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三二

為什麼在同一公司的同一工作小組中,生產效率最低的員工,收入一般比自身創造的價值要高;生產效率最高的員工,收入卻比自身創造的價值低呢?

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員工的收入與他們為僱主創造的價值相一致。然而,在大多數組織中,從事類似工作的員工,工作效率差異很大,工資卻不存在太大差異。從所做工作貢獻的角度來看,一流員工的報酬偏低,而末流員工的報酬偏高。對末流員工來說,這筆交易似乎很划算。可要是一流員工報酬過低,他們幹嘛不改投工資較高的僱主門下呢?

乍一看來,這種情況似乎暗示著桌上擺了免費的午餐。假設一家公司的一流員工,值十萬美元,但只得到七萬美元的薪資,那競爭性公司可以馬上付八萬美元的工資挖牆角,二萬美元的利潤就輕鬆入袋。即便如此,另外的競爭性公司仍然有利可圖。所以,該員工的工資應該很快飆升至十萬美元——如果他真能創造這麼多價值的話。

為什麼在人們的觀察中,工資模式趨於穩定呢?要解釋這一現象,可能首先要接受這樣的假設:大多數員工願意在工作團隊內佔據較高職位,而不喜歡較低職位。可並不是每一個喜歡高級職位的員工都能如願以償。畢竟,團隊中必然會有五十%的職位是低級職位。所以,一部分員工能夠滿意地佔有高級職位的唯一方式,就是其他人願意忍受低級職位所固有的不滿。

假設說資方不能強迫員工違背個人意願待在組織當中,那麼,低級員工願意繼續留下來的唯一原因,必然是他們可以獲得額外的補償。

那麼這種額外補償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是來自對高級員工的隱性課稅。如果這種稅數額不算大,那麼高級員工樂於繼續待在公司裏,雖說他們到別處可能掙得更多;同時,低級員工也獲得了足以補償職位低這一負擔的額外報酬。所以,每一家公司的薪資模式,在功能上都相當於一種累進所得稅。

很多職業,在不同的公司有多種崗位可選。不介意職位高低的人,最好是到員工生產效率高的公司去,接受低級職位,享受額外薪資。其他重視高級職位的人,則最好是到平均生產效率較低的公司去,接受高級職位。

雖然勞動力市場和收銀機、印刷機等商品市場有不少類似的特點,但也存在著重要的差異。例如,僱主不用擔心印刷機會上班偷懶、下班偷拿辦公用品。以下幾個例子說明,這些差異可以解釋不少有趣的薪資模式和雇傭慣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