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熾烈:全球的戰爭 第194章 麻煩(2)

「從塔拉瓦戰役結果來看,當初制定B+計畫的出發點過於樂觀,我們的實力還不具備壓倒性優勢。情報顯示,目前在亞速爾至少部署有600架以上飛機,大部分是新銳飛機,包括德軍最先進的噴氣戰鬥機,他們還可以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很方便進行增援調度,西班牙目前至少有3個德國空軍聯隊進駐,葡萄牙雖然沒有,但與德國是有默契的也做好了相應準備。

與塔拉瓦只有一個主要島嶼不同,亞速爾擁有數個島嶼,且面積都不小,現有艦隊規模無法做到同時全面封鎖,必須一個個打,將會是一場血腥的拉鋸戰……」

金上將零零碎碎說了一通,其實就一句話,根據日軍守島的表現和戰況,他不相信步兵能在一周或10天內把亞速爾給打下來。在參聯會眾將觀念中,德國陸軍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日本海軍陸戰隊都能堅守這麼久,給部隊造成這麼大殺傷,德國人沒理由辦不到。空襲亞速爾的代價已越來越高,英國方面因為前次被封鎖沒能得到油料,暫停了空襲,而美軍從紐芬蘭島起飛的轟炸機損失率平均超過25%,這還是用最新的B-29,如果是原先的B-24或B-17,損失大到根本不能看。

因此金上將提出的傷亡和損失代價就有點驚人:「我們預計整個計畫一旦推上去,需要準備5-6個師被重創、損失1000-1500架飛機,還要打算損失20-30萬噸主力艦噸位,現在還沒能達到承受這個代價的地步。」

羅斯福臉色變得鐵青,他知道金上將是為他好,讓一位將軍親口承認技不如人是非常難受的——對金上將這樣性格倔強的人說更是一種羞辱。如果強行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發動戰役,只怕金上將不會拒絕,但損失如他親口說的那樣會非常大。一旦失利,等於美國積攢大半年的實力又被一掃而空,那在政治承受不起——現在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敗!類似塔拉瓦這種損失慘重的勝利勉強還能接受。

羅斯福也清楚,非洲戰役失敗後,陸軍上下對與和德國陸軍較量有一種本能的恐慌,沒有幾倍於敵的力量,他們是不敢打包票說穩贏的,這次陸戰隊攻打塔拉瓦的傷亡兩倍於敵就是明證。

「那下一步怎麼辦?」

「大西洋方向繼續維持守勢,航母編隊繼續在本土訓練、培養,太平洋戰區力量必須加強,北卡羅來納號擱淺後,尼米茨手裡可用的戰列艦隻有3艘,數量太少,建議抽調2艘戰列艦和部分陸軍兵力增援遠東,另外,太平洋戰區也提出了新的作戰計畫——打算等聯合艦隊主力過境後去進攻馬紹爾群島。」

「他能守住吉爾伯特群島?」

「守不住沒關係。哪怕重新讓敵人佔領也沒關係。」

眾人不解金上將為什麼這麼說。

李海揭開了謎底:日軍哪怕再奪回塔拉瓦,也沒足夠時間再建立與原先類似的防禦體系了,第二次、第三次奪島戰役就會輕鬆很多。本質上來說,決定能不能奪島的不是地面力量,而是海軍——太平洋這麼大,太平洋艦隊和聯合艦隊完全可以捉迷藏,直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

羅斯福微微點頭:「如果能把馬紹爾群島搞下來,也算了不起的勝利,等於我們一腳踹開了日本帝國在中太平洋的防禦門戶,抽走2艘戰列艦對大西洋局勢有危害么?」

「問題不大,10月末威斯康星號戰列艦(衣阿華級)可以服役,12月份上旬密蘇里號(衣阿華級)可服役,力量不會削弱太多,這次打算把衣阿華號和西弗吉尼亞號調給他——這是以前就欠他的,順便再提供幾艘護航航母,反正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馬上就要大量服役。」

一說起護航航母,羅斯福就是一陣抽風似地牙痛,護航航母這玩意雖然造得快,但價格很不便宜,一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不含艦載機)造價1200萬美元,約等於六分之一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但生命力實在過於脆弱,上次提供給了英國5艘護航航母,經過德軍艦隊和潛艇破交折騰,到現在全部完蛋,連同上面的飛機和其他裝備,1億美元就這樣輕飄飄沒了。

現在護航航母是海軍第一人員損失大戶,比潛艇損失率還高。第二個損失大戶是陸航,新的B-29轟炸機大約65萬美元一架,從列裝到現在至少已掉了400架,B-17\B-25\B-24\C-47等都不是省油的燈,本年損失的數字都要用千來計算,賬本上那密密麻麻的數字看得人心慌。至於被擊沉的自由輪和上面的物資都算是毛毛雨了,當初想法就是只要能安全來回一趟就夠本。

