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冷戰:通向鐵幕之路(最終卷) 第009章 局勢紛擾(9)

小洛克菲勒的眉頭就皺了起來:這種思想或許有助於破壞歐洲馬克的統一性和權威性,但洛克菲勒的核心利益就會受到嚴重損失。

「我想,我們是不是還忘了一件事……這個消息就算是國會接受了,透露出去後社會各界會怎麼看?」很久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的約瑟夫·肯尼迪插了一句話,雖然他所在的波士頓財團實力比較弱小,但因為老肯尼迪的地位和他與羅斯福、杜魯門之間的關係,在上流圈子他還有一席之地,他看眾人把注意力都投射過來後,清清嗓子說道,「我的兒子約翰目前和哈里·杜魯門以及黨內其他人物走得比較近,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是,目前左翼分子非常不安定,很可能引發社會劇變,而停戰協定很可能就是這個劇變的導火索。」

「他們會起來造反?」

「我想是的,洛克菲勒先生,現在美共不但控制了大部分工團勢力,而且在努力滲透國民警衛隊和陸軍部隊,我想各位不可能沒有耳聞。雖然他們目前的抗議和示威還算和平,但誰敢保證不會在將來轉為狂暴?我甚至已預感到了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氣息……」

眾人沉默不語,他們知道約瑟夫說的「暴風雨」是什麼——其實就是美國停戰後賠償責任的承擔主體,政治主體毫無疑問是杜威,但經濟主體呢?財團和民眾顯然有不一樣的想法。

財團認為,1500億美元是美國的國家賠償,應該仿效夏威夷贖金模式——基本都是各大資本家的滯銷物資,由國家出面收購各大財團的產品然後賠償給德國,對政府來說是賠償,對財團來說是銷售——一筆鎖定1500億美元的大單子,當然不可能真由洛克菲勒用500億桶原油全部覆蓋掉,換而言之,這些損失要有全美國人民承擔,財團還要試圖在裡面發一筆財,用於彌補他們在南美投資的損失;

而作為美共或其他左翼群眾來看,之所以打這場仗,完全是政客和財團們為了不切實際地爭奪世界霸權,現在仗打輸了需要賠款,政府應該讓讓財團來承受這些損失,不但要把他們在戰爭中發的國難財交出來,還要把他們通過壟斷等手段獲取的財富交出來。本來左翼還懵懵懂懂不知道該怎麼對付財團,堀悌吉在日本的行動一下子就讓人明白了,這種事很好辦嘛——前八大財團全部沒收,然後對外銷售,賣掉的錢用於彌補這部分賠款。

當然,左翼群眾是講道理的,只要財團交出大部分財產就夠了,還不像堀悌吉那樣要砍眾人的腦袋——財團們不是天天高嚷著要投身慈善事業么?現在就有一個好機會!

「這絕不可能!這違背美利堅的國家精神和契約制度!」

「美國憲法規定,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出面打仗的是國家,輸了也是國家行為,怎麼可能讓私人承擔損失?我們已遭到了極大的損失,我都還想向政府索賠呢!」

「我也覺得駭人聽聞,這種事與共產主義有什麼區別?」

「美利堅不能實行共產主義,對左翼這種愚蠢的念頭要立即加以扼殺,防止……」

「軍隊、警察、FBI消耗了大量預算,不能在這些事上置之度外……」

本來討論條件還是相當沉悶的,但老約瑟夫的話一說,眾人彷彿一下子打開了話閘,沸沸揚揚地議論起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應該發行特別國債,一方面用於收購賠款物資,一方面用於補償各財團在勢力範圍上的經濟損失。至於特別國債怎麼還,那是政府的事,不是財團應該操心的內容。

「那麼,對於停戰後政府更迭沒有異議了?」

這一點眾人卻搖頭,大家都知道老約瑟夫因為民主黨的緣故,一直站在杜魯門一邊,甚至還想讓兒子和杜魯門搭檔競選下屆總統,不過他們認為現在直接就拿掉杜威和杜勒斯是愚蠢的——剛剛和德國人簽署協議馬上就把主持協議簽署的政治家拿掉,讓德國人怎麼想?

