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龍虎鬥 第318章 八帥

正七品親衛蒲山郡公李密騎馬從宮城東隔城宿衛地經過皇城回府,年前陰沉寒冷的天氣里難得的雪後初晴,就如同他此時的心境一樣十分明媚。昨天下午他回衛府里當值,跟隨弟兄們一起侍衛陛下皇后前往趙王別府。他承襲父親蒲山郡公的爵位之後,被選入三衛五府中的親一府擔任正七品上的親衛。這是許多公侯柱國宰相等高級官員們子孫的出仕之路,先進入親勛翊三衛中擔任皇家侍衛,等經歷幾年曆練之後,再外放為官,或者出任軍中將領校尉,或者擔任地方官員。比起一般的中低級官員的子孫,他們的仕途明顯要順利的多。許多中低級官員的子弟要出仕,往往得先進入國王郡王或者總管刺史等大員的幕府里擔任屬官甚至是從吏,然後才有機會再上一步任職。

李密頭上頂著一個郡公爵位,是從一品的高爵,就算這個只是過渡的親衛職事,也是正七品的實職。又是身為八柱國家李弼的曾孫,李密的前途十分遠大,現在他在親衛府里不過是個掛職,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他都是在家讀書,只有在一些重要的年頭年尾或者是有重大典禮的時候才會去當值上崗。不過昨天,他卻從叔父李長雅的嘴裡聽到一個意外的消息,一個跟他關聯極大的消息。叔父李長雅是李密曾祖西魏八柱國李弼第四子河陽郡公李綸之子,襲爵河陽郡公,又尚大隋天子楊堅第二女襄國公主為娶。李密的祖父李曜是李弼的長子,本來他應當繼承李弼魏國公的爵位,但因為李弼次子李暉當時娶了周明帝的姐姐義安長公主,因此最後北周把李弼的魏國公爵位交由李弼次子李暉承襲。當時李家依然是關隴軍事貴族的核心家族,因此北周皇帝轉頭又給李弼長子封邢國公爵位。李弼有六個兒子,次子襲魏國公爵,長子封邢國公爵,其餘四子也分別封真鄉郡公、河陽郡公、趙郡公和河東郡公。

李密正是出生於這樣一個四世三公的關隴頂級家族,入隋之後,李家勢力並沒衰弱多少,李密父親入隋後封柱國、蒲山郡公。若非死的早,一個國公肯定是不會少的。李寬死的早,李密也就十來歲就繼承了蒲山郡公的爵位。

這位叔父高興的通知自己,皇帝已經正式下旨加堂妹素君為河陽郡公主,特旨將其賜婚於皇長孫趙王為妃。

李密一聽到這個消息,那聰明的腦袋馬上意思到,這對李家來說是個極好的事情,就是對他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皇長孫趙王如今是朝中最當紅得寵的宗室,這段時間以來,就算他在家裡閉門讀書,也不妨礙他經常聽到這位趙王殿下的各種傳聞。如今這位趙王已經新授幽州大總管,北伐突厥東路元帥,極得天子重用。叔父的女兒能許給趙王為王妃,這不亦於當初叔父尚隋帝楊堅的二女襄國公主為妻。當初李家與北周宇文家走的極近,他的二叔祖還娶了周明帝的姐姐義安長公主,因此隋代周后,也不免受到了些牽連,幸好叔父長雅娶了隋帝女襄國公主,才讓李家能穩住頹勢。

今天他已經派門人去國子監請老師包愷上門,有些事情他需要與老師請教。包愷是國子監的助教,為漢經的著名學者,在國子監中,蕭該為宗匠,聚徒教授,門人數千。李密拜二人為師,他雖然年輕,可卻是包愷門下諸弟子得師傳最多者。

包愷是個鬍鬚花白的儒雅學者,從兄包愉受五經。又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是此時漢書最權威的學者,在國子監中,聲望極高。包愷雖然有弟子上千,但最看重的卻是李密,他覺得李密雖然年輕,可卻十分有悟性,是個做學問的好料子。在他的弟子李密看來,包先生學問是好的,可惜卻不肯出仕,不然就算出任一州刺史都是沒有問題的。包夫子一心醉於學問,對仕途並無野望。不過李密不同,雖然他也喜歡讀書,甚至在包愷的上千弟子中成績是最好的,但李密並不想如老師一樣做一輩子的學問,專研於故紙堆中。他希望的是學成文武藝,將來貨賣帝王家,就如同曾祖李弼一樣,能擇一明主,輔佐明主治理天下,也博一個功名富貴,重振李氏的門楣。

李家曾經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家族,西魏八柱國家之一,可如今人們一提起李家,首先想到的卻是太師李穆的家族,然後是八柱國李虎的家族,至於他們家族,卻早不如從前了。

