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彷徨:戰爭與和平 第151章 昭和維新(18)

「長官,剛剛收到電報,我軍已佔領新喀里多尼亞,敵軍抵抗甚微,據悉大部分力量已撤回澳新,只有少部分殿後部隊被我軍俘虜,戰事不算激烈,我方損失極其輕微。」

堀悌吉微微點頭:「這麼說,西太平洋上除無人島外,其餘被敵軍佔領的島嶼只有澳新兩地了?」

「是的。」大西瀧治郎問道,「需要制定進攻澳新的計畫么?」

「澳大利亞恐怕是打不下來的,紐西蘭也沒這麼好打,先評估一下敵情,看看敵人有多少兵力吧。」

「軍令部原本有粗略估計,認為澳大利亞有部隊20萬左右,紐西蘭最多10萬兵力,經緊急動員後大概可再翻一倍,然後兩地原先駐守的美軍再加上這次從各島撤回的美軍預計12-15萬之間……」大西瀧治郎預估了一個數字,「總體兵力在70-80萬左右,即便往多了算,也不會超過100萬——對人口總和不到1000萬的澳新兩國而言,這幾乎是動員極限了。」

「所以有人認為澳新可下?」

「下不了的,至少短期內下不了,而長期就更麻煩……」一旁的松田千秋嘆了口氣,「紐西蘭還有希望去爭奪一番,澳大利亞,實在太困難了。」

其他參謀們面面相覷,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判斷,既然判斷敵軍不超過100萬人,那就堆上100萬兵力打過去就是,哪怕100萬打不過,再加100萬就是了——陸軍現在可有400多萬兵力呢,再說,以帝國軍人之勇武,哪裡用得著200萬人,估計50萬就夠了吧。

堀悌吉微微一笑,示意松田千秋:「你給大家講講打不下澳新的道理。」

「首先,從地理上看,澳大利亞面積雖然廣大,但其人口稠密區主要集中在東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帶以墨爾本、悉尼為中心的城市地帶,這個位置比帝國本土到夏威夷的距離還要再遠上1000多公里,如果到紐西蘭,則要再遠上2000公里,補給與後勤而不是兵力將是作戰最大的制約,德國本土到南美、中美差不多也是這個距離,以德國之強盛、又有全歐洲後勤力量為保障,到目前為止向中美、南美派遣的兵力還不到30萬,可見保障供應之難;

其次,從人種上看,澳新基本是白人人種,如果只是一般性戰爭,那就是純粹軍事力量較量,可一旦我軍要進攻其本土,可能會面臨全面皆兵局面,我們難獲當地之人幫助,反觀德國,不僅在南美有阿根廷、烏拉圭等拉普拉塔集團幫助,在當地還有歐陸裔白人和其他希望擺脫美國統治的人口幫助——比如目前親德的巴西政府,即便這樣,德國也不敢進攻美國本土,這和我們進攻澳新本土的顧慮是一樣的;

再次,目前我們兵力已嚴重不足。表面上看陸軍有400多萬兵力,可關東軍要預防東俄不能輕動,中國軍有中國大陸戰場,印度軍還在穩定印度局面,南方軍的兵力分布已從夏威夷、中途島、薩摩亞、斐濟、新喀里多尼亞一線到馬里亞納、菲律賓,兵力極度分散,如果不是聯合艦隊的力量威懾並控制相關海域,純粹就是各個擊破的風險——如果沒有聯合艦隊,哪怕將南方軍增加到100萬人都不夠用!

最後……打下這麼多地盤幹什麼用?單純為了版圖好看?財政不用管?經濟不用管?民眾也不用管?只為成就陛下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成就長官的赫赫威名?長官善戰之名已前無古人了,還待如何?」

最後一條聽得一干中佐、大佐參謀瞠目結舌,心想不愧為「非國民」的松田將軍,敢這麼說也是獨一份了。不過奇怪的是長官一點都不生氣,難道長官也這麼想?

「打下這麼多土地,帝國軍人要想分享其中之利何其難也……海軍第二批軍功授田名單已經公布,陸軍連個條陳和規劃都沒有。」

一說起這個,參謀們都義憤填膺:「陸軍也太過分了!」

「不僅陸軍過分,財閥們更過分,長官剛剛說為體諒國家財政,主動將海軍軍費壓縮15%,財閥們就說要把節約下來的軍費彌補他們的損失,說海軍的軍功授田是搶了他們的東西,要補償。」

