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財源

羅馬人有這樣一句話,Pecunia non olet——錢無氣味。人們也許不喜歡錢的樣子或是製造錢的人,但他們喜歡錢,並且想辦法去得到它。

從另一種意義上講,錢又是有氣味的,而且很強烈,會把遠近的人們都吸引到它身邊。此標題原文為Golconda。作者注釋它的含義:(一)指印度安德拉邦西部一古城遺址,該城一五一二—一六八七年曾為一穆斯林王國首都。(二)指大財源,如Golconda附近的鑽石礦。

一五九二年,英格蘭跟西班牙和葡萄牙處於交戰狀態,當時葡萄牙是由於王室聯姻和繼承問題上的把戲而與西班牙聯合在一起。在這之前約四年,英格蘭人已擊退了西班牙的一次海上入侵,摧毀了它自封為「無敵」的艦隊。而到了這個時候,英格蘭有一個海軍中隊遊弋於亞速爾群島附近,其任務是截擊和俘獲那些來自新大陸、很可能載有墨西哥或秘魯金銀財寶的西班牙船舶。有一次來了一艘葡萄牙武裝商船,它叫「聖母號」,是由東印度向裏斯本返航。由於西風帶和墨西哥灣暖流東流的影響,亞速爾群島當時成為由西印度和東印度返航的船舶皆必經之地。關於該群島在美洲貿易中所起的作用,見Landes,「Finding the Point at Sea」一文,及Broad,「Watery Grave of the Azores」一文。此船之大,為英國人所從未見過:它長一百六十五英尺,寬達四十七英尺,重一千六百噸,等於英國最大船隻的三倍;有七層甲板,三十二門火炮,外加其他武器,上層結構富麗堂皇,艙內裝滿財寶。

這真是夢寐以求的貨物:艙櫃裏盡是寶石珍珠,金幣銀幣,比英格蘭還古老的琥珀,成匹的精美織品,適於一座宮殿用的掛毯,四百二十五噸胡椒,四十五噸丁香,三十五噸肉桂,三噸肉豆蔻種衣,三噸肉豆蔻,二.五噸安息香膠(用於製作香水或藥劑的一種芳香度很高的天然樹脂),二十五噸胭脂蟲紅(用亞熱帶的雌胭脂蟲幹體製成的紅色染料)和十五噸烏木。英國海軍中隊長還沒有把戰利品清點完畢,他手下的那些肆無忌憚的水兵就往自己腰包裏塞東西,能拿走什麼就拿什麼。

當「聖母號」載著這些東西駛抵達特茅思港時,它高高聳立於其他船舶和碼頭一帶矮房屋之上。商人、經紀人、扒手和小偷蜂擁而至,來自周圍數英裏以及來自倫敦和更遠的地方,像蜜蜂採蜜一樣,來參觀這艘巨船(當地的漁民駕小船運送他們於岸船之間,不停地往返,收取高費),還在酒館和賭場裏尋找那些喝得醉醺醺的水兵,設法從他們那裏套購、偷盜和倒賣贓物。按照英格蘭的法律,這批擄獲物的很大一部分屬於女王所有;伊麗莎白女王得悉情況後,派沃爾特.雷利爵士到現場,取回她的錢財和懲辦劫掠者。這位雄赳赳的爵士發誓說,「我一定要把他們剝得精光,因為他們劫走了女王陛下應有的大部分珍貴物品。」

等到雷利控制住局勢時,原先估計價值約五十萬英鎊的財富——幾乎相當於當時國庫錢款的一半——已減少到了十四萬英鎊左右。儘管如此,還是用了十艘船才把這些財寶沿海岸運到泰晤士河口,再溯河而上運到倫敦。繼西班牙向秘魯印加帝國末代皇帝阿塔瓦爾帕索取的巨額贖金之後,這大概就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捕獲了。它也像那筆贖金一樣,成為一劑極其強烈的開胃劑。這筆錢財讓英國人嘗到了東方財富的一點甜頭,激發了他們對遙遠東方土地的興趣,從而將英國(以及世界)推上了一個新的航向。

英國人從「聖母號」那裏還學到了另一課。當幾年之後,又一艘滿載戰利品的船駛入泰晤士河卸貨時,那些搬運工人所得到的工裝是「用帆布做的無口袋的緊身背心」。

與荷蘭人一樣,英國人在十六世紀末來到了印度洋。他們就像入侵者和劫掠者,與其說他們是在做貿易,還不如說是在搶劫。只是後來他們才謹慎小心地轉而經商了。

荷蘭人將他們的一些獨立的公司合並而組成了他們的東印度公司,大規模地向印度洋調集船艦和武器裝備,力圖將葡萄牙人和其他的覬覦者趕出印度尼西亞群島。相比之下,英國人的行動是零敲碎打,把每一次航行當做一次單獨的冒險,要求參與行動的商人每一次都重新聚集資本。在這早期階段,英國人和荷蘭人發生過衝突,英國人也打贏過幾次,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向荷蘭人提出真正的挑戰。因此,他們尋找別的貿易機會,轉向北面的印度。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幸運的一舉。

