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3章 文物修復廠

張霖和牟德安不會知道,殷俊知道故宮文物修復廠,並不是從哪個朋友口中得知的。

少年對於故宮文物修復廠的印象,全都來自於一部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這部本來是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館成立90周年的三集紀錄片,在製作人員的心中,其實也沒有那麼很複雜,製作後也沒想太多。

但一經播出之後,《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成為了爆棚的口碑片子,單是在幾家網路平台的點擊量就突破了1.76億次,評論超過上千萬條。

雖然後來順勢根據已有素材剪接而成的大電影版本,21天只賣了622萬,但比起另一個超級火爆的《舌尖上的華國》的大電影200萬不到,也是非常優秀的了。

其實,這個時候的許多華國人,都沒有靜下心來慢慢看一部電影的心態,倒是在網路上看紀錄片,會比較的有閑心。

這也是造成了紀錄片電影在華國票房屢屢創新低的最重要原因。

略開電影版本不提,殷俊對於《我在故宮修文物》,也是真的喜歡。

這裡面沒有《舌尖上的華國》第二季那麼的胡亂煽情,有的只是工作中的辛苦、認真,一個個大師專家們,就像是平常在街頭遇到的普通人一樣,說話做事非常平易近人。

《我在故宮修文物》看似瑣碎的平鋪直敘之中,實際上蘊藏著的,是他們和我們對文物對歷史的熱愛,對於中華文化的追尋。

正是這種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它才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喜歡,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殷俊。

殷俊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要做些什麼,昨晚魏小范說了,今天來故宮參觀,一下子就讓殷俊想起了這部紀錄片,想起了這裡面的五光十色,更想起了他們在工作中的艱辛。

老實說,其實這些大師們,從1953年開始,被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也秋親自從各地請到了故宮,開始各種修補修復工作開始,待遇就不錯。

雖然中途有被下放去放牛和勞動,但也沒有吃什麼苦,等到撥亂反正後,他們第一時間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的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各種住房、工資、福利等等,不敢說他們是堪比外資企業,但比起一般的公務人員,都是要高一些,畢竟人家做的都是對國寶的維護和修繕,辛苦不說,還勞心勞力,不給好點的待遇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相對於故宮現在130多萬件、未來2105年還會增加到180多萬件的珍藏文物,還有金陵博物館地下倉庫封存的抗戰時期勝利後各地運還過去的2000多箱文物,工作人員太少、各種修繕和維護花費時間太多、工作條件和設備不足、維修基金不夠等等的制約條件,還是存在的。

因為這些各種不足,許多亟待修繕維護的國寶,都不得不延遲下去,工作安排直接安排到了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後。

特別是現在,剛剛改革開放,什麼地方都要花錢,故宮的經費非常不夠,就算是有參觀的門票費用,也還有各種建築物修繕等方面來爭奪資金,對於文物修復這一塊,肯定沒辦法做好。

殷俊有時候都在想,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都會把自己珍藏的寶貝文物捐獻給國家。

就算是在改革開放的道德標準急劇下滑的2010年以後,就算是在全民談收藏賺錢的時候,也有許多人把價值上千萬、甚至上億的珍寶捐獻給各個博物館,這真不是當時的殷俊能想像的。

在他想來,好歹你留給子孫後代,或者是賣了之後來改善生活,讓自己過得更好,難道不好嗎?

非要有那麼多人,把數十萬件、上百萬件的珍寶捐獻給國家,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態呢?

等到他昨兒想起《我在故宮修文物》來的時候,就想起了那些大師們提起老一輩文物修復專家們的艱辛,想起了到2015年的時候都不充沛的人員和資金,一下子就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不是為了什麼,而是他覺得,自己有必要為了這個國家的文化的傳承,做一些事情。

自己不用多捐贈了,哪怕只是每年1000萬,這些許多從民國走過來的真正大師們,都不會在80年代只修復了《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聊聊十幾件稀世珍寶了,這時候還有不少精力的他們,一定能修復更多的寶貝,也能收下許多的徒弟。

不至於像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裡面,一些組別,居然就只有一個傳承人,這簡直是太危險了。

雖然文物不能吃不能用,但這是一種精神傳承在裡面,每一個來到故宮參觀的華國人,無論國籍到了哪裡,都會由衷的對老祖宗們創造的璀璨文明而激動,這就完全能增加他們的炎黃子孫的認同感,對於海外子孫和國內民眾的凝結力,有非常大的作用。

