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飲馬長城窟 第270章 無窮之門

從懷荒到關中京師,最近的路線是自大寧鎮入長城,然後經朝廷新罷的媯州向西南行,入蔚州經代州過太原,一路沿汾河南下到蒲阪蒲津大橋過黃河直入長安,全程兩千三百餘里。而易風選擇的是過大寧鎮入媯州後向東行經軍都關過第二道長城,進入河北入幽州一路南下,最後到達洛陽,再西行入大興,這條路線全程則約三千二百里左右,比走河東多走九百餘里。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易風最後還是選擇寧願多走九百里,也不走更近的河東路線。

三千二百里路,在此時的路況,又是寒冬臘月,更便捷的水路早已經冰凍,舟楫不通,只能全程走陸路。不過此時南下西進的官道,也幾乎都到處被漫天的大雪封鎖著,這麼長的道路,等於是從帝國的東北角一直到帝國的西北角,橫跨帝國東西疆界。若是易風輕車簡從騎馬進京,按驛騎的速度,得半個月左右。朝廷在天下各地設置水陸驛站,陸路驛騎的速度官方要求是驛馬一天行一百八十里路,再快些的則要求日行三百里,最快的則要求日馳六百里,甚至有最快的八百里加急,一天得跑八百里路。北周宣帝曾經在洛陽親自駕馭驛馬日行三百里,而後來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唐玄宗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六天後叛亂消息傳到唐玄宗面前,驛馬達到了每天五百里的速度。

此時已經是臘月十四,距離新年元旦只剩下半月時間,易風每天至少得走兩百里地,才能剛好到達京師。但路上總得預留點時間以防萬一,因此易風若想不誤期,一天怎麼也得趕個三百里。在這樣的寒冬雨雪天氣里如此趕路,已經十分艱難了。

一天三百里若有馬匹輪換,雖然辛苦些倒也可以堅持,可若是帶上後面的大隊人馬就難了。

過了懷荒南面最後一座軍鎮野狐鎮後,前面已經是長城大寧鎮,那已經是媯州境內了。易風提出了隊伍分開走的打算,「我帶人輕車簡從,先一步趕路,以免誤期,後面的大隊慢行跟來。」

易風這次帶了八百侍衛和一千多押送馬匹和貢品的士兵,另外還有一萬匹戰馬,以及上百車的各類攜帶的物資,另外還有陳婤和蕭素美兩個女眷以及服侍二人的十幾個侍女等,再加上跟著一起同行的十幾支商隊上千人和大批貨物,行動起來太緩慢了。一天別說三百里,就是二百里都夠嗆。

「大帥此次入京是奉旨朝集,這是必須得趕在年前入京的。不但得趕上明年元旦的大朝會,而且入京後還得到各部上報州政和財計情況,接受考核,確實不能耽誤了。」

朝集使是沿用漢代時的一種上計制度,最初時漢代各郡每年都要遣派官員入京,上報郡政和財計情況,稱為上計吏。這一制度到了本朝,則改稱為朝集。規定,每年各州總管、刺史及上佐為州朝集代表,為朝集使。總管三品官、下州刺史也是四品官都是地方的高級官員,稱之為封疆大吏也不為過,而州上佐則是州長史和司馬二官,這兩個官職雖然比起總管和刺史來相對較低,但是他們都是州府里主事的重要官員,掌貳州府之事,以綱紀眾務,通判列曹。

本來按朝集制度,這些州朝集代表的朝集日期是有特別規定的,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前就得到達京城,到明年春天陸續返回。在京期間,朝集使的職責就是參與地方官吏考核,參加元日大朝會,並向朝廷貢獻方物。朝集使可謂是彙集了所有地方重要官員,因此皇帝對這批人是十分重視的,基本上每位代表都會受到天子的親自面見,親加詢問。大隋三百餘州,每州一刺史加上兩個上佐,再加上那幾十個總管,每年總共有近千的朝集使入京,場面盛大,十分隆重,就跟後世的兩會代表三月份入京參會一樣,是朝中大事。

在京的朝集使們甚至得十日一參,參加朝會。宰相們還要每天抽出時間面見朝集使們,一起商議政務。

每年的冬末,各地主要官員雲集京師,彙報地方的政務財計以及地方官員的考課結果,元旦大朝會時金殿朝拜皇帝,那場面是天子和朝廷威嚴的重要體現。這也保證了地方官員很難搞分裂割據,擁兵自重等情況。每年的朝集沒人敢不到,除非遇上戰事重災等情況。要不然,那就是大不敬。

易風是武州總管、刺史,自然也是武州朝集代表,另外長史和司馬需要一同朝集,本來高伯和張叔應當也是武州朝集代表。不過高伯他們一來年紀大,二來易風也不放心武州無人留守,最後易風以自己手上的便宜行事特權,直接把大將軍幕府的諮議參軍魏徵授為武州長史,以大將軍幕府的主簿徐德言為武州司馬,而高伯和張叔兩個則跟魏徵、徐德言兩個對調職務,改任大將軍幕府的職務。如此一來,兩位老頭子也不必再千里迢迢入京朝集,但依然可以以幕府的職務留守管理懷荒軍政。

