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舉薦之爭

不過,此事不可急躁,須得一步一步,慢慢的籌劃,等萬事俱備的時候,他朱元璋就算有天大的能耐,只要不是老天罩著他,能斗得我張士誠!」

葉德興和李伯升相視一望,張士誠臉上的得意,兩人看的清清楚楚,不禁有些疑惑起來,葉德興大著膽子上前,抱拳道:「陛下……陛下打算怎麼做?」

張士誠沉默片刻,突然嘿嘿冷笑了兩聲,對著門外喝道:「把保兒給朕請來!」

作為謀士,劉伯溫其實不用那麼早趕往吳王宮的,不過是今日是朱元璋被群臣勸阻坐上吳王位的第二天,今天是朱元璋頭一次以吳王的身份召見群臣,他不得不早些來,況且昨晚李善長已經偷偷地告訴過他,說今日的早朝,吳王要當中宣布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與他有關,所以他不得不早早的趕到了吳王宮。

一切與李善長所說的一樣,今日的早朝,朱元璋的確是宣布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與四川的明玉珍修好,這明玉珍自從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立徐壽輝廟於重慶城南,四時致祭,並追尊他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二十一年夏,以元進士劉楨為參謀。於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擊潰元軍在四川的主力,「由是蜀中郡縣相繼下,玉珍盡有川蜀之地」,接著又進一步南征北討,東進西擊。

至正二十二年三月,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以恢複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建元大統,都重慶。仿周制,設六卿,以戴壽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向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友仁、鄒興為司徒,劉楨為宗伯。置翰林院、國子監。府置刺史,州置太守,縣為令尹。設科舉,策試進士。去佛、道二教,專奉彌勒佛。定賦稅,十取其一。

二十三年冬,遣萬勝等領兵攻雲南,敗元梁王孛羅帖木兒。不久,梁王聯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萬勝孤軍無援,退回。

二十五年春,改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壽、萬勝為左、右丞相,向大亨、張文炳為知樞密院事,鄒興、吳友仁等為平章。其實力與江南方國珍不相上下,朱元璋攻下鄱陽湖一戰後,決議對張士誠動手,可怕明玉珍趁機搗亂,所以想在出兵攻打張士誠之時,遣使與他同好,這樣一來,去了後顧之憂,仗打起來才沒有顧忌。

第二件就是草擬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了,這件事處理起來卻不是那麼順利,因為張士誠是一方霸主,寫這討張檄文不斷要有氣度,更要的文采,所以,朱元璋一宣布這件大事,已經榮升為右相國的李善長就當先站了出來抱拳道:「啟稟主公,討逆張士誠乃我吳國一等一的大事,這討張檄文可不能馬虎了,以微臣看,須當一名學士淵博大文學家來些,一來這是主公一統江南的頭等大事,少了文采,便輸了氣度,二來,當年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不可一世的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足見這討伐檄文厲害之處,故而微臣心中有一個人選」。

「哦……?」朱元璋一喜,問道:「不知相國推薦何人?」

李善長道:「任江南儒學提舉的宋濂,提舉才學出眾,更難得是宋大人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韃子皇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如今感應主公號召,來金陵被主公所用,今日可以當此大任。」

朱元璋點了點頭:「宋濂才學,的確足以擔任此等人物,不過他更加嚮往另外一個人?」目光掃了掃,道:「右相國言之有理,宋濂的確才學出眾,就連韃子皇帝都十分看重的人物,在江浙一帶,也是極具盛名,只是宋濂終日與詩書為伴,還要擔當世子的教學,只怕……?」

朱元璋此話一出,眾人便知宋濂寫檄文無望了,人群里不少人開始躍躍欲試,誰都看得出來,陳友諒這麼厲害,都被消滅了,這張士誠還不是遲早被滅的,一旦張士誠被滅,這張檄文可就是討張第一功了,因此不少人自負才華卓越的人,開始蠢蠢欲動。

就在這時,文成的隊伍之中走出一個人來,此人年紀不過三詢,無五官明朗,配上一身紅色官袍,在人群里一站,頗有些鶴立雞群之感,他從人群里走出,沖著朱元璋做了一輯道:「啟稟主公,微臣可以舉薦一人,足以擔此大任?」

「哦,原來是楊憲啊?」朱元璋看到了楊憲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點了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楊憲太原陽曲(今山西省太原)人,字希武。元末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書。常出使張士誠、方國珍,因辦事幹練,為朱元璋親信,他還有一個除了朱元璋之外,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檢校組織成員,而且還是其中的領導人員。此人錙銖必究,不放過任何可能的線索,但凡被他咬住的人物,寧錯殺三千不放過一個,正是有了這種手段,他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