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長沒有極限

「人口過剩、能源危機,使得環境學家悲觀的預測地球文明即將毀滅。難道人類的成長會有極限?人類在征服宇宙之前,內部就會先行崩潰?」

如果不將我們帶到星辰上,培根的方針不會將我們帶來災難嗎?一份文學雜誌說培根留給我們各式各樣的「科技噩夢」。自一九六八年來,恐懼感普遍表示出來,過於增加的經濟和人口成長,加上污染的大增,比其他數世紀來過無不及,帶來了文明的崩潰,為何這種人類思想趨勢從一九六八年來特別的強烈呢?那一年是太陽神八號做首次人類太空飛行器飛繞月球,也是人類首次能透過舷窗看到整個地球是個球型的一年,在此次任務中,何里先生和同伴在相當的高度上。以彩色拍下了地球的四周圍,這個明亮的地球似乎像個軌道船樣地掛在太空,看起來在黑幽中孤寂而無助,如同詩人馬克李許描述太陽神八號中的觀點:

完完整整看到了地球的模樣

我們自己就像跨在球上的騎士

在恆冷之中伴隨明亮可親的家園

這些景象造成的心理效果,環境學家開始以相當刺耳的語調談到這個「太空船地球」,一大堆以警告語句的書籍開始出現,諸如「科技的噩夢」「人口炸彈」「只有一個地球」「環境末日」、以及「饑荒——一九七五!」,雜誌開始以「生態學家」的身份大聲急呼,一個組織成立了,稱自己為「地球之友」。

這些喧噪的理論,在一九七二年由於「成長的極限」一書的出版,達到了頂點,那是一個科學家和工業家組成的團體,名叫「羅馬俱樂部」所出版的,這本已銷了數十萬冊的書,由於其驚人的說法和偽造的資料與結論,得到雙重的評價。作者宣稱他收集了關於世界人口、食物供應、污染和工業原料的所有資料,他們製造了一連串的計算機「模式」,去顯示在未來一百年間這些問題的消長情形,他們的結論是,今日的趨勢將使文明在西元二一○○年以前就崩潰,而唯一避免災難的方法是對經濟和科技成長,做徹底的限制。

這本書中最可佩的部份是它的數學研討方法,作者採用稱之為「系統動力學」的法則,用一部電子計算機來預測複雜的部門。這個方法是一九五三年由電子計算機先鋒約翰.馮.紐曼所提出的(見十一章),而在一九六一年,被佛勒斯特在麻省理工學院首次應用,然而羅馬俱樂部的這本書(或稱為「報告」)在科學上並不成功。誠然,它提醒了我們馮妞曼和佛勒斯特的技巧仍舊處在幼年期,但無法告訴我們有關它的價值問題。約翰.馬賽克斯稱這本書是「邪門」,而瑞典的甘那.麥爾德說它是「無稽之談」。但是說它的結論只不過給我們許多謊言而已,那就錯了。

這個俱樂部送進電子計算機裡的資料,必定計算過了。「污染」在每個模式中都當成一個變數,但污染如何量度呢?是靠洛杉磯的煙霧密度?是在特定區域每年發現的廢啤酒罐數量來定的嗎?是靠海面上漂浮的油質厚度廣度來定的?這俱樂部沒告訴我們,輿論界詢問「污染」如何在未來時日中給予一個數值呢,三位荷蘭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一篇文章中指出;「誰能說一九七○年地球污染水準的高度,和一九○○年的水準有什麼關係?」雖然不承認這些量度,政府已成功地在清潔城市、空氣和河流,俱樂部的模式似乎否認這些有用的量度。而且他們預測只有靠「高水準的優秀研究」才有可能控制污染,這些相反的看法,事實是發生在戰後的世界上,控制已掌握住了,不是靠高水準的優秀研究,而是污染水準本身提高了。在許多地方,清潔空氣的法律已除去了許多有毒的城市煙霧,限制污水已清潔了許多河流,使得五十年來,河中的游魚首次可以看見,甚至如果會產生一氧化碳的汽油引擎,在二十年之內不被取代,那麼所有的汽車排氣都會受排放限制。

