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雨打梨花深閉門 第一章 選妃

乾清宮東暖閣內,羅漢床上,朱棣與身穿褐色袈裟的僧人姚廣孝正在對奕。

姚廣孝幼時出家為僧,法名道衍,蘇州人。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與文學家宋濂、高啟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經人舉薦成為當時還只是燕王的朱棣的重要謀士,隨朱棣至北京住持大慶壽寺。此後得以常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

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於王府後苑訓練軍士,打制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六月起兵前夕,計擒北京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京。十月,輔佐燕王世子朱高熾率萬人固守北京,擊潰朝廷數十萬北伐之師。此後,仍多贊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

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再授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

如今的姚廣孝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平生的抱負悉數得以實現,早以厭懼了官場爭鬥的兇險,所以雖然受官,卻未改變僧人身份,於是,大明朝堂之上便有了這樣一位僧服光頭的官員。

一再肯辭之後,朱棣允許他只擔任皇太孫朱瞻基的輔導講讀,及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

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朱瞻基有較大影響,然而今天,他再一次提交辭呈,要歸隱山林。

朱棣不允,而姚廣孝又一再堅持。

這才有了天子與謀臣的最後一奕。

這一奕,如果贏,便可以從此遠離朝堂和紛爭,但是坐在對面的對手是喜怒無常,手操生殺大權的大明天子—朱棣,要贏又不能贏的太過輕鬆,所以著實要好好費心籌謀一番,姚廣孝手捻佛珠稍加思索之後,口中輕念道:「阿彌陀佛。」

隨後便落下一子,朱棣定睛一看,隨即便笑了。

「朕知道你會贏,但是卻不知道你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贏?」朱棣撫須而視,看著那棋局,心中不免有些離愁:「廣孝這次真的要走了嗎?」

姚廣孝蒼老而泛黃的面上那雙陰鬱的三角眼微微一閃,目光柔和卻又如此堅定,他神色肅然,只微微點了點頭。

朱棣心底一沉,面上已然變了顏色,肯切地注視著姚廣孝。

姚廣孝手捻佛珠,面色一緩:「萬歲可是還有何心事難決?」

朱棣笑了:「什麼都瞞不過卿。如今心頭之事,就只剩下一件要緊的,也算不得難決,不過想讓廣孝為朕卜上一掛!」

姚廣孝微微一愣:「是為了皇太孫納妃之事?」

朱棣點了點頭。

姚廣孝盯著朱棣,只是想從他的神色中參透端倪顯然不那麼容易,正在納悶之際,朱棣忽開御口。

「當初廣孝曾經為基兒占卜過,說他『宜向濟水畔求佳偶』,廣孝並為其親訪濟水之濱,為朕推薦了若微那丫頭,巧的是此女也正是太子妃之母彭城伯夫人舉薦的,所以朕便令她入宮,由太子妃育在東宮。」

姚廣孝連連點頭:「正是如此,只是今日萬歲提及此事,可是對那孫氏若微有所不滿?」

朱棣眉頭微擰,看了一眼侍立於側的太監與宮女,揮了揮手,眾人退下。

「也非不滿,這孩子琴棋書畫、才學品行都十分出眾,與基兒情義深厚,朕也很是喜歡,只是……」朱棣稍稍一頓,沒有再接語。

姚廣孝彷彿明白了:「只是因為那若微也正是彭城伯夫人推薦的,而彭城伯夫人與若微同為鄒平、永城兩地鄉親,萬歲是擔心百年之後,這兩朝帝後均出自一隅,恐她外威做大,危及社稷?」

朱棣看著姚廣孝,雖然沒有明言,但這意思姚廣孝已經明白了。

他閉目凝神,掐指微忖。

若微既是天命如此,罷了,這也算是她註定的波折吧。

當姚廣孝睜開眼睛的時候,面上已經釋然了,他開口問道:「萬歲可是心中另有良配?」

朱棣這次神色終於緩開,他微微點頭:「廣孝當日說過,基兒的良配在濟水之濱,那鄒平是濟水之濱,而相比之下濟寧則更近乎,朕曾命司禮監慎選,光祿寺卿、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胡善祥原籍正是濟寧。」

姚廣孝頻頻點頭,一絲不易被察覺的笑容浮現他臉上,他笑而不語。

朱棣不免起疑:「廣孝認為可有不妥?」

姚廣孝雙手合十,只默念了一句佛號,再次抬頭對上天子之目時,他淡然說道:「萬歲『金口玉言』已出,廣孝不再多言,只是孫氏女入宮已過六年,如今正值及笈,而彭城伯夫人與太子妃那裡,陛下如何對待當初的『允諾』?」

