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絞殺:殊死大西洋 第027章 紐芬蘭(4)

美軍偵察機當然找不到軸心艦隊主力,入夜之後,小澤重新又將航線調整為25度,航速減慢到17節,經過一夜奔襲,艦隊中心位置目前已轉移到距離百慕大東北方1600公里,距離波士頓大約1500公里的地方。一直在百慕大周圍800公里範疇內打轉轉的偵察機明顯逮不住德軍艦隊的確切位置。

而且,為防備德軍突擊,凌晨4點多百慕大方向所有的飛機全部起飛,經過漫長的搜索與巡邏,到9點鐘的時候,必須回去降落並補充燃油,搜索力量進一步減少,泰勒讓B-24搜索了1000公里左右的位置,依然報告毫無發現,從東海岸起飛的偵察機也報告沒有任何發現。

現在距離軸心艦隊位置最近的陸地機場應該是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島,兩者者距離艦隊大約都是800公里,可惜,兩個島上雖然有美國陸航部署,但其精力並未針對這場戰鬥,前者是加拿大航空兵的主要基地,美軍只入駐了很小一部分聯絡員,上面的飛機加起來一共還沒破100,而且德軍艦隊目前的航線已經逐步轉向60度,離開愛德華王子島的距離也在拉開。

紐芬蘭島倒是同盟的核心基地,上面的飛機加起來超過1500架,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用,因為有1000多架是重型運輸機,專門執行跨海戰略運輸的,有200多架戰鬥機,主要用於本島防禦,其餘300多架才是各類型的攻擊機,主要是4發重型轟炸機,對海攻擊機並不多,大概也就是100多架。島上有相對完善的防禦措施,有4座雙聯裝8英寸岸防炮炮塔,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2個加拿大步兵師,包括加拿大海軍艦隊主力也在港口,用加拿大人的觀點看起來,差不多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了。

自德軍佔領亞速爾並形成大西洋黑洞截斷主要跨大西洋航線後,英加航線便成為唯一的主力航線,而紐芬蘭島便成為這條航線的起點——不僅有跨大西洋的海運,海運跨大西洋的航運,成為越來越繁華的所在——從南美、美國、加拿大出發送去英國的物資在這裡集結,從英國撤退回來的人員同樣在這裡集結,各色人員、物資、軍隊和船舶匯合成盟國的繁華樂章。

德軍情報部門早就注意到了紐芬蘭島的特殊,前後三次通過潛艇派遣特工去搜集有關情況,得到的信息雖然還不夠完整,但光是這些就足夠令人吃驚了:

紐芬蘭島每月吞吐的物資大量大約在400萬-500萬噸左右,對外發送大約在200萬噸,包括燃料、糧食、軍需品和裝備等。由於該島與北美大陸並不接壤,因此所有物資都是通過海運發送,船舶眾多,日均船舶滯留量超過100艘,有大批量的運輸、存儲作業。這主要是由於德軍強勢,一般南美國家的貨輪害怕損失不敢承擔運到英國的運輸作業,只把貨物運到紐芬蘭,然後依靠美國和加拿大的船隊進行調運。

從航運角度而言,這也是有利的,南美貨輪基本上體積不大、速度不快,運到紐芬蘭已筋疲力盡,再去英國不可想像。而美、加船隊現在已換成了清一色的勝利輪——自由輪的升級版,比自由輪速度更快、噸位更大,自由輪建造已基本終止,因此在船隊中比重越來越低。需要上岸儲運的主要是農產品和軍需,美國製造的軍用裝備直接就裝載在勝利輪上,直接加入船隊即可。

為管理龐大的船隊,由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當局組成了聯合海運管理委員會,雖然英國派出海軍將領擔任了主席,但大權無疑是掌握在美國人手裡的。

紐芬蘭還設有聯合航運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統籌跨大西洋戰略空運,這個機構更不用說,基本完全是美國陸航說了算,由原來的第8航空隊司令卡爾·斯巴茨中將擔任主席和最高指揮官,他同時還兼任紐芬蘭島美國陸航總司令。

雖然第8航空隊在歐洲的戰略空襲最終以損失慘重而告終,但參聯會和國會獨立調查委員會經過深入調查,認為他的指揮並未有太大問題,也不是簡單的情報泄露導致的,因此他有驚無險地逃過一劫。放眼美國陸航指揮官,唯獨他有大編隊機群指揮、調度、編組的經驗,再加上與英國方面相對熟悉,經驗無可替代,因此便確定其出任這個角色。第8航空隊倖存的官兵們也搖身一變,從戰略轟炸變身為戰略空運執行者,整支部隊的士氣又逐漸開始恢複。