像污染那樣,「資源」也被俱樂部總結成一個單一未定變數。他們在資源方面的「衰退」預測,會被未來的發展斥為無稽的。在今日只瞄一下世界目前可用的資源,就說「它們如此這般地會用盡;所以我們必須貯藏它們,否則要末日了。」實在沒多大用處。如果羅馬俱樂部的模式寫於一九○○年,將會確信在一九七四年以前文明就會瓦解,當時還不知道鈾的使用,核能也未為人所知,也不知道塑膠、不銹鋼和鈦的使用,像電焊和超導體這種技術也是一樣。他們沒有給我們關於資源能用在未來的總含量的線索,使得我們不知今日可用的資源總量,只以過去的來評估一下,而且包含許多今日不知名的材料,或者是實驗室中早就不用的東西。羅馬俱樂部主張這些資料在今日都同樣精確,那實在是對科學的侮辱。我們研究這些模式,每位讀者都會發現其邏輯上的缺點,這本書的數學術語和技術資料並沒有權威性。例如其中一個模式,顯示食物消費的無法解釋和非預測性的上升,宛如整個世界都決定同時邁向食過量的自殺途徑。如英國皇家環境污染委員會主席艾立克.亞西比所說:「如是你將末日結果的假設送進電子計算機,對他們預測末日,就不感驚奇了。」

如果有任何人懷疑到俱樂部的模式可能有某些效用,我們就可以翻開出版於一九七二年末,世界銀行談論羅馬俱樂部的一份報告。經濟學家時常對人類日常事務看得比生態學家深入一點,這份銀行的報告讀起來就像不理想的學術報告。它說許多送入模式裡的假設,都「相當悲觀」而且「沒有科學根據」,資料的使用常是「粗心大意而非正式的」;這俱樂部曾用了美國礦務局出版的文獻裡的礦產資源統計,但這些圖表都「不分青紅皂白的」使用,而且「小註解都被忽略掉」;推演未來,是做的很「沉重而且悲觀」,俱樂部「採用」目前關於資源有限的資料簡單地乘上五倍,而來說明其論點,這實在是「明顯地不合理」;俱樂部稱其模式中數學化的優雅,是過去歷史上未有的,這是「非常的錯誤」;對俱樂部一些神妙的主張實在是「絕對沒有科學證據」;也許最糟糕的是,俱樂部將奇怪變數和其應用的直接關係,稱為「它們就是自然定律。」

漫罵的藝術相當盛行,但是未來學這一門科學,會由此而現出病態的一面。難道就沒有更實在的圖表的方程式,基於無法輕易反駁的資料,對我們指出人類命運的精確方向嗎?很高興,在一九一三年來,我們擁有相當有名的天文文獻,那是「赫玆蒲朗與羅素的圖表」,在那一年首次由丹麥的因納.赫玆蒲朗和美國的亨利.諾利斯.羅素所繪出來的。它被反覆使用過好多次。那是數百萬顆星辰相比較的統計圖表,顯示它們顏色,絕對光度以及光譜型式的關係;從這個資料中,可以算出它們的質量,以及達到穩定狀態的時間。這和人類命運有何關係呢?這圖表是告訴我們一顆對我們來說是目前最重要的星球,就是太陽。我們的太陽位於圖左上角到右下角度帶曲線上的中心位置,這個寬帶表示「主要序列」,意指那些星球已趨穩定,在它們創生以來,亮度和體積上沒有明顯的改變。

現在太陽的質量已知曉了,我們可以和許多別的星球的質量來比較。目前已得到一項法則:星球質量愈大,在主要序列上的壽命愈短。當一顆星球的氫燃燒盡時,就離開主要序列寬帶。如果它有大質量,就會爆炸,但通常是膨脹成紅巨星,直徑增加為三十倍。此種型式的星球死亡在星球的軌道行星上比比皆是,甚至如果它的行星伴侶不放出氣體,則上面的任何生物都會走向末日(J按:此處譯文混亂,應為「如此死亡的星球會吞噬靠近恆星的軌道上的許多行星,就算不被吞噬,鄰近行星的氣體也會散失,行星上的任何生物都會滅絕」。根據二○一○年代的新計算,太陽變成紅巨星時會膨脹256倍,連地球軌道都會被吞噬在內。)。這種事會在何時發生於太陽系及其行星上呢?我們在圖表上看出,答案會使我們謝天謝地,因為太陽的質量不再增加,底下是個顯示主要序列上的星辰的大約壽命的表格,平均誤差約百分之十。

質量(太陽:一) 在主要序列上的時間(百萬年)

三十

○.○五

十五

一五○

一.五

二一○○

一.四

三五○○

一.三

四九○○

一.二

六五○○

一.一

八三○○

一.○

一一○○○

○.五

一○○○○○

簡言之,太陽的壽命,從誕生到紅巨星階段,總共約一百一十億年,通常認為已過了五十億年,因此我們可以說,太陽以目前的強度將可以再照耀六十億年之久。太陽輻射強度隨時都在改變,但以地球已知的歷史和別的主要序列上的星球的例子來看,此種改變不會對行星產生危險。冰河時期,不管它是否受太陽輻射改變的影響,來了又去,但是並沒對生命帶來全軍覆沒,所以沒有理由去害怕未來的冰河事件。一些心懷惡意的人可以臭罵太陽,但除了地球之外,其上的所有生命仍會長存下去。

六十億年似乎是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