朱棣微微低頭,看著桌案上的那盤棋,稍加思索之後說道:「若為基兒的情義考慮,或者可以封個皇太孫嬪的名份給她,不過……」

朱棣拿起一粒棋子握在手中,目中似有不忍,又終是寒光一凜:「若從大局著眼,即有賢妃相伴,就不能再有寵姬侍在左右,否則醋海生波,還是後患無窮!」

「陛下!」就是曾經為朱棣籌謀半生,幫著他奪下江山的謀士姚廣孝此時也不由微微膽寒,那若微是自己薦入宮內的,如今為了一個沒有影子的所謂的百年之後的外戚做大這樣莫須有的罪名,難到就要讓她去死嗎?

「陛下!」姚廣孝剛待開口再勸。

朱棣卻笑了:「先生果然老矣,這心比起前些年著實是太軟了!」

「這……」通常天子如此說,就是無須再議。

姚廣孝一臉陰鬱,怔在當場。

「先生請放寬心!」朱棣此時忽然改了稱呼,依舊是十多年前在燕王府中對姚廣孝的稱呼,他和顏悅色道:「既然她與宮闈有緣,朕便留她在宮中,只是百年之後,一道恩旨,命她相殉,也省去了武代李唐的悲劇!」

姚廣孝饒是心中再有定力,這一次竟然也失算了。

沒有讓她死,萬歲說的很明白。讓她留在宮中,伴君左右,伴在誰的左右?朱棣嗎?那麼待到朱棣歸天,令其殉葬,從此便乾乾淨淨。

這算是他對若微的肯定和寵愛嗎?

這算是真正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太平盛世與愛孫瞻基著想嗎?

天意難違,君心莫測,原來真的如此。

姚廣孝心中暗然,只是饒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周易卻不知道此時他們口中提及的那位同樣來自濟水之濱的胡姓女子,現在就正在宮中。

胡善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慌張失措過,她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三女兒,家世不算顯赫,更不是家中長女,雖然有些才藝在身,可是並沒有讓外人知曉。怎麼會一朝就被選入宮中呢。

今日一早,便被家人以一頂二人小轎送到宮門口,自有太監引著來到西內的一排偏殿外,此時才放下心來,原來不只是自己一個人。

立於一排等候檢選的,還有其她九位女子,看起來年齡相仿,都是十六、七歲的樣子,身材婀娜,面容姣好,一個個都垂首含羞,屏息靜立。

不多時,一位身穿緋紅色蟒衣的中年太監出現在人前,胡善祥拿眼細瞅,只見他衣襟左右綉著兩條行蟒紋,除此之外,在袍裙當膝處還飾有橫條式雲蟒紋裝飾,這便是膝斕,這樣的服色在太監當中也算是極品了。

邊上的小太監立即唱念道:「這位就是咱們司禮監黃儼,黃公公!」

「見過黃公公!」眾女子深深行了個萬福禮。

黃儼點了點頭,朗聲說道:「咱家在此先恭喜各位姑娘,一會兒自有宮內年長的教養嬤嬤來給各位驗身。經過今日這關,三日後,由東宮太子妃和皇太孫親自典選,一位皇太孫妃,兩位皇太孫嬪,便從你們十人當中選出,所以,咱家在此先給諸位道喜了!」

原來如此,胡善祥這才想起,此人分明就是前些日子出現在自家廳堂之中,與爹爹關起門來密議許久的那個人。

胡善祥心中滿是疑團,只是此時容不得細想,只見黃儼手拿名冊,逐一檢選。

叫到自己的名字時,他居然一切如常,彷彿初見,胡善祥更加不解,只是如今只有聽之任之了。

檢選完畢之後,眾女便依次進入西內暗室,而出來時都是面上飛霞,嬌羞怯怯。

胡善祥最後一個入內,室內有兩名嬤嬤,其中一人沖她微微一笑,上下打量:「請去除衣衫!」

胡善祥大愕,緊緊抓著自己的衣襟,面上極為驚恐。

其中另外一人看著她,面色含笑:「姑娘莫驚,入宮待選,都是這樣的,別說是給皇太孫選妃,就是這宮裡的粗使宮女,也要驗個明白,才能入內的。」

胡善祥抿著嘴唇,眉頭微皺,不禁想起今早臨出門時,娘親的叮囑:「女兒此去,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咱們胡家上上下下這幾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