本來易風需要在十月底到達京師的,不過武州做為邊疆軍事州,且當時易風又在北方做戰,因此也如諸軍事州的總管們一樣,可以在新年之前的最後日子趕到京城即可。

「那就在這裡分開吧。」易風想了想,「近衛團的八百人另外單獨走,我帶上旗衛隊就可以了。我也不用打官牌旗號,就裝扮成普通的商旅就好。」易風是覺得八百騎兵侍衛有些太招搖,他這次還得趕去洛陽和楊廣會面商議入京之後的一些安排。大張旗鼓的跟楊廣在洛陽會面,這不是穩妥的舉動。畢竟他是太子的兒子,而太子又和楊廣如今關係緊張。所以這次會面最好是私底下秘密進行,最後讓八百侍衛先大隊一步,帶著他的旗號,而他則帶著旗衛隊扮作商隊先八百騎兵一步趕到洛陽。這樣大家都以為他是和八百侍衛走在一起,就沒有人知道他和楊廣的秘密會面了。

「會不會不太安全?」魏徵擔憂問。

「河北這一路南下渡河到洛陽,應當不會有什麼麻煩,更何況,論起來,一百旗衛也不見得比八百近衛差,畢竟咱們又不是去打仗。」易風笑道。

簡單的一番商議後,最終大家都同意了易風的計畫。由於魏徵文弱,因此由他帶著八百侍衛打著易風的旗號,跟在易風后面趕路。而易風則帶著旗衛隊和秦瓊、來整、王保三人同行,徐德言則負責指揮後續的大部隊。

易風把旗衛隊分成了三隊,扮作販馬的商隊,每支三四十人,帶著一百餘匹戰馬,前後分開又相距不遠保持著一個隨時能夠相互支援的距離。

「大帥一路順風,我們長安再會。」魏徵笑著道別。

大家站在野狐嶺下的道路別,這裡已經是武州與媯州的邊界。野狐城的鎮將在山下修了一座很大的門樓,既像是一座城門樓子又像是一座大型牌樓。這座巨大的牌樓上面寫著四個大字,「無窮之門」。

「終於又要重返中原了,一恍多年過去,真是恍如隔日,當年從這裡出塞時,還沒有這座門樓。那時本以為,這輩子就此遊盪塞外,再無機會重返中國。」徐德言望著這座巨大的無窮之門,充滿著感慨的嘆道。

易風笑笑:「當年戰國時期趙國的開國國君趙襄子吞併代國之後,將勢力推進到了野狐嶺下。面對著壩上那一望無窮盡的高原,趙襄子這位趙國開國之君也不由感到這裡已經到達了華夏的北疆,於是城域封之,築城境上,為之封域,在這裡修築了一座界定趙國北疆的軍事要塞,並取名無窮之門。當時這座無盡之門是一座雄偉的軍事要塞,而非是一座門,是一座城堡要塞,用以界定疆域顯示實力昭示後代並寄託自己遠大理想的軍事要塞。對戰國時代的趙襄子來說,華夏族能到達的最遠北疆就是此處了,再往北已經是無窮盡的塞外。自無窮之門建起後,多少朝代興衰,可基本上漢人的勢力都不曾越過此處。」易風說起這些的時候,心裡是充滿著自豪的。大隋的北疆本來也是在這無窮之門的南邊,可是他易風來到了時代,在無窮之門的北面建立了一個懷荒,為無窮之門,為大寧,為幽雲守衛著這道北疆門戶。

「無窮之門原來是一座城啊,居然還是戰國時代趙國開國君主修建的,哎呀,俺原來竟然一點也不曉得。」身為易風燕雲十八騎之首的王保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這個只有一個門樓的無窮之門,其實還是有次他聽易風說起過懷荒野狐城下曾經有過一座無窮之門,他還以為是一個尋常的路邊牌樓,因此有次野狐城的長孫剛到懷荒來辦事一起喝酒時,他也就順嘴提了一句當做吹牛的資本。誰知道同曾經是易風燕雲十八騎的長孫剛倒是記在了心上,回來後就找那些商人們提起,募捐銀錢修建起了這座很是雄偉的無窮之門。只不過趙國的無窮之門是一座軍事要塞,而長孫剛修的卻是一座真正的門,一座雄偉牌樓。

易風等這時才算明白了眼前這座無窮之門的由來,倒是不由的笑了。不過這座無窮之門確實修的很有氣勢,倒成了如今武州的南面界門,每日無數中原商隊經此進出,讓大家印象深刻,反倒是原來趙國那座無窮之門知道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趙無恤是個英雄,大帥並不輸他,甚至有機會能比趙無恤做的更好。起碼,趙無恤一生立趙吞代,但卻未曾把勢力擴充推進到無窮之門以北。而大帥,如今卻是實實在在的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