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彷徨:戰爭與和平 第138章 昭和維新(5)

「又談崩了?」面對杜勒斯的彙報,杜威悵然無語,不知道該怎麼說。

5月中旬,隨著夏威夷戰事告一段落,日美再次就和平問題通過第三國進行談判,由於有堀悌吉的強力壓制,這次日本開的條件沒有上次那麼苛刻,但由於戰場形勢比上次還要好,因此也只能是略微下調了一下心理預期,最核心的關鍵就是3點:

第一,美國要麼給夏威夷,要麼給紐西蘭,兩者至少要給一個;

第二,500億美元賠款不能再低了;

第三,日本欠德國的債務已累計到360多億美元,日本要求美國加以解決——美國出錢也好,美國和德國進行其他利益交換也好,總而言之要美國解決。

這三個條件算是大本營高層能接受的最低條件了,如果不是堀悌吉串聯的形勢比較吃力,陸軍派中樞還不願意接受這個成果,再低的要求堀悌吉也無法答應,答應的話,海軍就穩不,住了。

杜勒斯給的條件自然要差一些:

第一,美國出200億美元贖回夏威夷,日本保證不對澳、新下手;

第二,美國同意提供400億美元貸款,幫助日本把欠債還清,不過貸款期限只有20年,年息1%——美方定義為商業行為。

雙方的意見差異和出入其實有一點,不過紐西蘭或夏威夷美國都不同意給日本,本來有一部分人同意日本控制紐西蘭作為和平的保證,這個建議以特納為首,得到不少人附和,不過杜勒斯堅決反對,考慮到影響過於惡劣,最後不了了之。

克拉克問:「您有沒有告訴日本人,如果他們這麼想要紐西蘭,讓他們自己去進攻好了,打下來歸他們不就好了么。」

杜勒斯很不高興,但還是回答了:「日本人表示,如果他們打下了紐西蘭,那麼夏威夷就要拿其他地盤或索賠1000噸黃金。」

1000噸黃金顯然是不可能給出去的,雖然1000噸黃金明面上還沒有500億美元值錢,但現在其他物資可以隨便填滿500億美元,唯獨黃金這個東西是貨幣霸權,不能簡單地交出去,於是就在這裡卡殼了。在其他條款上,日美也有一定分歧,但主要條件談不攏,細節條件雙方也沒心情談。

當然,一些小協議還是達成了,落在日本手上的夏威夷守軍和平民作為和平誠意,允許美國贖買,本著先傷病員、後平民再官兵的順序進行贖買,價格是4000美元一個,美國人咬牙答應了,光這一票就是好幾億美元。

本來還可以再談一談,但奈何「高堡奇人」計畫由科爾送到東京後,情勢又發生巨大變化,大本營上下特別是陸軍中樞又開始頭腦活絡起來,對這一點想法堀悌吉心知肚明卻沒辦法直接反駁,連帶著他和科爾的關係也尷尬起來,現在德國方面介入陸軍事務拚命破壞日美間的和談,而堀悌吉希望排除來自德國的干擾,但又不能徹底放棄與德國的聯盟,所以開始僵持不下。不過有一點堀悌吉是清醒的:德國可以給日美關係搗亂,日本卻沒有能力給美德關係搗亂,所以他有火也發不出來。

對德國的談判也很不順利,德國開的要求很高,特別是里賓特洛甫知道歐洲聯合演習和「高堡奇人」計畫給美國造成不小的震懾之後,更是在談判時氣勢磅礴,絲毫不肯讓步,弄得杜勒斯明明有一身外交談判的本事,結果因為戰場形勢不利而硬不起來。特別是委內瑞拉戰事陷入不利時,他的境遇更是尷尬。

到6月2日,德美談判雖未破裂但也已經瀕臨破裂邊緣,因為德國擊敗了委內瑞拉的所有美軍,完整地佔領該地,美國在南美的據點只剩下了累西腓地區,而且累西腓的形勢也非常糟糕,一方面德國不時動用飛機、火箭進行空襲,一方面鄧尼茨的U艇部隊將美國補給線路卡得死死地,讓累西腓美軍日子非常難過。

霍夫曼對美軍贖買夏威夷戰俘和拚命的方式非常感興趣,已開出了6000美元一個的價格同意累西腓美軍撤退,條件是裝備全部留下,特納認為可以接受,但麥克阿瑟卻表示反對——站在純粹軍人的立場,這批人放下武器投降再贖買的話已失去了精氣神,這不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那是軍事上的奇蹟,是自主行為,贖買完全是被動行為,從夏威夷戰役的局面來看,只要稍微露出一點風聲,只怕軍心就完全垮了。而且李奇微在累西腓至少還牽制了德國15萬兵力,一旦讓德國人將這15萬兵力騰出手來,中美和加勒比海就直接完蛋了。