「我打算去趙王麾下謀一職事。」回到家中,李密對等候許久的老師包愷直言不諱道。

包愷沉默片刻:「其實以你的資質和天賦,若是沉下心來專心做學問,將來成就必超過於我,就算成為一代文宗也不在話下。」

「老師,弟子讀的書越多,就越覺得不能光做學問。要想濟世安民,想要傳播聖人教誨,實現聖人的治世理念,還是應當執掌權柄,如此,才能真正的一展所長,弘揚先賢們的聖訓。」

包愷見李密那副堅定的模樣,搖了搖頭,感覺有些嘆息,但也沒有再加阻攔,「也罷,就按你所想的去做吧。」

甘露殿。

楊堅與易風君臣兩人獨對,自易風同意了楊堅賜婚襄國公主女兒之事後,皇帝對他的態度越發的親近起來。

「須彌,你昨天和朕說,官階改革之事,具體的情況昨天朕聽的不是太清楚,你再仔細與朕說說。」楊堅望著御階下跪坐著的皇孫,認真的問道。

「是,微臣以為,如今朝廷官制,職官、散官、勛官、爵位尚有些不足之處,缺乏一個整體有序的順序。就如此次即將開始的北伐東路軍來說,微臣為東路元帥,又是幽州大總管,還是趙王,又有上柱國之勛,司空之銜。但是現在的諸文武,有的身為一州總管,可卻僅有儀同三司勛位,有的僅是一個鎮將,卻掛著郡公爵位,如此種種,特別是對於眼下剛經過一輪整治的幽州府來說,越加不利於指揮統領。因此微臣以為,朝廷官制體系,總體可歸納為四類,散官、職官、勛官、爵位。四類官職,有的官員四官皆有,有的只有一官。」

楊堅點了點頭,隋朝的官制,實際上主體上是承襲了北齊的官制,而不是北周的官制。北齊官制傳承自漢晉魏,但又經過吸引長期的發展結果,形成一種獨特的新官制。易風所說的,也確實是實話。楊堅立國後,以北齊官製為主,又進行了改革,形成中央三省六部制主體,地方州縣制度,軍事上的十二衛府兵制等等。但也並非就已經完美,如封爵授勛泛濫,大族子弟憑門蔭出仕,幾乎把持了整個官場,貧民寒族子弟幾乎沒有什麼入仕機會。朝廷的政治,實際上是進入了貴族門閥政治時代。他這個大隋皇帝,實際上不過是天下最大的門閥而已。

可是想要改變這一切,卻又極為艱難,門閥大族根深蒂固,想要改變談何容易?

「你有什麼想法,可以放心大膽的說出來。」

易風這個時候提出官制上的一些建議,當然不是閑吃蘿蔔淡操心,而是實實在在的因為這套現有官制已經影響到他了。他上獲任幽州大總管,不管如何,總是不甘心只是做個空頭總管的。他也想要實實在在的趁機掌控幽州府,但以他現在的實力很難。想來想去,他便想到從上而下,通過對現有官制的一些變動,來幫助自己增強對幽州的控制。

「微臣以為,可先把散官官階化,將散官定位於官員的官階,祿俸標準。也就是說,所有的官員出仕,先授散官定其品階,然後授職定其職事,並且以後官員的俸祿都以其散官品階,不管官員擔任什麼職事官,其俸祿都以其散官為發放標準。對於其實際職位,不影響俸祿高低,僅可視實職輕重,兼職多少,可給予一定的相應職事津貼。」

散官之制始於兩漢,最初指的是無印綬、不理事的官員,如漢之大夫、博士、謁者、郎官,或無專職而參預議論政事,或侍從左右,傳達詔命。此外,自漢魏以來的加官加銜(如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侍中、光祿大夫等)到南北朝時也成為散官的一大來源。到北周時,仿《周禮》之制設置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自漢魏以來的侍中、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仍然設置,但無實際職掌,其中侍中、散騎常侍為加宮,不著品;其餘自正八命以下至一命,依次而定其階。

隋立國後,朝廷先是有自從二品到從四品的諸大夫散官,而後又自從九品到正六品設八郎尉散官。

易風現在提出來,就是把這套發展了幾百年到現在依然有些混亂的散官系統,把其階官化。並且他特別提出要把散官分成文武兩類,文官有一套專門的散官體系,武官也設一套專門的散官體系。

「文武分設兩套散官體系,文武分別。武散官還可以充作軍中階銜,用以明了上下,有助指揮。」朝廷現在的散官是文武共用一套體系,而且中間還缺了五品這一品的正從上下四級散官。易風想要推行散官,還弄出文武兩套來,一來是要明確官員們的品級上下,盡量避免朝廷大量的有爵和有勛官者,這些有爵和有勛官者,本職可能不高,可他們承襲的爵位勛職卻很高,如果不規範這一點,那麼以後他在幽州府,除了他以外,他手下的許多部下可能都很難指揮的動那些職低卻爵重勛官的部下了。

尤其是武散官體系,易風可是準備將其做為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