像荷蘭人一樣,英國人也寧願避開葡萄牙人。在印度東面,他們首先登上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遠離東南角的馬拉巴爾海岸。在印度西面,他們跳過果阿,在西北岸的蘇拉特取得了貿易特權,而蘇拉特是莫臥兒帝國的主要港口,是通往印度內地富庶地區的門戶,是與波斯和阿拉伯世界貿易通道的一個起點。隨後(一六六一年),他們獲准在孟買落腳,孟買當時還是一個幾乎荒無人煙的小島。與果阿相比,孟買比較安全,不易遭受來自大陸的侵襲。英國人把它建成一個工業基地以及西海岸的主要商業中心。

在半島的東面,英國人在馬德拉斯站穩腳根以後,往北進入了孟加拉灣和胡格利河谷。從一六九○年起,他們在當時的一個小村莊加爾各答建起了他們自己的商業城。關鍵的一步是他們在一六九八年花錢買到了當地的一種「封建」特權(田賦徵收權)。對歐洲人的打擾感到惱恨的地方當局,本來是瞧不起這種權利的,但是隨著印度的商人和官員變得日益依賴英國人的貿易、援助和善意,這種權利也日益受到人們尊重了。

所有這種種遊戲的主題,就是花錢買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友誼與合作。首先是印度大商人和莫臥兒帝國的廷臣。接下來的是地方官吏和採邑領主。他們指望著英國人的饋贈(賄賂)和津貼,用英國的船運輸他們的出口貨物,有時甚至投資於英國人的生意。英國派駐莫臥兒帝國的大使托馬斯.羅伊曾明確闡述過這一任務:「讓我們大家都接受這樣一條規則,那就是:如果你想發財,就在海上打主意,作悄悄的貿易,因為若想在印度駐軍和進行陸地戰爭,那無疑是錯誤。」

荷蘭人也曾想在印度玩這種遊戲,但不如英國人成功。在荷蘭人看來,印度尼西亞是當務之急,剩下來的精力和人力物力才用到印度。在印尼那些島嶼上,荷蘭的火力驅逐了競爭者,以力服人比較容易。他們一開始就處於強有力的地位,而科恩之流的一些總督的咄咄逼人的脾氣更影響到荷蘭人的行為方式。荷蘭人更重視印度尼西亞,還有物質上的原因。他們的目標是在印度尼西亞壟斷一切,而置當地人的利益於不顧。這在印度卻是辦不到的,因為印度本國的統治者比較強大,那裏還有別的歐洲人已經取得立足點,彼此爭奪市場。

然而,所有的商人都寧願要壟斷而不要競爭。英國人一旦實力增強了,就也動用起武力:他們以海軍封鎖相威脅,這種封鎖會打擊印度的對外貿易並阻攔穆斯林去麥加朝聖;他們開始修築要塞並派部隊駐防;他們劫掠印度船舶和索要贖金。一六七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蘇拉特總裁兼孟買總督傑拉爾德.盎吉爾給該公司在倫敦的董事們寫信,詳細描述了新出現的業務形勢。他建議採取「嚴厲而且有力」的方針:「為了正義,為了你們財產的需要,現在該用你們手中的劍來管理你們的全盤生意了。」這一建議在倫敦受到讚許,喬賽亞.柴爾德主持了公司董事會,決定要制服印度政局的乖張變異。一六八七年,馬德拉斯城外的聖喬治要塞接到了指令:使用武力以保證豐厚而持久的收入,從而為「英國今後永久在印度取得宏大的、有雄厚根基的、牢靠的支配權奠定基礎」。這就為插手印度政治和行政管理開了通行證。這時莫臥兒帝國分崩離析的徵兆已隱約顯露,印度那些圖謀篡權的人蠢蠢欲動,想要從外國公司中間尋找同盟軍。

與此同時,王位世襲制度既能產生治國賢君,也能產生出傻瓜。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錯誤地認為像英國人這樣的商人只能屈服聽命於帖木兒和巴伯爾(巴伯爾(一四八三—一五三○),莫臥兒帝國的開國皇帝,帖木兒的後裔。——譯註)的戰士。孟加拉地方行政長官按照由來已久的方式壓榨勒索英國商人——對海綿不擠不壓,還要它幹什麼?

有一段時期,英國人沒有吭聲,逆來順受。可是,他們並不是普通的商人。印度當局的橫徵暴斂促使這些闖進來的英國人考慮以暴力還擊。一七五二年,一名惱怒的英國人直截了當地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對克萊武(克萊武(Robert Clive,一七二五—一七七四),英國軍人,曾三度活動於印度。一七五七年率兵攻佔孟加拉,出任英國首任孟加拉總督,一七六四年任駐印度英軍總司令。——譯註)說:「該收拾收拾這條老狗〔指印度的地方行政長官〕了——公司必須認真考慮這一點,否則在孟加拉做生意還不夠填他們的胃口。」克萊武果真認真考慮了。

在印度,英國人知道了在亞洲的貿易遠遠不止是香料。比如,印度生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