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不屈:盟軍的反擊 第065章 浩瀚大洋是賭場(3)

最近這兩天,被霍夫曼戲稱為存在艦隊的尼米茨艦隊(TF46)和小澤率領的軸心主力艦隊在大西洋上兜起了圈子,經連續幾天高強度偵查,彼此都對對方實力爛熟於心。當然,德軍偵查用的是Ar-352艦載偵察機,速度快且靈活,偵查完還能全身而退;美軍偵查靠的是北愛爾蘭機場上起飛的4發重轟,或是B-17或是B-29,偵查完後肯定被多架Do-412一擁而上揍下來,成為一次性消耗品,但損失再大英美也得咬牙挺著。

尼米茨的主力是3艘埃塞克斯級,2艘喬治五世級和2艘衣阿華級;

小澤的主力是齊柏林號、敦刻爾克號和日向號,同樣3艘航母,戰列艦多1艘,分別是4艘義大利維內托級和1艘提爾匹茨號。

雙方實力近乎對等:尼米茨手下的航母艦載機多,小澤手下的艦載機能力強;戰列艦美軍稍微吃虧點,但還沒到懸殊的份上。

這陣勢在參謀們眼中應該有的打,但無論尼米茨還是坎寧安,每天就是機動、偵查,絕口不提一個打字,這讓大家都覺得奇怪,很多人在猜測其中緣由。

「長官,您判斷德國人會來打冰島?」坎寧安問道。

「我認為這是德軍最可能的目標。」尼米茨緊接著補了一句,「其實我希望他們去愛爾蘭或乾脆去大不列顛登陸,那對我們更有利。」

坎寧安身後的英國參謀們頓時臉色大變:尼米茨這啥意思?見不得大不列顛好是吧?

誰知道坎寧安居然也點頭:「我本來有這個懷疑,聽您的分析後堅定了該判斷。」

聽坎寧安也這麼說,參謀們更是詫異,終於有人大著膽子站出來問兩位長官為什麼如此判斷。

「其實很簡單,德軍如要登陸,也就是10萬左右的投放水平,最多不超過15萬。不列顛島上有300萬陸軍呢,對付15萬還不是綽綽有餘?在愛爾蘭也不必擔心,離大不列顛近啊,皇家空軍能極大地發揮優勢!唯獨冰島,唉……如果沒有艦隊協助防禦,估計5萬德軍來登陸也頂不住。」

眾人面面相覷,冰島上有8萬盟軍和400多架飛機呢,長官們怎麼對局勢這麼悲觀?

但對經歷過維德角和紐芬蘭兩次大廝殺的尼米茨和坎寧安來說,這個結論完全出於公心:美國陸軍3師、5師好歹都是老牌部隊,還一直都在參與戰事訓練,到維德角上被打得這麼慘,冰島上那些優哉游哉的美國大兵有什麼戰鬥力?不是尼米茨看不起陸軍,兩國海軍界現在有個不成文的共識——排除個別部隊,英、美、加三國陸軍至少需2.5倍兵力才扛得住同等條件下的德軍。

不服?

問問百慕大上的英軍,紐芬蘭上的加軍,維德角和非洲大陸的美軍就知道服不服了!

三國陸軍也知道這評價,雖然義憤填膺,但沒人敢用數據和戰例打臉,畢竟與德國打仗的交換比實在有些難看,以前大家總嘲笑斯大林老爹動輒被德國人打1:5、1:6,現在大家對蘇軍的戰鬥力評價開始高起來了,因為蘇軍經常是在劣勢局面下和德軍打出這交換比的,英美盟軍很多時候倒是占著優勢,但戰損比呢?也要達到誇張的1:3,1:2.5。

也就是李奇微帶著兩個空降師打出過1:1.5的戰績,這已夠大吹特吹,可這樣的空降師全美就兩個而已!要是不靠飛機洗地,美國陸軍根本就不會打仗!當然,美國陸軍也嘲笑海軍打不過聯合艦隊,大家在這方面真是彼此彼此。

TF46不撲過去打其實和小澤不撲過來打的道理是一樣的,彼此都顧忌對方的陸基支援。

「長官,那我們就這樣和德國人耗下去?」

尼米茨卻道:「別著急啊,也就是這幾個月辛苦,等5月份新軍艦服役,我們就能在力量上慢慢壓倒對手,論造船德國人不是對手!」

坎寧安搖搖頭:「我認為用不了這麼久,再過兩周德國人就要退兵了。」

「退兵?」尼米茨有些奇怪,下意識地反問了一句,「何以見得?」

「因為那4艘維內托級。」坎寧安笑道,「我長期在地中海服役,最清楚義大利那些船是什麼德行,炮很猛,防禦也不差,可惜天生的短腿病卻治不好——在最經濟航速下其油料只能維持4000多海里的機動,如是長途奔襲,還能依靠油輪進行補給,但現在這樣的封鎖與破交任務,帶油輪就是累贅,偵察機也報告未發現德軍油輪,如果有,我將毫不猶豫建議讓遠程轟炸機去冒險炸一炸。」