「還有一件事,對日停戰你們怎麼看?杜威打算和么?」

「不知道!目前的說法是如果日本無條件交還夏威夷並讓步一部分遠東和亞太經濟利益,可以尋求一個體面的和平,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當然,中國方面還要保持門戶開放……」

眾人又一片搖頭,這條件談何容易,不過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美國能掌握原子彈,那對日本說這個話就硬氣多了:德國現有原子彈,美國自然不敢怎麼樣德國,但日本沒有,佔據優勢的美國難道還不能把局面扳回來一些吧。

小洛克菲勒最後下了結論:「先看一看明天國會審議的情況,然後我們再討論後續部署,有些情況可能要提前準備起來。」

眾人還以為他說的是傳統院外遊說集團,均紛紛點頭,哪裡曉得小洛克菲勒所謂的「提前準備」是指麥卡阿瑟與他事前聯繫的某些內容,在他眼裡,這位陸軍總參謀長打仗看起來不行,腦子還是很好用的,比馬歇爾、喬治·巴頓之流強得多了。

「放棄除波多黎各以外的勢力範圍……」

「賠款1500億美元,掛鉤500億桶德克薩斯原油……」

「加入德國為主導的國際體系……」

「特派員同志,這是德美議和的主要條款?」美共副總書記兼勞工陣線理事長托馬斯拿著這張薄薄的紙似乎如有千鈞重,站起來驚呼道,「賠款1500億?放棄所有海外領地?」

「基本錯不了,這是今天杜威政府在國會秘密質詢會上的發言,另外還有兩個議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什麼議案?」

「1000人以上的遊行、集會實行審批制,需提前報備,按指定時間、指定路線行動,否則視為非法串聯予以制裁;第二條,裁撤100萬陸軍部隊、停止徵募新的陸軍部隊以便節約軍費……」

「第一個議案可以理解,明顯是政府為限制我們的舉動才採取的高壓政策;第二個議案讓人就不免感到困惑,仗還沒打完就急著裁撤軍隊是什麼意思?」托馬斯奇怪道,「就算是裁撤100萬軍隊也節省不了多少費用,反而容易因為人心浮動而造成更大混亂,白宮這批笨蛋們難道連這些都不懂?難道他們鐵了心投降德國人,連帶軍隊也要限制?」

「軍隊當然要限制,德美有約定,任何一方武裝力量最高不得超過300萬人……」特派員臉色冷峻地搖頭,「但這不是條約要求,根本原因是麥克阿瑟準備對工人運動下手了,我們有充分的消息表明軍隊已和華爾街勾結在了一起。」

「軍隊?華爾街?」托馬斯愣了一下,「杜威要當1871年的梯也爾?」

「不是杜威,是麥克阿瑟要當諾斯克!」

托馬斯當然知道諾斯克是誰,後者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右派領導人,在1918年11月革命中擔任柏林總督和軍隊總司令,是鎮壓德國斯巴達克派11月革命的總指揮,他曾經說過:「總有人要在這件事(指鎮壓)上當血腥豺狼的,我不怕擔這個責任!」

「他?」托馬斯大吃一驚,隨即又緩緩點頭,「特派員同志,您說得沒錯,這個人不但敢,而且雙手已沾滿了人民的鮮血……」

所謂人民的鮮血當然就是指麥克阿瑟當年用坦克和騎兵部隊鎮壓一戰老兵去華盛頓抗議的行為——當初可是死了很多人。

這段時間以來,在美共總書記福斯特強調合法鬥爭、發展勢力之餘,以托馬斯為首的激進派也在認真準備武裝鬥爭的方式,他們對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和1918年德國11月革命三段歷史進行了深入學習,得出了結論:要麼不走武裝鬥爭這條路,一旦要走,第一要快,要趁政府軍隊還未聚集起來就動手,特別是要在中心城市搶先動手;第二要多面出擊,死守首都或其他大城市毫無出路,最後只能被政府軍層層圍困後擊破;第三不要左討論右分析,必須當機立斷、火速行動,先把局勢帶起來再說,否則一討論、一分析,人多嘴雜,極容易走漏風聲,同時不必要的爭議也會造成思想混亂。

特派員分析道:「裁撤部分軍隊是一石二鳥的策略: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軍隊在壓縮自己的力量,準備往後退,這會起到迷惑作用;實際上麥克阿瑟要裁撤的是本土的國民警衛部隊,而不會裁撤從澳新退回來、從夏威夷退回來的軍隊,這意味著什麼您知道么?」

托馬斯點點頭,這他當然清楚:澳新的部隊雖然現在是艾森豪威爾管的,但都是麥克阿瑟帶了2-3年的部隊,他指揮起來更有心得;本土的部隊特別是那些組建不久的國民警衛隊都是美共滲透很厲害的部隊,此消彼長之下,當然力量對比就會發生重大變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