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國士風儀

見父皇看來,太子與寧王都微微點頭,表示會意。

向官吏徵收賦稅是個敏感話題,帝王家反而不易直接表態。讓大臣們自己商量出一個結果才是最好的。

皇室子弟頭一項天賦就是裝模作樣,甭管心中怎麼想,這兄弟倆都如皇帝一般,擺出一副審慎莊重的樣子,聽沈栗與大臣們相辯。

邵英又望向承恩侯周米。不單是皇帝,大臣們聽見沈栗提起這位,都不覺去看他。

此時周米心中這個暢快!臉上的神情……

矜持中夾雜著自豪,自豪中又帶了點得意,得意間掛著一抿子解氣,解氣里摻了些幸災樂禍。

該!叫你們每日里擺著一張道貌岸然的臉,沒事兒就找老子的麻煩。如今可輪到你們了?

在眾人圍觀中,周米輕輕抬手,撣了撣袖口上並不存在的灰塵,挺了挺腰桿,揚了揚下頜,朗聲道:「沈右丞說的是。自祺祥商團組建以來,往來貨物都是向朝廷繳稅的。平日自有差官驗查,戶部也有賬冊備案,本侯敢拍著胸脯說,我們邊商可沒向朝廷少交一個銅錢!」

環視眾臣,周米似笑非笑道:「在下可也是侯爵,朝廷正經的官吏,不也一樣要繳稅嗎?」

眾臣面面相覷。

按說承恩侯府也算勛貴之家,依例也能享受減免賦稅的待遇,然而正如沈栗所說,這些年來承恩侯及其麾下的祺祥商團還真就一直老老實實地向朝廷繳稅。

這當然是有緣故的。

承恩侯府乃是邊商跡。哪怕周家在先帝起兵之初為其提供了大量銀錢資貨,甚至為此背上「資敵」的罪名,被前朝官府斬殺了很多族人,於朝廷有功,得享爵位,如今還出了一任皇后,但是朝中多數大臣提起承恩侯府時也難免腹誹。

不是正經出身!

既非科舉晉身,亦不曾臨陣殺敵。不過是個裙帶外戚、姦猾商賈。

而且死不悔改!都得了爵位了,也不想著修文習武,改換門庭,反而越庸俗,籌建商團,銅臭之氣越來越重。

太子殿下怎會有這樣一個上不得檯面的外家?

因此當年承恩侯府籌建祺祥商團時,或是出於嫉妒眼紅,或是存心搗亂,或是單為顯示自己不懼權貴為國為民的骨氣,很多大臣紛紛上表,要求承恩侯府一定要向朝廷繳稅。

當時太子位置不穩,自顧不暇,為免擔個偏向母族的昏聵名聲,自然不能直接出手庇護承恩侯府。皇帝雖不表態,但考慮到承恩侯府所獲利潤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出於打壓外戚的目的也是樂見其成。而周米不想教太子外甥為難,倒也捨得這口肥肉。

「對外交易獲利甚巨,往來貨物蓋賴各地衛所保護,又經朝廷給與出入邊境之權,理當繳稅!」周米歪頭冷笑道:「這話本侯可還記著呢!怎麼,在本侯這裡就是理所當然,輪到你們自家就捨不得了?」

眾臣教他問得面色微紅,紛紛避開視線。

周米一攤手,打鼻孔里長長哼了一聲道:「唉,本侯還當讀書人都是大公無私的正人君子呢,不想都是些寬以待已,嚴於律人的。嘖嘖,看來這書讀得多德行也不一定好,沒準兒墨汁兒喝多了,這心腸反教染黑了!」

「周侯。」邵英咳了一聲道:「你的鳳儀呢?」

「皇上。微臣出自商賈,一身庸骨俗肉,若有失禮之處,實在不是出自本心,還請皇上恕罪。「周米委委屈屈叩道,隨即揚手用力向後一指:「可有些人實在是令人不齒,這等小人居然還有資格位列朝班,依臣看來,這可都是貪官苗子,皇上您千萬不能輕饒了他們。」

大臣們:「……」

承恩侯就此事上來撒潑,眾臣反而沒話對付他。

不管私底下怎麼鄙視周家門第,人家到底是位侯爺,太子的外家都要繳稅,誰還資格相比?