在天氣許可的情況下,戰略空運一般每周兩次,大概周一起飛去英國,周二卸貨,周三檢修補給,周四回紐芬蘭,周五、六在紐芬蘭休整補充,周日休息,然後下周一繼續執行;特殊情況下執行3次,周一飛,周二回:周三飛,周四回;周五飛,周六回;周日休整補充——這等於是極端壓縮檢修時間,但這種局面只出現過兩次,大多數時候只能保持2次,因為冬季每周總會碰到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

斯巴茨還為缺乏熟練飛行員的美國陸航培養了300多名戰鬥機飛行員,再加上英國戰鬥機飛行員的加入,阿諾德得到了將近500名有經驗的戰鬥機飛行員,極大地解了燃眉之急,使他度過了加勒比海戰後陸航青黃不接、最困難的時候,不過坑爹的第一次百慕大之戰又讓他損失了100多人(組),現在陸航賬面上有2萬多飛行員(組),平均每個月還新增將近1000,但真正打過仗、有經驗的一線精銳不到5000人(組),其中一半多還分布在太平洋方向,800多分布在加勒比和南美方向,北美大陸是不到2000的老兵帶著1萬多新兵在執行任務。

陸航已足夠慘不忍睹,美國海航特別是艦載機飛行員由於持續、大量損失,總飛行員(組)人數與陸航差不多,熟練程度更低,更不能看,擔負艦隊航母作戰的LV5級飛行員不到600,能擔負護航航母掩護作戰任務的LV4級飛行員也不過1000餘。雖然這數字放在世界範圍內與主要強國相比還非常可觀——比如日本一線艦載機飛行員(組)總數還不到400,但水平差距太大,美國Top100飛行員只能排在日本這400名飛行員中的最後100,如果讓日美這1000名飛行員對決,在裝備一樣的前提下,即便美軍多一半兵力,最後失敗的一定是美國海航。

相比之下,德國空軍和德國海航共同擁有的飛行員(組)只有美軍的一半,但有過作戰經驗的飛行員超過80%,其中海航因為大部分飛行員都從德國空軍調度,擁有一次以上作戰經驗的超過90%。不過日德後備飛行員培養遠遠不如美軍,美軍陸海航每個月新增飛行員均超過1000,德國合計只有1000,而日本合計連500都不到,義大利在德國扶持後水平與日本基本接近,其他軸心小兄弟加起來都不及義大利。換而言之,美國一家的後備等於軸心綜合,如果再加上英國、加拿大、南非、澳新的力量,即便不考慮蘇聯,後備力量是軸心的兩倍。

所以現在軸心與同盟的飛行員隊伍建設思路是完全不同的:美國陸海航要求頂著巨大的傷亡壓力拚消耗,爭取用3個甚至4個菜鳥飛行員拼1個日德精英飛行員;德國一方面努力增加飛行員數量,一方面又追求用質量優勢壓倒數量優勢;既沒有質量,在數量上又處於絕對劣勢的日本只能寄希望於加快培養隊伍——但堀悌吉的航空兵預備軍官化策略卻被保守派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最新一次潛艇偵查發現,由於我軍破交艦隊的活躍,英加航線近期完全斷航,大量船隻滯留在紐芬蘭島,總數可能已累積到300艘,只有一小部分南美船隻會在卸貨完畢後返航。」

聽完克蘭克介紹的情況,小澤點點頭:「也就是艦隊現在的主要危險是撞見從紐芬蘭島起飛的飛機和返航的船舶?」

「是的,現在是我們最為危險的時刻,如果被敵軍發現,我們有可能前功盡棄……」

馬沙爾搖搖頭:「前功盡棄是不可能的,但會受到不小的損失,不知小澤將軍怎麼看?」

「我們需要一些運氣……」小澤點頭道,「一旦被發覺,你們還有什麼備選方案?」

「如果不能進攻紐芬蘭島,那隻能轉頭向東南方開進,去消滅維德角方向的英美艦隊。」馬沙爾說道,「我相信敵軍航母編隊一定接到情報去百慕大截擊我們,如果我們暴露,那麼只能調頭殺回馬槍……」

「希望能有珍珠港戰役的運氣……」小澤思考片刻後下達了命令,「艦隊航向轉為75度,航母編隊速度加快到24節,下午14點之前如果我軍沒有暴露,則艦載機出動空襲,否則……全軍返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