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逆流:世界的轉折 第020章 D日(3)

里賓特洛甫走後,霍夫曼沉思片刻,又讓達爾格斯招來空軍第一副司令凱塞林元帥和帝國保安總局局長卡爾登布隆納大將。

「對齊亞諾伯爵你們有什麼看法?」

凱塞林有些詫異,不過還是把自己在義大利了解到、看到的情況做了彙報,卡爾登布隆納講了一點兩人的黑材料,可黑的地方不多——頂多說齊亞諾有點牆頭草做法,貪污受賄搞女人都在所難免,但比起墨索里尼簡直就是聖人。

「義大利領袖呢?」

兩人對望了一眼,一邊琢磨這句話的意思,一邊認認真真把他們對墨索里尼的印象描述了一遍——由於吃不透霍夫曼的想法,這種印象和描述還是公正的。實際上義大利領袖有很多段子,兩人很克制地只講了少數幾個,金錶只是其中之一。

霍夫曼隨後把墨索里尼異想天開的想法說了一通,兩人立即懂了:難怪元首如此憤慨,義大利人確實太不像話。但兩人還是嚇了一跳,元首想把義大利領袖搞掉?

「義大利是歐洲體系中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其地位和政治體制決定了我沒法用武力或用武力威脅的方式達到目的,政治談判有時候也說不通墨索里尼這顆大理石腦袋,所以必須採取斷然措施。戰爭勝利後歐盟與聯合國體制穩定,需要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而不是總鬧笑話的小丑加以推動。」霍夫曼可不是希特勒,對墨索里尼的好感和崇敬心理半點也欠缺奉,他聲音很平靜,但兩人十分緊張,元首是準備清洗了——最早是羅姆,後來是戈林,這次輪到墨索里尼了。

「我贊同元首的意見,齊亞諾伯爵不僅地位尊隆,年輕有為,而且為人務實,我認為他會是一個合格的領袖。」

「我立即準備別動隊,保安總局在義大利是有人手的。」卡爾登布隆納馬上表態。

「關鍵是說服齊亞諾伯爵同意,這一點至關重要,所以阿爾貝特的任務很重。」

凱塞林笑笑:「沒問題,我和他很熟,而且我出面溝通不會引起懷疑。」

「別動隊可以組織,但最好不要我們自己下手,要寄希望於義大利內部的健康勢力,這樣他們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霍夫曼交代卡爾登布隆納,「消息絕密,不能絲毫透露半點風聲。代號就叫『D日』,8月下旬軸心首腦要在開羅舉行會議,我希望屆時看到義大利領袖以嶄新的面貌和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樣能象徵著歐洲的團結與活力。」

選擇D日作為行動代號是霍夫曼故意的,他想起歷史上這會已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刻。現在英美別說登陸,連西歐海岸線都得繞著走。設想東西莫斯科、搞莫斯科牆也是他惡趣味滿滿——可惜這世界沒人懂,他只能自娛自樂。

他唯一不知道的是,丘吉爾給行動定的計畫代號也叫D日,雙方時間挨得很近,而且內涵接近——兩個D日計畫撞車了。

6月13日,得到德國同意為布爾什維克保存一部分東莫斯科控制區消息後的斯大林顯然非常高興,不僅痛快地批准了其他有關利益交換,還同意徹底實現停火。經過這幾天撤退,斯大林格勒的部隊和市民已向阿斯特拉罕撤退了30多萬,北線控制區也向烏拉爾山轉移了部分人口和軍隊,一切井然有序。

兩日後,德國正式公布即將與蘇聯締結和平協議的消息,並宣布承認俄羅斯蘇維埃國家社會主義共和國(西俄)獨立並建立外交關係。莫斯科是蘇維埃聯盟的首都,但西俄法定政治中心卻在聖彼得堡。

同一天斯大林也代表布爾什維克黨發表《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書》,承認偉大的衛國戰爭遭遇重大挫折,但經過「全體紅軍將士的英勇奮戰和全國人民的奮起抗爭」,挫敗了「法西斯匪幫試圖消滅黨、消滅共產主義制度的野心」,實現了「不割地、不賠款、無其他附加屈辱條款」的和平(3億噸石油是物不是款),承認各加盟共和國可依據民族自決原則宣布獨立,承認西俄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制度」的必要性並表示與其組建邦聯政權,著重強調指出自己是布爾什維克政權,對面是孟什維克政權,斯大林同志兼任蘇維埃聯盟首任主席。