上上下下現在都明白船其實不是關鍵,軸心船也不是特別多,上面的水兵和飛行員才是關鍵,隨著損失加快,有經驗的老韭菜一茬一茬被割掉,現在很多海軍護衛艇、魚雷艇上的艦長甚至是珍珠港事件後才畢業、加入海軍還不到2年的軍官,護航驅逐艦隊迫於無奈,甚至啟用了很多一戰時期的退伍老軍官,有些人年紀居然比尼米茲還大!艦載機飛行員就更慘,95%以上都是戰爭開始後才入伍的新手。

海軍情況不妙,陸航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次第7航空隊派駐墨爾本的攻擊群去進攻日軍艦隊,一次就損失將近100架飛機,而且幾乎沒什麼成果,第二天不信邪的美軍和澳軍飛行員又去試了一次,結果差不多還是如此,戰果仍然寥寥無幾,損失率倒很穩定——三分之二左右。弄到後來對海進攻幾乎和敢死隊決死衝擊一樣了,出征之前都要先寫好遺書、交代遺言,有人曾看見阿諾德將軍收到戰報後偷偷在抹眼淚——再這麼下去,第7航空隊早晚要步第8航空隊的後塵,但又不能不去,尼米茨的艦隊不肯回澳洲救援,如果陸航再不出擊,澳大利亞人一定認為美國已出賣了他們。

毫無戰果只是假象,聯合艦隊損失還是有一點的。幾艘主力艦又吃了炸彈,雖不致命,但傷痕纍纍,龍田號輕巡、若月號、夕立號驅逐艦先後被擊沉、其他還損失了1艘運輸艦和1艘油輪,飛行員陸續陣亡了十幾個,戰鬥機其實已更新了一半,要不是有運輸艦和補充航母頂著,機動艦隊老早就不行了。相對於龐大的隊伍來說,這損失只是不顯著罷了。但日軍這種橫掃一切、如蝗蟲過境一般的氣勢讓人看得害怕。也就是尼米茲敢於拿自己的前途抗命不回,要換了個人,說不定早就哇哇叫著沖回去了。

這一點金上將看得很清楚,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維護住尼米茲。

與損失相比,更不能接受的是心裡上的屈辱:聯合艦隊一路繞著澳洲海岸打把人給打傻了,澳大利亞本來並不強大的海軍遭了秧,商船隊被逼得不能出港——不出港也不見得安全,停在墨爾本的商船全部被聯合艦隊的飛機和艦炮炸了個底朝天。現在全澳一片恐慌,澳洲東海岸已在緊急疏散人員,所有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全部被打亂,大量建築物、工廠被夷為平地,其間損失不知凡幾。

澳大利亞有內陸縱深可供疏散,紐西蘭的民眾疏散到哪裡去?所以,第7航空隊情知不敵,也得繼續挺著往前死,他們不死就得太平洋艦隊死,羅斯福想來想去,覺得還是飛機容易造一些。所以,他很能體諒阿諾德發火,陸航犧牲的高潮還沒到來呢。這種前赴後繼的送死鏡頭在巴拿馬之戰中已上演過一次,沒想到又要在澳新上演一輪。

「除艦隊之外,給遠東多派一些飛機,特別是高性能的P-51\P-47,俯衝轟炸機、高射炮以及其他防禦裝備也要盡量提供,下次不能再出現這種情況了。」羅斯福臉色凝重地表示,「澳新是我們在遠東的基石,萬不容有失。」

金上將點點頭,總統嘴上不肯表態調整「先歐後亞」方針,但又是調軍艦,又是加飛機,其實很能看得出來他心裡也是十分矛盾的。

「接下去我希望做好三件事:第一,確保英加航線暢通,擴大戰略空運的體量,讓英國人堅持抗戰決心;第二,鞏固南非防禦,持續加強力量,確保這個橋頭堡不失;第三,進一步修改完善C計畫,亞速爾這顆釘子是一定要拔掉的,不解決的話,無論是反攻歐洲大陸還是維護英倫三島都會面臨嚴峻挑戰。」

馬歇爾追問了一句:「印度呢?」

「告訴蒙巴頓,日軍主力艦隊目前在澳新肆虐,在印度登陸的不過5-6萬德日軍隊,讓他們想辦法反攻——他們手裡有30萬軍隊呢。」羅斯福沒好氣地說,「如果連這點敵人都打不過,美國就是再多動員一倍兵力也打不贏戰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