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起源二題

本書中引用的大部分例子來自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業。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該如何對其進行修改,是我面對的一大棘手難題。雖然不少文章提出了有趣的問題,可有時候,答案解釋得不清不楚,甚至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不通。如果要引用這些問題,那我恐怕只有修改相應的解釋。

可還有不少文章,不僅提出了有趣的問題,而且解釋得清清楚楚,文筆也妙不可言。最後,我終於決定,如果一本書前後文風統一,讀起來更容易。於是我把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全部重新撰寫了答案。不過,我很抱歉地告訴各位讀者,至少有好幾個例子,我寫得還不如原作精采。這裡,請允許我對原作者致上最真摯的歉意。

為說明原文到底有多棒,以下我逐字照錄兩例。

為什麼動物保護主義者攻擊穿皮毛大衣的女性,卻惟獨放過了穿皮夾克的摩托車手?(凱文.黑塞)

對於這個問題,有若干合乎邏輯的解釋,這裡,我檢驗其中三條。首先,或許也是最明顯的一點,是從體格上看,疲憊的老派女性和魁梧的摩托車手,哪個更具有進化優勢;其次,是考慮製成一件女士毛皮外套和一件男士皮夾克,各需要多少動物毛皮;最後,是從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來檢驗動物保護主義者的行為,把目標瞄準某類人而又放過某類人,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迴避什麼樣的成本。

從進化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動物保護主義者攻擊穿皮毛大衣的人,好處很明顯。在一位女士的皮毛外套上刷紅漆,要冒的身體風險很小。或許你會給飛起的小錢包打幾下,但一個身手敏捷的年輕動物保護主義者,應該能避開這類攻擊。另一方面,讓我們想像有些保護主義者往摩托車手的皮夾克上噴紅漆。要是幸運的話,保護主義者會被車手及其朋友們一頓猛追,要是不幸給逮到了,挨一頓拳打腳踢恐怕都算是輕的,甚至還可能吃槍子兒。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看出,向皮草發起抗議,比向皮夾克發起抗議,更具有進化優勢。那麼,我們該得出結論說,動物保護主義者是欺軟怕硬?這個結論從邏輯上說得通,但我想它過分簡單化。

動物保護主義者或許覺得,在一個時間和資源都有限的世界裡,應當把活動的目標瞄準那些滋擾動物最厲害的群體。從這個角度出發,製成一件皮毛大衣得要幾隻貂或者狐狸,而生產一件皮夾克,可能只用得著一頭牛而已。以穿皮草的人為目標,動物保護主義者就為好幾隻野生動物的死表示了抗議。可瞄準穿皮夾克的車手,卻只能對一頭死去的家畜表示衰悼。

所以,或許動物保護主義者們覺得,瞄準皮草,能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然而,這個邏輯存在漏洞。一件皮草固然需要犧牲幾隻動物,可就整個社會而言,穿皮夾克的人比穿皮草的人多得多,所以,皮夾克耗用的牛的數量,肯定比貂和狐狸要多。根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資源為動物之死伸張正義的邏輯,保護主義者們應該以皮夾克為目標才對,因為社會上穿皮夾克的人更多。

最後,請讓我對動物保護主義者的動機再做些別的揣測。假設他們的動機是尋找更多的同情者。再假設轉化同情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因為抗議活動所疏遠的人數。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轉化儘量多的同情者。首先,讓我們看看以穿皮草者為目標的情況。穿皮草的人一般是富有的年長女性;穿皮革往往被視作炫耀性消費,用來製作皮草的動物,大多可愛,招人同情。以穿皮草的人為目標,並未疏遠廣大人民群眾。一般來說,人們同情受害的動物,多過同情過激抗議行動的受害者。

再對比一下穿皮夾克的摩托車手。從表面上看,摩托車手也不能招來太多同情。可要是他們被動物權利保護主義者當成了目標,反而很可能會獲得他人的同情。除了愛騎摩托之外,摩托車手們平時會做些什麼呢?比方說,他們在獨立日幹什麼?他們成群結隊,騎著摩托,浩浩蕩蕩開到聚會的地方,拿出燒烤架,烤肉烤漢堡,喝啤酒,等太陽下了山,放放煙花。除去排成陣形特摩托這一條,其餘的都跟尋常美國人在獨立日愛做的事情一樣。

所以,動物保護主義者們若以穿皮夾克的摩托車手為目標,顯然不容易吸引到同情者,甚至還可能造成更多人的疏遠。大衣櫃裏有皮草外套的人不多,可大多數人哪怕沒有皮夾克,也會有皮鞋皮帶什麼的。還有,大多數人也要吃牛肉。所以,動物權利保護主義者以穿皮草的人為目標,其原因大概並不在於怯懦或害怕受到身體傷害,而是這麼做能最有效地激發起人們的支持。

受挫的才華,隱藏的成本:電影特效會不會將世界上最有天賦的武術指導逐出市場?(雅各布.列受)

直到一九九九年之前,雖說經驗豐富,見識淵博,但袁和平在美國尚是個沒有什麼名氣的武術指導。可自從在《駭客帝國》和《臥虎藏龍》兩片中大展身手之後,他的指導供不應求。與此同時,據說是全世界上最偉大的特技指導,拍過《赤膽豪情》(Rob Roy)、《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新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hristo)、《豪情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rs)的威廉.霍布斯(William Hobbs),卻依然維持著極為有限的票房號召力。在武術指導和影迷們心目中,霍布斯設計的打鬥,素以準確性著稱,而且他一貫拒絕設計在技擊手冊裏找不到來歷的動作。反之,袁和平大量使用超高速「威亞」(吊鋼絲),這跟實際格鬥技術幾乎沒什麼聯繫。

袁和平華麗的打鬥引起了多方爭議,與其說它是格鬥,不如說更像電子遊戲。跟霍布斯那種現實的、充滿感情的打鬥比起來,袁氏武打沒有什麼敘事價值,但在廣告和片花裏,它們的效果捧極了。結果,袁和平成了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於是在武術指導這個贏家通吃的市場,他掌握了極大優勢。袁氏華麗打鬥的成本極高。首先,它使得觀眾對霍布斯工作所需要的技術產生了輕視之心;其次,為了招攬觀眾,其他武術指導不得不加速打鬥設計,使用更多的「威亞」,增加更炫的動作。連一貫強調真功夫的成龍,在最近的影片裏也不得不藉助「威亞」而不再表演他看似不可能、但卻絕對真實的特技。

(在電影中)看看人類的速度到底能有多快,故事到底能講多好,特技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是很鼓舞人心而富有教育意義的。藉助數碼特效和傳動裝置,破壞了真正有特技天賦的演員帶給我們的驚喜,進一步加深了現實與銀幕之間的鴻溝。然而,在這種贏家通吃的市場,贏家所獲得的回報極為豐厚,所以,偏離現實一小步的成本,在巨大的個人利益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在霍布斯的電影裏,一個人要用三十步才能翻過一堵牆,可在袁和平的電影裏,只要三步就能縱身上牆。較之於前者,後者並沒有給整個社會帶來什麼額外的好處。

但袁和平(或是其他任何從業者)不用考慮這一成本,不用顧慮它給霍布斯式電影和成龍式電影在流行性上造成的報失。雖然這會導致市場「競爭者氾濫」,而且當天賦與訓練讓位於特效,社會還要蒙受損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