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黃沙:元首的擺拳 第001章 改變全局的戰略

柏林大本營最高統帥部的作戰研究室里,作戰局局長、炮兵上將約德爾已將自己關在裡面整整三天了。三天里,除了在研究室里踱步和觀察地圖、沙盤外,他一步都沒邁出去過,能接觸到他的只有定時送餐點的勤務兵,任何人都不敢來打擾他,別人都以為他需要在平靜中思考,他卻知道自己快要瘋了。

元首做出戰略重心轉向南線並啟動「滾石」計畫時並無任何事先準備和謀劃,只大致說了作戰意圖和方向,在勾勒了戰略目標後就兩手一攤將整件事情都交代給了統帥部。從那時起約德爾就開始為這個計畫奔波著,前期抽調部隊、完成增補的工作推進得很順利,但整個作戰細節的確定卻實在難倒了他。

元首已在不同場合暗示了好幾次:只要滾石計畫得到實現,吃掉蒙哥馬利所屬第八集團軍這20多萬人馬並解決中東問題,他和古德里安的軍銜都能再往上動一動。元首在這段時間裡可是處理了不少大人物、空出了許多位置,這再升一級的含金量可就大大提升了,如果這一步能成功,約德爾覺得自己在戰爭結束前摸到元帥權杖也不見得是幻想,可問題是計畫落實的難度實在太大,遠遠超過了他最初的想像。

難度之一:要把2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傘兵師(第7航空師在克里特島登陸戰役後損失太大,一直沒恢複元氣,部分傘兵被當做精銳步兵輾轉使用於各個戰場,其餘剩餘兵力則改編為第一空降獵兵師,說是一個師的編製其實人數只有5000人)從克里特島送到對岸,總兵力將近6萬人,還不包括最初數百人的特遣分隊。

難度之二:為達成突然性,要在沒有海軍大型軍艦護衛的條件下送6萬人和相應裝備登陸,整個航行距離超過250海里——幾乎等於從法國加萊到英國大陸距離的2倍。

難度之三:要在48小時內完成這個方案,只有在保證敵軍不具備威脅第一波登陸部隊能力的前提下,時間才可以延長到96小時。

無論從哪一點看這似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知道英美盟軍嘗試性地在迪耶普登陸的事情過去了還不到2個月,他們擁有更強大的海空力量,結果還是被打得灰頭土臉,不得不扔下6000具屍體鎩羽而歸,只成就了蔡茨勒的功勛。約德爾找過霍夫曼兩次當面陳述困難,力勸對方改變計畫,甚至為了加強說服力還拉上了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凱特爾元帥和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上將一起去陳述困難,但霍夫曼顯然對這種勸解聽不進去,只反覆強調:「這是核心戰略,不容有變!」

約德爾靜下心來想想又覺得元首的戰略很具有吸引力:如果真能完成這個方案,殲滅英軍第八集團軍就不成問題。到時候前有古德里安指揮的非洲軍5萬人(純粹德國部隊,義大利人已被約德爾當空氣了),後有6萬人的登陸部隊,這兩路軍隊能像兩把大鉗子牢牢地將蒙哥馬利夾在裡面。雖然前後兩路的兵力加起來還不到第八集團軍的一半,但約德爾不認為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當英軍陷入前後包夾、補給線斷絕的困境時,用11萬人包圍23萬是大有可為的,哪怕包圍圈不緊密也沒關係——他研究過地圖,只要牢牢守住兩路阻擊陣地,在北面是地中海、南面是沙漠的不利環境下,放開讓英國人跑也跑不出去,丘吉爾這回可沒那麼好本事搞敦刻爾克撤退了。更何況一旦在沙漠里陷入斷水、斷油的困難境地,以英國人的秉性只怕堅持不了一星期就會徹底崩潰。

到了第四天,毫無頭緒的約德爾決定再拉上凱特爾和蔡茨勒去見一次元首,兩人本不願意再去碰釘子,但見到約德爾如此憔悴的面容還是嚇了一跳,只得勉為其難地努力一把。

聽眾人將困難和他們的顧慮講述了一遍,霍夫曼沒有發火,只反問道:「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辦?」