「胡說,每一寸土地都是陸海軍將士浴血奮戰奪下來的,關財閥們什麼事?就算是他們造一點物資、軍備,也是國民用稅收購買的,他們早就賺得盆滿缽滿,還有臉提補償?」

「發電報給小澤君,聯合艦隊主力可以回師了,戰利品清點回運……有關傷亡、軍功迅速統計,7月20日,第三批軍功授田人員名單必須公布,同時,第一批授田名單中已準備好的家庭可從本土啟運。」堀悌吉想了想又補充道,「用我個人名義發電報給南方軍,這次佔領了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一線又牽制了一批陸軍兵力,如果大本營要抽調部隊回國,建議他們暫緩或放在最後一批,等索羅門群島交割完成後再進行。」

第一批名單是陣亡官兵;第二批名單是傷殘官兵;第三批名單就涉及到現役官兵,只不過現役人員較多,因此海軍省打算逐次公布,第三批公布的是現役但已內定要退役的官兵——包括年齡到限退役(主要是年滿35歲的普通士兵,年滿40歲的軍曹,不含軍官)、身體或精神狀態不適宜繼續作戰、已有兄弟陣亡或傷殘目前已是家中獨子、或雖然還有其他兄弟姐妹但有特殊情況需要照料而無法繼續服役等情形。

「請軍令部部署新島嶼防禦和駐守方案,特別要注意新喀里多尼亞的航空兵力,那裡是針對澳新的前沿一線……」

「明白。」

眾人退走之後,松田千秋問道:「長官,真要把所羅門交給德國人?」

「交一部分吧,說句實話,德國人要全部索羅門群島也沒有意義,而我們如果沒有索羅門群島特別是東側幾個島嶼的控制權,將弱化對前進基地的控制權,畢竟薩摩亞也要交給德國,補給線不暢通的話對於後續兵力展開是不利的。」堀悌吉苦笑,「交不交島嶼現在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我敢打賭,澳新一定在和德國人接洽,說不定還是英國人搭的橋……」

一直沒怎麼發言的冢原二四三這時插了一句:「如果真拿不下澳大利亞,我個人不反對德國控制或輾轉通過英國控制,但德國要保證紐西蘭歸我們。」

「我也有這個想法,可以給紐西蘭人一點優惠條件,上面的居民和可移動的動產全搬到澳大利亞去,其他不動產、田地、工廠還是基礎設施必須完好無損地留給我們,作為交易,我們可以保證澳大利亞的中立,同時把俘虜的澳新官兵立即遣返!」

「要放大本營討論么?」

「討論?先等他們把壓縮陸軍軍費方案討論完畢再說吧。」堀悌吉諷刺道,「他們現在哪顧得上這些,說不定又會借口要進攻澳新而不肯裁軍了,先和科爾去談,談妥了再上會!」

說陸軍顧不上制定方案,那顯然是冤枉了陸軍中樞高層,但陸軍方案確實存在難產問題。這裡有多重原因:

一來是陸軍涉及兵力比海軍多得多,光是這十多年戰爭中的傷亡總人數可能就超過海軍總數;

二來陸軍年限長得多,海軍是嚴格從珍珠港事變以後開始算的,其他早期都不納入在內了,而按關東軍的說法,要從1931年開始追溯,按中國派遣軍說法,要從1937年追溯,偏偏石原莞爾還沒法否認,他本人就是滿洲事變的受益者,現在翻臉不認賬的事他辦不到;

三來就涉及利益分配,南方軍、印度軍的軍功都很好計算,中國軍問題就來了——按他們說法,退出中國戰場是為了配合其他戰略方向,中國軍已做了犧牲,計算軍功時不能不考慮他們以前的貢獻;而關東軍的說法是雖然他們仗打得不算多,但多年經營再加抵禦俄國也有功勞,具體怎麼算就看中樞了,潛台詞就是算得不好不要怪他們掀桌子;然後裁撤的總軍也有牢騷——要我們的時候把我們整編起來,現在要分配戰利品了又把我們一腳踢開說是要節約軍費,你們騙鬼呢;

四來是其他因素制約,海軍在分配過程中動了財閥們的乳酪,所以他們現在對陸軍盯得十分緊,看得死死地,所謂要用裁撤的軍費補償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確有說法,甚至還有其他說法「傷亡將士、立功將士都有撫恤和賞賜,為什麼還要再來一次軍功授田,這不是瞎搞么?」——這句話道理有沒有呢,當然是有的,因為日本政府不管撫恤金多少,其實已付過一筆,按說不給也沒什麼關係。但現在既然海軍開了頭,陸軍如果不給,對比和反差就太明顯,無論如何交代不過去。

在大本營會議上,陸軍一再抱怨海軍特立獨行,把形勢搞亂,海軍則反唇相譏——我們只算了這4年的賬,以前的一刀切掉,誰讓你們把十幾年前舊賬都翻出來的?如果都按你們的舊賬算,陸軍涉及人頭總數高達600萬,怎麼可能分配得過來?除非把南洋土著居民全殺光代之以日本移民還差不多,可這樣要多死多少人?如果移民600萬戶家庭,本土還能剩下多少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