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論殖民地

歐洲人最初在美洲及西印度建立殖民地的動機,並沒蒙古希臘羅馬建立殖民地的動機那麼明顯、那麼容易看得出來。

古希臘各邦,各佔有極小的領土;任何一邦人民,增多到本邦領土不易維持的時候,便遣送一部分人民出去,在世界上遼遠的地方,尋找新的住處。他們四周的好戰鄰人,使他們任何一邦,很難在國內大大擴大其領地。多里安人大都到義大利及西西里去殖民。這兩地,在羅馬建立以前,為野蠻未開化人民所佔居。伊沃尼亞人及伊沃利亞人(希臘另外兩大部落)大都到小亞細亞及愛琴海各島去殖民。這兩地居民,在當時似與義大利及西西里當時的情況大致相同。母市雖視殖民地為兒子,常常給與大的恩惠與援助,也得到殖民地的感戴,但卻視殖民地為已解放的兒子,不要求直接的統治。殖民地自決政體,自定法律,自選官吏,而且以獨立國資格向鄰國宣戰媾和,無需母市的承認或同意。沒有什麼能比樹立這種殖民的動機更明顯、更容易看得出來。

古羅馬,像其他大部分古代共和國一樣,原來是建立在一種土地分配法上,即按一定比例,將所有的公有領地,分配給構成國家的各市民。但人事的變遷,結婚哪,承繼哪,割讓哪,必然會把原來的分配搞亂,常使原來分作許多家族維持手段的土地,歸一個人所有。為糾正此種弊病——他們也認為這是一種弊病,他們頒布了新的法律,限制各市民所佔有的土地量,不得超過五百朱格拉,約合英畝三百五十畝。但這法律,據我所知,雖施行過一兩次,但大都被人忽視或迴避,而財產越來越不平均。大部分市民,是沒有土地的;但按當時風俗人情,無土地即難於維持自由人的獨立。現時,無土地貧民,若稍有資財,可租耕他人土地域經營某一種零售業;即使毫無資財,亦可充任農村勞動者或技工。但在古羅馬,豪富人家的土地,都由奴隸耕種;奴隸在監工的監督下工作,監工本身也是奴隸;所以,貧窮自由人,很少有機會成為農民或農村勞動者。一切商業、製造業,甚至零售業,亦都為主人的利益而由奴隸經營。主人們的財富、權威與防衛,使一個貧窮的自由人,很難和他們競爭。所以,無土地市民,除了在每年選舉時,得到候選人的贈金以外,幾乎沒有別種生計了。當護民官想鼓勵人民反抗豪富時。就叫人民回想古代的土地分配,並說限制那種私產的法律是共和國的基本法律。人民吵吵鬧鬧地要求土地,但我們自可相信,富豪們是十分決意不把任何部分土地分給他們的。但為了要繪他們相當程度的滿足,富豪們往往提議建立新殖民地。但作為征服者的羅馬,即在這場合,也沒有必要道送市民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出路,如果我可這樣說。它要先知道市民究竟將在什麼地方定居。它大都把義大利被征服各地的土地,指定給與他們。他們在那裡,亦像在共和國領土上一樣,不能建立任何獨立的共和國,至多只能形成一種自治團體。這種自治團體,雖有制定地方法律的權能,但須受母市的統治和懲罰,並遵守母市制定的法律。但這種殖民地的建立,不僅僅在於滿足一部分的要求,而且因為一個地方新被征服,當地人民是否服從還屬疑問,常可藉此在當地設置一種守備隊。所以,羅馬殖民地,無論就其性質說或就其建立的動機說,都與希臘殖民地完全不相同。因此,原來用以表示這種建制的字眼,亦有極不相同的意義。拉一丁語colonaa表示殖民;反之,希臘語則表示離家、離鄉、出門。羅馬殖民地雖在許多點上,與希臘殖民地不同,但建立的動機,卻是同樣明顯同樣容易看得出來的。這兩種制度,都溯源於無可奈何的必要或明白顯著的實利。

歐洲人在美洲及西印度建立殖民地,不是起因於必要;樹立的結果,雖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其利益也並不那麼明白顯著。在殖民地剛剛建立的時候,誰都不知道這種利益;其建立及其發現的動機,也不是這種利益。而且,直到今日,這種利益的性質、範圍及界限,也還不大為人所理解。

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間,威尼斯人經營一種極有利的貿易,即販運香料及其他東印度貨物,售給歐洲其他各國。他們大都在埃及購買。埃及當時由高加索軍人統治。高加索軍人是土耳其人的敵人,而威尼斯人也是土耳其人的敵人。這種利害關係的一致,加上威尼斯貨幣的援助,使得他們結合起來,這樣就使威尼斯人幾乎享有一種貿易獨佔權。