周米忙著回邵英的話,不想他這一指,竟正好指向布飛章。

見沈栗順著周米一指看向自己,布飛章局促道:「周侯,你這是什麼意思?」

周米迷茫地回頭看著馬司耀:「布大人,怎麼了?」

馬司耀兩眼瞪著周米,指了指他的手。

周米收回手,笑道:「布大人也忒較真兒了些。本侯可不是特意指的您……欸,說起來,布大人方才的意思是不想繳稅,您家裡不會就做著海貿生意吧?」

「無有此事,下官家中世代耕讀,未嘗有牽涉海務的。」布飛章道。

「那就是貴府門人之中有供養海船的?」周米挑眉。

「沒有,」布飛章爭辯道:「恩免賦稅乃是朝廷舊例,下官方才不過是多嘴問了一句……」

「叫這一問,本侯還當您也想參與海貿事呢。」周米皮笑肉不笑道:「本官就說,像您這樣……清貴的人物,怎麼著也不能像我周米這等見錢眼開的,偏愛從事賤業。」

布飛章教周米堵得啞口無言,還能怎麼說?雖然很多大臣家裡總有些產業商鋪,但這些都是庶務,尊貴的大人們是「不屑於提起的」,再堅持這個話題,豈不擺明了是對海貿巨利動心,少不得要被此人潑一身髒水。

周米冷眼看向眾臣:「諸位大臣也都是『潔身自好』的吧?」

打頭陣的布飛章都歇了,眾人眼觀鼻鼻觀心,裝聾作啞起來。

其實大臣們也不是個個都想、都有資本參與海貿,只不過這些人習慣於受到優待,乍一聽居然要繳稅,心裡自然不舒服,不管想不想干,先要爭上一爭。

沒能爭贏,心下難免不虞,只是大家都知道,此事再辯已無甚意義,有周米這個例子擺著,這海貿的稅是一定避不過的。

當初為何要上本要求承恩侯不得避稅呢?如若不然,現下也不會有此麻煩。

無論是羨慕嫉妒恨,或是落井下石之心,想要化為實際行動,少不得有心人的推動。當年那場風波到底是由誰開始的呢?參與過的大臣們都望向馬司耀:記得那時,就是馬大人先咬著承恩侯府不放的。

馬司耀:「……」本官都聽寧王的話眯著了,怎麼還是不得清閑?

馬大人怒視周米,這潑皮平日里連個影都不見,今日怎麼就蹦出來撒潑放賴了?

按例來講,承恩侯平日里當然不需參與大朝的。他今日會突然想起上朝,還這麼精神抖擻地與人爭辯,其中自有沈栗的提議,太子的策劃以及……皇帝的支持。

皇帝是想教官吏們繳稅的。朝廷的開支主要來源於賦稅,賦稅又是由誰繳納呢?

普通百姓家,地不過三五畝,銀不過一二十兩,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與銅錢打交道,不知銀錠是何模樣。哪怕是敲骨吸髓,他們能繳納多少賦稅?

偏掌握資源最多的鄉紳、官吏、宗室,都能享受減免賦稅的優待。別的不說,單是土地,越到王朝後期,土地兼并越嚴重,而按照規矩,這些地是不用繳稅的。

合理避稅的人家越來越多,朝廷的收入越來越少,皇帝越來越窮,最後難免皇朝崩塌的下場。

這個道理,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就看不出嗎?當然也有能看出來的。

然而……無法可想。

這些減免賦稅的舊例不是在一朝一代里鑄就的,到如今若要以一言蔽之,大約就是「古已有之」。

皇帝還指著這些讀書人、宗室與官吏幫著他牧守天下呢,一旦要收回這些優待,原本的擁立者說不定就會立刻變成反對者。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皇帝即使知道有弊端,又能如何?這甚至不是改朝換代能解決的問題,而需要改天換地之力。

已經「被迫」許出去的優待無法收回,皇帝自然不想新出現的財路也被優待了。沈栗一提,邵英立即重視起來,於是,才有了周米今日的大朝之行。

沈栗不經意間現皇帝並太子都以十分溫和親切的目光看著自己,不覺有些怔愣:有何不妥?

皇帝父子對視一眼,心中默契。

禮賢侯府也是勛貴人家,沈栗卻先想到叫官吏們一體納稅。為國事而輕自身,對比那些仍自鬱鬱不樂的大臣們,此子才是真正的國士風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