弟突然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Go-229有了正式戶口不說,軍備部還一口氣訂購了12架,並表示前期的研發費用會資助一筆。這樣一來,Ho-229幾乎就和Bf-一百零七同步發展。

霍頓兄弟雖然在學術上比較執拗,不過為人處世可一點也不傻,他們知道梅塞施密特公司後台硬,絕口不提Ho-229是戰鬥機,一個勁宣稱自己是新型轟炸機——頂多是戰鬥轟炸機,避免直接頂上被人穿小鞋,再加上Ho-229的速度才剛剛突破1000公里/小時大關,連Ta-183的水平也沒到,梅塞施密特公司自然不會橫加阻撓。

到6月份,Ho-229造出了8架逐次改進的原型機,不過也摔了2架,雖然飛行員依靠彈射座椅都安然無恙,但也從證明要操控飛翼確實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戰略欺騙嘛,自然是怎麼噱頭怎麼來。

於是在解說員口中,Ho-229就變成了極端高大上的東西:「這是劃時代的新型噴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