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3章 房子!

殷俊在華京也沒有呆多少天,過了大年十五,便抵達了滬海。

3月初的滬海,有著南方特有的初春氣息,雖然寒冷,但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生機勃勃的味道。

如今的1985年,論起經濟發展的活力來,肯定是深圳最快最多,粵州也是不甘落後。

但是論起經濟體量來說,兩大城市比起滬海還差了許多。

這也是為什麼在90年代後開始,滬海發力狂奔,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便又穩固了自己華國第一大城市的地位的原因。

其實,論起在東亞的地位來,處在黃浦江口的滬海,不愧是當年大清和英國人先後選中的通商口岸,絕對是沒有哪一個城市能比的。

只不過如今的滬海,還處在一種紛亂的氣氛之中。

原因在於這幾年陸陸續續回到滬海的知青們。

他們的數量多達數十萬,然後還有不少的人都拖家帶口,讓滬海這座城市一下子就增加了莫大的壓力。

無論是城市的基礎物資的供應,還是更重要的工作崗位的提供,都陷入了困境之中。

華國人的生育能力是很強的。

在這幾十萬人離開滬海的這麼一二十年時間裡,已經有足夠多的滬海人出生,或者是從其它城市移過來的人,他們已經佔據了原本應該屬於這群知青的位置。

現在這麼多的人回到滬海,卻一下子沒有了自己的位置,這種尷尬和這種躁動,就顯得有些凝重。

這幾年府事大院里,人們的第一個工作都不是積極發展經濟,而是安排這些知青們的工作,以及為他們提供其它的保障。

集資建房便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屬於滬海為了安排知青們的一個舉措,也是全國首創。

在80年代後面的幾年,這個集資建房的模式便向著全國蔓延,直到93年開始逐漸消失,轉為商品房自由買賣。

集資建房在於民眾們能擁有自己的住房,而且屬於是私人性質的,所以大傢伙兒非常積極的擁護。

但問題在於,也不是每一家工廠和機構,都有集資建房的資格。

一方面在於沒有錢,另一方面在於沒有土地。

土地的事情倒是好辦,這個時期的滬海,還是比較地廣人稀的,到處都有可用的土地。

為了極大的安撫這些已經三四十歲的知青們,滬海市特意為包含了這群人的集資建房項目,開闢了多塊土地,甚至還有工廠搬遷等等策略出來。

甚至於在鹿家嘴這邊賣掉土地,讓香江人來做商業開發,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為了提高普東的地位,讓普西那邊的工廠願意搬遷過來。

可錢的問題,政府就沒有辦法幫著解決了。

一旦他們解決了一家,那麼第二家便會直接找上門來,讓他們不能厚此薄彼。

那政府是有再多的經費,也是不夠修房子用的。

哪怕是政府正準備賣掉鹿家嘴的大量土地,這筆錢也不可能用在這方面的消耗上。

政府不能幫忙解決錢,大家只能是自食其力了。

但是擁有自己的房子的渴望,是幾千年來華國的民眾根深蒂固的願望。

所以只要有點條件的單位和工廠,都積極的在籌資,用盡了各種辦法,來為廠里的職工們和知青們修建房子。

比如說莉智的爺爺奶奶等家人買的食品二廠的集資建房,就屬於是他們額外多修建的,專門賣給外單位和工廠的人,用這部分的錢來補貼自己的集資建房。

也是因為有這個用途,在全廠投票的表決中,這個方法被絕大部分的人同意,並且寫進了規章裡面,算得上是有據可依。

由於食品二廠的地勢非常好,屬於滬海市的中心地區之一,所以他們的房子倒是比較好賣,附近沒有修房的廠子和單位的人們,願意為了高價的房子買單,於是他們的策略是成功了的。