來之前三人已商議了多次,一致意見是繼續加強古德里安的兵力,慢慢和第八集團軍在托卜魯克耗,然後拔掉馬爾他這個釘子,再考慮下一步行動——這在戰術上比較穩妥,部署也更加從容。

「這不可能!」霍夫曼一拳頭擊在桌子上,吼道,「11月份美國人就要琢磨西北非海岸登陸了,首選地點很可能是摩洛哥,按你們慢慢耗的結果就是古德里安集群被英美從東西兩面夾擊……」

大家被霍夫曼如此憤怒的神情嚇了一跳,元首貌似已很久沒有發這麼大火了。誰也不知道元首是從哪裡得知英美11月份要在摩洛哥登陸的消息,但沒人不知趣地反問相關情報來源,姑且把這個當成戰役前提假設來考慮。也沒有人提議在北非海岸抗擊英美登陸,這在軍事上是做不到的,在遠離歐洲大陸地方抗擊有海空優勢的盟軍傻子也知道會出問題,除非西班牙能立即宣布加入軸心。

摩洛哥目前還是西班牙和法國的殖民地,一直有兩國軍隊駐守著,西班牙的中立地位英美盟軍或許不會破壞,但維希法國和德國是簽署過停戰協議的,雖然可以接受德國軍事觀察員和部分航空兵力駐紮在法屬摩洛哥,但法屬西非實際領導人達爾朗海軍上將和維希法國首腦貝當元帥之間的深刻矛盾決定了兩人不同的政治立場與處事方式。他們本來就法屬摩洛哥的未來爭論不休,如果德軍違背協議大舉進入,政治上更是一筆扯不清的糊塗賬——統帥部現在還沒有這種魄力。

蔡茨勒大著膽子問道:「元首為什麼執意消滅第八集團軍?」

「這是英國人裝備最好、人員最齊整、訓練和作戰能力最強的部隊,拿下了第八集團軍,中東的大門就為我們敞開了。」

凱特爾皺著眉頭問道:「假設我們登陸成功並順利地消滅了蒙哥馬利,難道盟軍就不在摩洛哥登陸了嗎?」

霍夫曼轉過頭道:「這可不一定。一旦我們消滅了蒙哥馬利就可以馬上進軍亞歷山大港和開羅,順勢拔掉英美在中東的釘子——那些殖民地軍隊是擋不住我們。如果我是丘吉爾,我就會放棄登陸而把兵力轉移到阿拉伯半島上來以挽救大英帝國的中東殖民地,那樣摩洛哥登陸的威脅就消除了。」

約德爾插嘴道:「登陸的主力應該是美國人,他們不會為丘吉爾火中取栗的。」

「美國人很可能不聽他,那丘吉爾就只能從印度和遠東再調集兵力然後登陸阿拉伯半島,等他來時我們早已把蘇伊士運河附近給掃清了。」霍夫曼強調說,「英美在戰略路線與作戰方向是有原則分歧的,面臨我們席捲中東的威脅,無論英國人採取哪種應對方式都對我們有利——他們繼續在摩洛哥登陸,我們在中東的壓力就減輕;他們將登陸兵力轉而投放到阿拉伯半島,則古德里安遭遇兩面夾擊的威脅便消除了。你們可以想像一下控制中東的戰略意義:我們首先能控制那裡的石油,其次能同土耳其一起構成對俄國的南翼威脅,最後能掐掉英美通過蘇伊士運河與伊朗這條向斯大林輸血的管子。這是改變整個大戰格局的一步棋,而且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棋!」

雖然土耳其現在還是中立國,但三人都不認為元首說錯了:只要第三帝國能切實控制中東,被兩面夾擊的土耳其立即就會放棄中立倒過來加入軸心——上次大戰他們就是德國的盟友,更不必說土耳其人與俄國人是幾百年的死敵,而只要土耳其轉變立場,俄國人的南翼就徹底暴露出來了——他們不僅會直接感受到土耳其百萬軍隊的鋒芒,在高加索山口的格羅茲尼油田也會岌岌可危,如果土耳其人的膽子和作戰能力再大一些,從他們領土東端出發只要再向前推進500公里就能一舉把巴庫油田也佔領下來。

三個持反對態度的將領陷入了沉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