讓斯大林出任蘇聯主席是弗拉索夫提議的,同時還爽快答應了東莫斯科歸對方控制的要求。一方面斯大林畢竟是大國領袖,弗拉索夫當年只是中將,論地位、論名聲、論資歷都遠遠不如;另一方面他不想去爭虛名,他更看重實際,做這些面上的讓步後,他從東俄這裡要到了實質性讓步——上千萬人口留在原地而不是強制遷徙。

二戰前蘇聯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人口一共將近1.8億,隨著各共和國紛紛獨立及戰爭中的重大人員損失,俄羅斯部分人口下降到只有不到1.1億,如果簡單以烏拉爾劃界,東俄部分人口還不到3000萬。

雖然3000萬在歐洲不算小數字,但對東俄體量來說偏少。在大國爭雄時代,人口就是基礎和法寶,布爾什維克黨打算提高人口規模並為此採取多種措施:一是把目前紅軍全帶回東俄去——這部分人口年齡段最佳,又有服役經驗,今後也迫切需要;二是遷移部分目前控制區的人口,像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等十來個城市人口加起來近1500萬,而且成分是相對可靠的工人階級,最初想把這些人口全部強制性遷走;三是竭力向德國爭取被俘官兵回歸——除已加入俄羅斯解放軍部分,德國手裡還有將近200萬俘虜。

布爾什維克黨希望通過各種措施將人口維持在4500萬以上。雖然西俄人口更多一些,但西俄到處都被打爛,東俄遠東和烏拉爾區還比較完整,4500萬vs6000多萬的差距不是太大。

帶走紅軍的做法弗拉索夫沒法干涉,但遷移人口遭到他強烈反對——認為斯大林是在謀殺俄羅斯人民。實際上德國也認為東俄糧食產量不足,這些人口遷移過去一定會面臨大饑荒,所以也表示反對。至於俘虜,霍夫曼堅持自願遣返原則——願意投奔弗拉索夫的歸西俄,願意投奔斯大林的去東俄。因為根據摸底調查,大部分人還是願意留西俄。

經過反覆交涉並在其他方面讓步,東俄方面也進行了讓步,提出了自願遷徙原則:凡願意跟斯大林走的,一律帶走;凡屬於黨團員、基層幹部的,一律遷走。同時各級黨組織還深入基層,動員他們跟黨中央走,繼續去東部建設社會主義。

這樣一來,除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工人階級自願遷徙比例較高外,農村人口基本帶不動——誰都知道西俄是沒有集體農場的,弗拉索夫元首還下令要分田到戶,誰也捨不得走。

因此最後人口預計分布將變成西俄7000多萬,東俄3500萬。西俄這7000多萬人的糧食缺口霍夫曼已安排好了,以欠條形式從烏克蘭調——今年是烏克蘭分田後第二個年頭,不但糧食產量將大幅度提升,其他生產也全面恢複,有較多餘力進行糧食供應。在西俄很多地方已展開了分田到戶行動,參加俄羅斯解放軍的官兵優先分配到了土地。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解放軍在開春以後戰鬥力不斷上漲的原因——一來感覺自己才是正統,二來有切身的利益刺激。

這些新分配田地的面積雖然還不大,但至少春播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預計2年,頂多3年西俄基本就不需要從烏克蘭再調入糧食。

除糧食之外,石油供應情況也大幅度好轉,隨著地中海輸油管道基本建成和東線大規模戰事結束,對西歐能源供應開始提量——石油是霍夫曼將來維繫歐盟的支柱之一,還擔負著石油馬克的重要來源,但如果消費量被壓制在很低的水平就不能撐起這個支柱來,因此,他就指示施佩爾一旦軍用減少將部分資源轉為民用,目前至少西歐各國首都計程車汽油已可以保障了。

德國全面停止煤制油項目,多餘煤炭悉數用於發電,全力運轉超級炸彈項目,隨著東線逐步停戰,施佩爾調整了用電比例,準備將大量陸軍裝備製造電力調度到超級炸彈和海軍項目上來。

隨著東歐糧食供應的好轉,美洲農產品和其他產品的湧入,不但德國國內糧食日漸豐富,就連西歐各國的物資保障也充裕起來。各國都在加緊醫治戰爭創傷,德國、法國境內幾乎已看不到戰爭破壞的痕迹(主要是英美空襲造成的),比利時和荷蘭也恢複了大半。

東俄那3500萬人口(含500多萬軍隊),霍夫曼不知道斯大林能用什麼辦法渡過難關,但這已不是德國元首該考慮的問題了。

斯大林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他對糧食問題也有對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