這個年代集資修建的房子,可真的算是良心,不但是不賺錢,工廠和單位還會補貼一部分,否則憑藉工人和員工們的工資,哪怕是再怎麼的節約和儲存,大部分人都絕對是買不起的。

故而,只能是老人家們拿出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幫助年輕的子女們購買新房。

如此的情況,又和20年之後是一模一樣了。

商品房的價格太貴,人們的工資太低,也只有父母拿錢來幫忙買才行。

但相比又過了十年來說,這群人已經又是很幸運的了。

因為到了2015年之後,房價再次迎來了暴漲,連小兩口父母雙方的錢加起來,都沒辦法全額付款,只能是夠首付而已。

這樣就越發的窘困和尷尬,也給年輕人們帶來的極大的負擔。

回到現在來說。

滬海的集資建房從81年左右開始,現在已經大規模發展了三年多的時間,起碼有超過20萬套的集資建房房子被修建了起來。

然而這個數目是遠遠不夠的,根據杜先生和殷俊聊的話題,滬海未來五年時間內,至少還得有50萬套房子,才夠民眾們的需求。

因為集資建房的房子並不僅僅是為了知青們,還有那些有需要的四五十歲的老員工,也有現在剛剛工作想要分家出來的小年輕們。

房子大家都需要,也大家都想要,所以這方面的需求,仍舊是非常的大。

有錢的工廠和企業,當然是可著勁兒的造,造完了還能賣點給外面的人,以此來補貼自己的損失。

但沒錢的工廠和企業,卻是怎麼都沒有辦法滿足員工們的需求,弄得廠子里是一片怨言,於是這些頭頭天天去跑資金,弄得上級的單位和領導也是頭疼不已。

在這個年代,誰家能集資修建更多的房子,能不能住上樓房,這可是談戀愛和談婚論嫁的重要標準。

甚至比起工作的單位來,都要重要一些。

其實這也是廢話。

單位很好的,肯定能修好房子。

單位越好,修的房子就越大越多越漂亮。

在這麼一個比較之中,滬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無疑就是佼佼者之一的,甚至於連之一都能去掉。

早在80年的7月,滬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就向滬海市的府事申請了500畝的土地,用於新的辦公大樓、廠房和福利房的修建。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除了三棟五層樓的大廠房、一棟六層樓的辦公大樓、一棟八層樓的廠醫院之外,光是住房他們就修了大約720套的房子,全都是80平米的大房子。

這還不算數,在83年,也就是前年,他們徹底的搬遷到旁邊新的廠區和住宅區之後,原本的廠區和家屬樓,又全部拆掉,再加第二次申請的100畝土地,就在原址開始修建起了新的住房區域。

因為上美廠全部的員工,加上退休了的都不到600人,所以這些住房都有空的,因此拆掉全部的房子,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這一次修建的房子,又是全部12層樓的電梯房,每梯四戶,一戶120平米,一共30個單元,可以供1440戶人居住。

這在滬海市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住宅樓安裝了電梯,去年年底修好的時候,不知道多少人前來參觀,簡直是來了一撥又一撥。

毫無疑問的,這批房子就給特老、萬老等一批老漫畫家和老美工師們居住的。

他們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自然是電梯上下要方便得多。

但這也是住不完的啊!

哪怕是這幾年上美廠一直在不停的擴招自己的員工,從各大美術學院和動畫系學院,都招募了大量的年輕人,再加上退休員工,卻也是只有1350人而已。

新入廠的員工,除了貢獻特別大的之外,都是三個人居住一套80平米的房子,所以之前的那720套都用不完,更別說這裡的1440套房子了。

可人家上美廠的廠長說了,我們這是為了以後引進人才做準備,現在有錢有地就先修號,免得以後再折騰。

如此一來,上美廠有的房子就超過了2100多套。

雖然比起船舶廠、鋼廠、食品廠、電子廠這些用人大戶來說,這個數目的房子是不多的。

但論起房屋的質量和洋氣程度來說,他們在滬海就是數一數二了。

有著和殷俊合作,賺到的大量金錢的支持,這些房子不但修得方正明亮,周圍還擁有花園、游泳池、籃球場等一系列的設備,純粹和這個時期的廠礦家屬區區分了開來。

也是這個原因,這兩年凡是來到上美廠實習的學生們,無不是拚命努力,爭取自己能夠留下來。

工作三年之後就能納入分房的資格,最多再兩年就能排到,只要交納很少一部分的錢,或者是每個月在工資裡面扣,便能擁有至少一套80平米的大房子……

這麼好的條件,有哪個不願意啊?

更別說如果你表現得像是一些前輩那樣的優秀,22歲照樣可以住到電梯房裡面去,照樣120平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