「現在的問題是原定6月要發起的百慕大戰役面臨變數……」尼米茨的苦笑道出了目前非常危險的處境。

在德國動用V3+、V4火箭對東海岸最近的三座主力船廠頻頻襲擾之下,美國面臨著非常困難的處境,原定5月完工、6月服役的2艘埃塞克斯級遭到了德軍的重點問候,受了傷至少要2個月才能修復,而其他軍艦的建造也受到巨大威脅,原本一個月建成2艘埃塞克斯級航母是最低要求,現在因為夜間防空和保護船廠工人需要,夜間施工被迫暫停了,這雖然堵住了示威工人之口,但也減緩了建造速度,更糟糕的是,弗吉尼亞附近的皮薩切克海灣原本是海軍進行新軍艦試航的領域,結果因為德國火力封鎖的緣故變得困難起來。

到目前為止,美國手裡只有5艘正規航母,而百慕大分艦隊也有5艘正規航母,因此6月份要發起對百慕大的反擊存在巨大困難,用克拉克的說法,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美國陸軍要奪島簡直難如登天,除非打算源源不斷地死人——問題是死人也不是這麼簡單的,如果死的起人,完全可以從哥斯大黎加出兵不斷進攻巴拿馬,而不是用初具規模的火箭進行反擊——雖然美軍火箭部隊已具有一定實戰能力,但巴拿馬的抗火箭能力顯然大大超過了美國估計,德軍根本無視火箭的威脅,照樣痛打不誤,讓美軍心驚膽戰。

談判桌上談不攏,戰場上又打不過,參聯會一籌莫展。

「百慕大反擊戰具體何時能夠發起?」

「可能要推遲到8月底……視新軍艦服役情況而定。」

「對對,空軍也可能推遲到這時候……」

尼米茨臉上一陣抽搐,實際上8月底都未必能行,因為8月底是按照現有敵我兵力預估的,誰知道8月份德軍還會不會有新軍艦服役?萬一兵力對比再出現問題,估計要推遲到10月份去——他的預判很準確,到8月份,不但負傷的讓巴爾號能夠服役,德國至少還能再拉出1艘雲龍級來,這樣就會讓艦隊主力恢複到7艘,而美軍所能使用的航母也不過就是7艘,哪怕拖到10月份,美國也不過就是11艘航母,德國可以搞到9艘,加上百慕大的陸基航空兵力,依然足以與美軍周旋。

他當初批評特納,認為特納制定亞速爾的A\B\C\C+計畫完全是線性思維,只知道堆砌兵力,但加勒比海一戰打醒了他,現在只能打這種兩敗俱傷的堆砌戰役,想要通過靈活的作戰指揮去進攻根本不現實——大量中高級軍官傷亡使得艦隊的經驗率越來越低,硬碰硬打消耗戰還行,要想靈活機動打仗根本不太現實。

而百慕大這根刺就梗在喉嚨口,不打的話,東海岸軟肋就在德國手上,不打根本不行。霍夫曼交代的就一句話:釘死百慕大,不要給美國人任何可乘之機。

杜威也明白參聯會的想法,拖到8月份完全就是一句空話,到時候英格拉姆一定會相出其他理由來避免戰事,倒不是說英格拉姆本人貪生怕死,而是有米切爾的例子在前,沒有絕對壓倒實力,他還不想和德國人拼死拼活。

唯一的好消息是重新建立的曼哈頓工程元素工廠新建比較順利,預計到7月份就可以完成新建並隨後開始生產,由於德國對橡樹嶺工廠的全力襲擊,使得高層對原子武器的熱切又加深了幾分——沒有足夠威力,德國人犯得著下這麼大力氣么?於是不少參聯會又把寶壓在曼哈頓工程上。

對海空軍的推脫,麥克阿瑟也表示無奈:百慕大畢竟離東海岸將近1000公里,沒有足夠的海空軍支援,靠陸軍根本無濟於事,現在其他兩家都說沒準備好,他還能怎麼辦?只能幹等著。

杜威感覺日子難熬的是德國的歐洲聯合演習計畫,整體演習在持續11天後已完全結束了,但給人造成的震撼確實完全無法忘記的,美國用了11個寶貴的間諜和內線搜集情況,消息是打探到了,內線也差不多崩潰了,多諾萬三天兩頭就會收到某個據點、某條暗線被端掉的報告,他對此只有搖頭嘆息。

面對這樣的困境,杜威不是沒嘗試過忍辱負重的想法,為此還徵詢了黨內大佬和後台老板們的意見,不過得到的答案很一致:只要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想辦法支持,但困難需要自己克服。話雖然說得很婉轉,但意思是很明確的:和談可以,黑鍋必須你杜威自己背。這讓他感覺後脊背發寒:他才43歲,還不甘心就這樣以默默無聞的身份退出歷史舞台,同時他也想不出能擺平幾百個國會議員的辦法——連黨都不願替你想辦法,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去說服兩院?這可不是杜威剛當選那時候了,那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