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六四

為什麼官僚們喜歡使用語焉不詳的句子?(阿爾弗雷德.卡恩)

阿爾弗雷德.卡恩(Alfred Kahn)是康奈爾大學的前經濟學教授,一九七七年,吉米.卡特總統選他做民航委員會主席。民航委員會(現已解散)是當時管理民用航空業資費和線路的聯邦機構。卡恩的職責是,取消對民航業的管制,解散該機構。

到達華盛頓後,他驚訝地發現,民航委員會司法人員頒布的大多數管制命令叫人看都看不懂。類似的句子隨處可見:

特准予民航委員會證書的持有者,在證書有效期到達之前,繼續定期使用持有者之前使用過的機場指定地點。在遵守委員會之前公佈的相關此類程序的前提下,持有者除可享受上文明確規定的服務之外,還可在任何機場便利的時候,使用指定地點。

卡恩到任後,在發給自己司法助理的第一份備忘錄中要求,他拒收任何不使用淺顯英語表述的檔。「請把你寫的檔,對著伴侶和孩子讀一讀,」他告訴眾人,「要是他們聽笑了,你就得重寫。」但為什麼這些檔最初是如此這般呢?

管制者的任務是管人。通常,這要求你告訴別人,雖然有些事他們想做,但不能做。大多數人並不樂於讓別人的願望落空。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官僚們希望削弱自己在流程中扮演的負面角色。比方說吧,管制者並不願意直接說:「我禁止聯合航空公司在聖地牙哥和聖安東尼奧兩城市之間運營。」他們或許覺得採用以下說法更舒服,「我司認為,聯合航空公司繼續在聖地牙哥和聖安東尼奧兩地提供空中運輸服務,有違公共利益。」

當時,卡恩的命令一頒布,全世界喜愛明白曉暢文字的人,都為此舉鼓掌喝采。很快,民航管理委員會的文件用語就變得更清楚、更簡練了。

這一新的溝通模式堅持下去了麼?我們無從得知真實情況。但有理由懷疑,在官僚當中,使用淺顯語言並非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倘若淺顯的語言成為規範,那麼,某個官僚可能會出於個人利益,把文字寫得稍微模糊一些,從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為中所要承擔的責任。改動太大,有可能會招致上司的斥責,但稍做改動,並不引人注意。出於同樣原因,其他官僚也會這麼做,於是言辭模糊曖昧的標準就發生了變化。這樣一來,我們很容易看到,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語言最終又成了主流。除非又出現一個要求使用淺顯的語言的強硬領導,否則,語焉不祥的語言會一直持續下去。

——市場中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當個人效益超過個人成本時,個體會採取行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