威尼斯人所得的巨大利潤,誘發了葡萄牙人的貪慾。在十五世紀中,他們努力發現一條海道,通過摩爾人跨沙漠給他們帶來象牙和金砂的那個地方。他們發現了馬德拉群島、卡內裡群島、亞速爾群島、佛德角群島、幾內亞海岸、盧安果、剛果、安哥拉、本格拉各海岸,最後發現了好望角。他們早就希望分佔威尼斯人有利的貿易;最後那一次發現,為他們開拓了可能分佔的機會。一四九七年,瓦斯戈.德.加馬,又從里斯本港開航,以四船結成一隊,經過十一個月航行,達到了印度斯坦海岸。一世紀來,以非常的堅毅心,不斷的努力,所進行的那種發現工作,就這樣完成了。

在此若干年之前,歐洲人對葡萄牙未必能成功的計劃,還在疑惑的時候,有個熱那亞舵工,提出更大膽的計劃,要西航達東印度。東印度各國的情況,在當時的歐洲,還是不大清楚的。少數歐洲旅行家,曾誇大這些地方的距離,這也許出自純樸無知,在那些不能計量距離的人看來,原來確是很遠的距離,就顯得無限的遠,也許是藉此誇示他們自己冒險訪問離歐洲很遠的地方的奇蹟。哥倫布很有道理地說,向東走這一路程越遠,那末向西走便越近。他建議走這一條路,因為這條路最近又最穩當。幸而他說服了克斯梯的伊薩伯拉,使她相信他的計劃是可能實現的。於是,他就在一四九二年八月,即比瓦斯戈.德。加馬從葡萄牙出發的時候大約早五年,從帕羅斯港出航,經過兩三個月的航程,先發現了小巴哈馬群島,即廬克圓群島中若干小島,然後發現了聖多明各大島。

但哥倫布這次航海以及以後各次航海所發現的地方,都和他原要訪問的地方不相似。他不曾發現中國和印度的財富、農功與稠密人口,卻在聖多明各以及他曾經到過的新世界一切其他地方,發現一個叢林未墾的地方,僅為裸體窮苦野蠻人所佔據。但他不大願意相信,自己所發現的地方,不是馬哥.孛羅所描寫的一些地方。馬哥.孛羅在歐洲人中,是第一個到過中國和東印度的,至少,把當地情況描寫下來的,他是第一個。於是,哥倫布在發現了聖多明各一座西巴奧山的名字與馬哥.孛羅所提到的西潘各的名字有些相像,便以為那是他早就放在心裡的地方了,雖然明顯的證據證明,不是那地方。他在給裴迪南及伊薩伯拉的信中,把他所發現的那些地方叫做印度。他相信那是馬哥.孛羅所描寫的地方的一端,且與恆河相距不遠,換言之,與亞力山大所征服的地方相距不遠。即使在後來判明了那些是兩個不同地方以後,他還以為,那些富庶國家離此不遠。所以,他在後來的一次航行中還沿著火地島海岸,向達裡安地峽航行,來探尋那些國家。

由於哥倫布這一錯誤,那些不幸的國家,從那時以來,一直叫做印度。最後發現了新印度與老印度完全不相同,才把前者叫做西印度,後者叫做東印度,以示區別。然而,不論所發現的是什麼樣的地方,在哥倫布看來重要的是,得向西班牙宮廷陳述池所發現的是極為重要的地方。在各國,構成真實財富的,都是土地上生產的動植物,而那裡當時生產的動植物,沒有什麼可證明他的陳述是正確的。

科裡是介在鼠與兔之間的一種動物,布豐認為,它和巴西的阿帕裡亞是同類的動物。它在當時是聖多明各最大的胎生四足獸,這動物似乎從來就不很多,據說西班牙人的犬與貓,老早幾乎吃掉了這種動物以及軀體比這還要小的其他動物。然而,此等動物,以及所謂伊文諾或伊關諾的那一類大蜥蜴,便是當地所能提供的最主要的動物性食物了。

居民的植物性食物,雖由於農業不發達,並不豐饒,但不像動物性食物那麼稀少。其中,主要為玉米、芋、薯、香蕉等等。那些食物都是歐洲所不知道的,但不為歐洲人所十分重視,他們並不認為那些植物和歐洲原來生產的一般穀豆有同等的營養力。

誠然,棉花是一種極重要製造業的材料,而在當時歐洲人看來,亦就是那些島上最有價值的植物性產物了。雖然在十五世紀末,歐洲各地都極重視東印度的軟棉布及其他棉織品,但歐洲各地都沒有棉織製造業,所以,即使這種生產物,在當時歐洲人看來,亦不很重要。

哥倫布看到新發現各地方的動植物,都不足證明這些地方是怎樣重要,就轉移眼光到礦物上來。他以為,礦物界生產的豐富,足夠補償動植物界生產的微薄。他看到那裡居民的服裝上掛著小片的金,並聽他們說,那金片常可從山上下流的溪流或急流中發現,於是他便十分相信,那裡的山必有最豐饒的金礦。這樣,聖多明各就被說成為金礦豐饒的國家,並因此故(不僅根據現今的偏見而且根據當時的偏見),被說成為西班牙國王及其國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