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七四

為什麼員工一方面給支持工作場所安全管制的政治家投票,另一方面卻總是寧願選擇工資較高、危險性也較高的工作?

傳統的解釋是,員工需要規章來保護,以免受掌握市場力量的僱主的剝削。然而與安全管制聯繫最緊密的,總是那些競爭最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一種安全機制是否能通過成本效益原則的檢驗,要看員工們是否願意支付其成本。倘若一個競爭性市場不存在能通過這一檢驗的機制,那天上就會掉餡餅了。比方說,假設一種安全機制,一個星期的成本是五十美元,而員工們願意每個星期犧牲一百美元的工資,來換取上述機制提供的額外安全性。

倘若僱主未能提供此種機制,競爭對手就能靠著它白撿便宜,向員工支付比前一個僱主低六十美元的工資(既包含了此種機制五十美元的成本,又撿了十美元便宜)。於是換了新公司的員工和新公司本身都由此搶了先機。這樣說來,倘若員工希望更多的安全感,又願意承擔其成本,即便沒有規章管制,公司也有動機提供安全保障。那為什麼還需要政府管制呢?

冰球隊員的頭盔一例(第五章)暗示,在安全領域,員工可能寧願限制自己的選擇範圍。和冰球一樣,生活裏許多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以各人所處的相對位置來決定結果的。「好」學校必然是一個相對概念,所以每個家庭力爭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機會,非常類似於運動員爭取獲得競爭優勢的情況。家庭試圖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買到位於最好校區的房子;可要所有家庭都花了更多錢,卻只能抬高這部分房子的價格。最終,還是有一半的孩子只能就讀較差的那一半學校。

風險較高的工作,工資也較高,因為僱主在安全方面支出較少。因此,員工們接受這種工作,能得到經濟優勢,從而使他們能更有效地競爭位於較好校區的房子。誠如不受規則限制的冰球隊員很想摘掉頭盔打球,能夠自由選擇是否從事危險性較高職業的員工也意識到,他們只有為了較高工資降低對安全的要求,才能把孩子送到較好的學校,要不然,孩子就只有去念差學校。在上述兩例中,限制個人的選擇自由,能防止事態演變成一場對誰都沒好處的「尋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又譯為「競次」,意為參與競爭的人互相向最低點看齊。——譯者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