尼米茨細細一咀嚼就認為這番話很對,即便戰列艦在航母時代已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多少還算有力的保鏢,沒有4艘維內托,德國艦隊撐不住只能去補給,那時候就是機會了。

他終於笑了起來——這是這麼多天里難得一見的笑容:「很好,您的判斷太有價值了,我們應該好好研究怎麼抓住這個機會去打。」

雖然尼米茨和坎寧安兩人非常篤定,但戰時內閣眾人卻不敢掉以輕心,空襲雖然減少,可英倫本土被封鎖的局面絲毫沒改變,很多人希望龐德出面催促艦隊和德國人打一仗,每天乾耗著可不是辦法。別的不說,這兩天防空戰鬥機每天耗費的高等級航空燃料就以千噸級計算,為節約燃油,大不列顛明明有數量不少的哈利法克斯、蘭開斯特四發轟炸機也不敢放手使用,只能用些蚊式夜間去德國報復下。

對這種催促,尼米茨耐心解釋了緣由,坎寧安也給龐德發去電報解釋,試圖讓對方寬心並告訴對方真實的情況判斷:目前局面明擺著,如果德軍來進攻英美艦隊,他們將受到本方艦載機和冰島陸基攻擊機的雙重夾擊,但如尼米茨主動去進攻德軍艦隊,則將反過來受雙重夾擊,這種誰動誰死的格局,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南大西洋戰役的結果歷歷在目——沒絕對優勢去打德軍完全得不償失。

收到這通解釋電報,倫敦方面確實放寬了心,如果半個月後德軍就會自動退兵,打不打都無所謂。布魯克甚至認為德國人亂來,他們根本就沒做好一攬子解決問題的預案,純粹是想到哪打到哪,大概有了火箭和噴氣機這兩種新玩具的希特勒急不可耐地想炫耀一番。

空襲雷聲大雨點小的事態發展似乎也驗證了丘吉爾「德國虛張聲勢」的判斷,他一直認為這種猛烈的攻勢只是德軍政治訛詐的一部分,是用來嚇唬國內膽小鬼的,在國會裡給議員們作戰局報告時,70多歲的老首相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堅持!只要堅持!始終堅持下去!我們就能取得第二次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最後勝利就一定屬於堅持到底、勇敢無畏的大不列顛人!」議員們紛紛站起來給他鼓掌,彷彿本方打了打勝仗一般。

拋開亞馬遜計畫不談,單就空襲英國這件事德軍真在亂來么?表面似乎如此,實際上德軍已圓滿完成了目標:V2的破壞力、命中率、鐵路機動發射的可靠性一覽無遺,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起碼軍備部撥款時就爽快了很多。霍夫曼可從未想過單靠V2就可以征服大不列顛,這只是一種政治恫嚇,告訴英國或美國人,我有很多手段,拿出來能嚇死你們。這對丘吉爾或許沒效果,其他人可怕得要死,里賓特洛甫就表示「黑貓」愛德華八世在談判中老實多了。

火箭這東西也能適當刺激一下美國人,霍夫曼認為與美國人打仗特別是打消耗戰是不划算的,必須用其他有效嚇阻的辦法:空襲了一次紐約,美國東海岸的防空水平提高了數個等級,多消耗了至少上百億美元;打了一次紐芬蘭,加拿大人瑟瑟發抖,還得再找美國人要裝備要防空體系,同樣也是給美國人放血;往倫敦放500枚V2火箭不過多耗費3000萬帝國馬克,美國至少要為此掏30億美元從無到有建設起來;用噴氣轟炸機炸一炸,估計又能讓美國人在這個方面多浪費點錢,省得他們老費盡心機去搞重型轟炸機這種「歪門邪道」——噴氣機閃電轟炸、我炸得著你你打不到我才是王道(註:哈哈哈);而上次的紅外輻射導彈、夜視裝備同樣也給美方造成極大困撓,估計有他們頭疼的地方。

更何況空襲倫敦是為了掩飾登陸冰島,冰島這條路暫時走不通那就先執行亞馬遜計畫——德國有的是時間慢慢打開缺口。

4月16日,攤牌的時候到了,潛伏在葡萄牙的盟軍間諜發出電報:敵軍龐大船隊駛出直布羅陀海峽,似乎擁有4艘輕型航母,40餘艘貨輪,另有大量輔助艦艇、魚雷艇伴行——推測為登陸部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