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親是一封封從日本寄來的信

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於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孫女出生的消息,喜悅地吟哦著《詩經·大雅》中的詩句:「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他為孫女起名為徽音。

徽音改名為徽因是30年代初的事情。當時她經常有作品見諸報刊,而另一位經常寫詩的男作者名叫林微音,報紙雜誌在刊發他們的作品時,常把兩人的名字搞混。《詩刊》為此還專門發過更正聲明。

徽因說:我倒不怕別人把我的作品當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別人把他的作品當成了我的。從那以後,林徽音遂改名為林徽因。

林徽因原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字伯穎,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一直在浙江做官。歷任金華、石門、仁和、孝豐知縣和海寧知州。在任期間,他創辦了養正書塾、蠶桑職業學堂,是清朝末年創辦新學的先驅之一。

林孝恂有五女二男七個孩子,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長男。為了林家子侄輩的教育,林孝恂在杭州家中設立了家塾。家塾分國學與新學兩齋,國學延請林紓為主講,新學延請林白水為主講。徽因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們,從小打下了國學深厚的根基,又受到了新學的啟蒙。

徽因兩歲那年,父親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法律。徽因與母親跟著祖父母生活。

在徽因幼年的記憶里,父親就是那個成年不在家的人,父親就是一封封從日本寄回來的信。那些信都是寫給祖父母的,信中抨擊時弊,談論政治,抒發抱負;徽因和母親是父親在信的末尾一筆帶過的一句問候。

徽因4歲了。祖父讓她跟著表姐,由大姑母發矇讀書。

徽因喜歡和表姐們在一起讀書玩耍。大表姐孟瑜、二表姐孟亮是大姑母的女兒,三表姐語兒是三姑母的女兒。孟瑜比徽因大5歲,孟亮比徽因大3歲,語兒比徽因大兩歲。四個女孩在一起,一時好得像一個人,一時又會為一點小事爭執不休。大姑母總是由著她們鬧,不到不可開交之時,她是輕易不會出面調停的。

大姑母常對家人讚歎徽因聰穎靈秀。一起讀書的幾個姐妹中,數徽因年齡最小、也最貪玩,聽講時看似漫不經心,可每叫她背書時,她總是滔滔成誦,口齒伶俐清晰。

1910年,林長民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後,與同學劉崇佑在家鄉福建創辦了福州私立法政學堂,他擔任校長。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林長民把法政學堂交給別人管理,他奔走於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到處宣傳革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他就任臨時政府參議院秘書長。他發起組織了「共和建設討論會」,擁戴流亡日本的梁啟超為領袖,並促其回國。

民國初年,風雲際會,各種政治力量「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林長民作為民初立憲派的名人,始終旗幟鮮明地擁護共和,反對復辟。張勳復辟期間,時任國務院參事的林長民,支持段祺瑞討伐張勳復辟,後被段祺瑞政府任命為司法總長。

隨著林長民升遷的腳步,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上海,而後遷居北京。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