恰好的,殷俊不但有錢,他還知道該怎麼招收學生,還有不淺的人脈。

通過《我在故宮修文物》,殷俊知道,中央美術學院和華國美術學院,就是兩個為故宮博物院提供徒弟的最重要的基地。

有些人可能不了解,兩家美術學院,根本就不僅僅是培養畫畫的人的。

它們的專業裡面,雕塑、織染與服裝設計、壁畫、書法、建築等等學科,可都是和古文物修復掛邊兒的。

雖然這些年的畢業生並不多,畢竟只是推薦入學的,但流落在民間的人才還是不少,外加這兩年已經開始高考了,新一批的大量畢業生,過兩年就會畢業,正好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進故宮文物修復廠。

只要形成了這麼一個良性循環,那麼未來幾十年內,故宮的文物修復,自然會再上好幾個台階,也不至於讓老祖宗們的寶貝,就這麼消散在人世間。

故宮博物院的領導,對於殷俊這樣的超級富豪,還是非常重視的。

等到殷俊他們從裡面轉出來,等待在太和殿旁邊的,除了張霖和牟德安之外,還有兩個戴著眼鏡的老人。

「來,來,殷先生,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們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鮑本善,這位是我們文物修復廠的廠長馬春喜。」張霖熱絡的介紹道,「鮑老,馬老,這位就是從香江來的麒麟文化公司的老闆殷俊先生,這些是他的朋友們。」

鮑本善和馬春喜,這些年可是接待了不少的外賓和海外僑胞,只用看殷俊這群人的氣度和穿著打扮,就知道他們不是內地人。

曾經當過兵的鮑本善,更是看出了殷俊他們後面的幾個彪形大漢,肯定就是保鏢一類的人。

香江人他見過不少,但帶著這麼多保鏢的,那還是很少見,至少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他的身份不簡單。

剛才鮑本善和馬春喜聽到報告,立刻就給中央美術學院和華國美術學院打了電話過去,詢問了一番殷俊的情況,一通了解下來,他們是非常的滿意。

這就是一個超級大土豪啊,能從他手裡拿一筆捐款的話,那真的是頂好的事情!

所以兩人的態度都非常的客氣,與殷俊一番握手後,就提議讓殷俊去他們的工作場所看看。

雖然打著的名義是一些在外面看不到的寶貝,但這其實就是一套固定的流程,基本上尊貴的客人們,都會看到與眾不同的,所以兩人也不算違規。

現在關芝琳和溫璧霞走得已經有些累了,可看到殷俊興緻勃勃的樣子,她們也只能是堅持。

章嬸這一年多調養身體很不錯,然而走了兩個多小時也是有些吃不消,便讓她在那邊會客室裡面坐著休息。

剩下的董偉他們,正是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一聽有更好的寶貝看,自然也是抖擻了起來。

他們沒有多少的文化,可剛才經過導遊的一番介紹,也知道了什麼是國寶,那種幾千年前的寶貝,真的是尋常在華京都看不到,更別說是香江了。

故宮裡面,至少有一半是不對外開放的。

一部分是用於研究和修復的辦公室,或者是存放寶貝的地方,另一部分則是需要修繕後再開放,或者另一部分是準備拿來和其它地方輪換的。

第三部分的地方,通常就是尊貴點的客人可以去看的,這裡面通常會多擺放一些寶貝,等到開始輪換開放時,再拿走放在別處。

鮑本善和馬春喜充當了解說員,這麼一趟又是一個小時的走下來,看到的文物寶貝不算太多,但精品卻有不少,特別是一些嬪妃、皇子居住的房間,大家也進去看了一下,感受了一下。

連修繕寶貝的地方,他們都看了不少,見識了人家大師們是怎麼修復字畫、花瓶和銅器的。

一些完成好的修繕文物,如果不是大師們指著講解了,他們還都不曉得哪裡是修復的。

連殷俊這個看過紀錄片的,也覺得還是身臨其境的觀看要更直觀一些。

殷俊都如此,以前沒有看過這些工作的一群人,自然是看得是津津有味,覺得比先前單純的參觀要好多了。

牛三兒在整個過程裡面,顯得非常老實,都不怎麼說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