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 平平安安

元大都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牆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雖然大都城南面三門、北面二門,但從麗正門北穿皇城正中的崇天門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清寧宮、厚載門,直抵中心閣的中軸線上,皇城的十一道城門取名都與《周易》卦象相關。南垣正中為麗正門,取《周易》「日月麗乎天」之意;東為文明門,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剛健而文明」之意;西為順承門,取《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意(坤為西南方位)。東垣正中為崇仁門,取東方屬春、屬仁之義;南為齊化門,合《說卦傳》「齊乎巽,巽東南也」之義;北為光熙門,取《周易》「艮(東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垣正中為和義門,取西方屬秋、屬義之理;南為平則門,北為肅清門。北垣東為安貞門,取《周易》「乾上坎下……安貞吉」之意;西為健德門,取《周易》「乾者健也,剛陽之德吉」之意。

十一道城門門道沿用宋金時代的舊作法,為大木過梁式方門。由於元初以武力平定天下,無外來威脅,因此未構築瓮城(當時南宋許多城市已經在城門處設有瓮城、並用磚包砌城台,例如靖江城),直到至正年間,天下大亂,元惠帝才聽從了群臣的建議,於至正十九年冬季草草修建了十一門瓮城。城門外設木製弔橋,以跨越護城河,對大都城做出嚴密的防護。

經過兩天兩夜的修整,徐達下達了圍困元大都的指令,三十萬大軍分成十一隊,分別有心腹愛將親自帶領死守每一道城門,務必連一隻蒼蠅也不要放出去。

接到指令的將領,除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蕭雲領兵兩萬之外,其餘將士各自領兵三萬三千人,死守大都十一道城門。

天色剛一亮蕭雲就接到了死守西直門的指令,略微在大都城防圖上掃了幾眼後,就讓傳令兵送出了指令,接到了指令耿炳文,毛驤二人,不過一炷香的功夫,就將兩萬兵馬做成了三撥,封守西直門各個路口,望著整齊劃一的兩萬兵馬,蕭雲就知道,這一次就算是只蒼蠅怕也飛不出了。

「蕭大哥,將軍……」看蕭雲走了過去,耿炳文,毛驤立即行禮。

蕭雲嗯了聲,問道:「耿將軍,毛兄弟布置如何?」

與蕭雲呆一起久了,耿炳文說話也沒那麼拘束,呵呵一笑,道:「蕭將軍,不是我耿炳文在你面前誇耀,有我耿炳文精心布置,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莫說皇宮裡只是住著那個昏庸無道的韃子皇帝,就是王保保親自來,也不見得能破這道城門?」

對於耿炳文的防守,蕭雲自然放心,聽他如此賣弄,呵呵一笑,道:「耿將軍乃我大明第一守將,本將豈有不放心之理?」

耿炳文守城的厲害,除了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知道之外,其餘眾人並不知道,說天下第一,繞是耿炳文這些時日跟著蕭雲臉色變得厚了不少,聽了這般話語老臉也紅了一下,曬笑了一笑,道:「將軍過獎了,要說這守城,當今天下除了朱文正朱大帥之外,無人敢自稱第一,我耿炳文何德何能,哪有那個本事啊?」

說起朱文正,蕭雲腦海里立即閃現出那個一襲白衣,卻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卻有憤憤不平的影子,心頭一嘆,道:「以兩萬兵馬抵擋六十萬大軍,這份功績,足以傲視群雄了?只可惜了……」

朱文正的遭遇,耿炳文、毛驤早已聽聞,蕭雲的這一聲嘆息,兩人聽在耳里,也是一聲嘆息,語氣充滿了惋惜之感。

因為有徐達、常遇春的精心布置,眾人倒也不擔心韃子會跑了,數月來的行軍布陣,廝殺呼喊,難得有這麼片刻清閑的片刻,諸位將士坐在一起說這話兒,你來我往,至此,聞名天下的大都城門外出現了奇怪的一幕,數萬將士都站在城門外聊著天,氣氛極為融洽!

說了一陣話的耿斌文道:「眼下的這形勢,三十萬大軍包圍大都城,只怕韃子皇帝聽說了這消息,早已嚇破了膽,縮在城內,不敢出來了,這送信的人啊,恐怕也是看到了我大軍來勢洶洶,怕了,我看大將軍的這份行動,只怕是要徒勞無功了!」

華雲龍搖頭嘆了聲道:「誰說不是呢?瞧我大軍連日來,一路北上,不費吹灰之力,抵達了元大都下,那些韃子卻連抵抗都不抵抗,足見這韃子是軍心盡失啊,徐元帥圍攻大都城的消息,只怕是早已送進去了,這會兒韃子皇帝只怕正想著做一個安樂公呢?」

「哎,誰說不是呢?只可惜了你我兒郎這些時日辛苦操練,日夜不停的趕往大都,本想廝殺一番,也好為子孫後代留下點老本,這一下可好,還沒殺過癮,韃子皇帝就要投降了,實在無趣的很啊?」副將孫興搖頭抱怨道。

蕭雲哈哈一笑,道:「諸位的心情本將軍能理解,只可惜大家莫要忘記了,你們身後的這群將士,他們有些還只有十幾歲,有的還有爹娘,妻兒,他們的願望只想早日打完仗,能活著回去看一看那年老的爹娘,以及多年未見的妻兒,建功立業他們不想么,想,但他們更加明白,人生在世,並非建功立業才是最為精要的,而是活著,一家人團團圓圓高高興興的在一起,這在他們看來,比起所謂的王圖霸業更加重要。我們能從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成為戰爭中的兄弟,是上天給的一種恩賜,傷了誰,死了誰,相信都心裡不好過,如今的局面,若是韃子能知趣,順應天意,投降與我大明,免動干戈,大家和和氣氣,平平安安回家,與一家老小團聚,豈不是更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